《学院关于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关于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院关于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现对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学校定位,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内涵1.明确学校定位,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依据学校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办学历史、学科专业优势、地域特征、资源条件和服务面向等,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自立自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
2、注重创新,不断培育学校应用型办学特色。2,切实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内涵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行业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科技运用、推广和成果转换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立自强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要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二、基于现实,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3,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特点和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动机,主动适应学生,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教学不应从学理或学术的角度,以应该和必须接受为标准,而要以学生想接受和能接受为标准。4.以校为本,充分尊重学校的校情和特点充分尊重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办学条件,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直接面向经济文化建设一线的专业比例,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5,立足地方,充分尊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合肥、面向XX、辐射长三角,为科教兴X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充分尊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准确地定
4、位,立足合肥经济圈,以服务合肥和XX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三、突破框框,大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夯实理论基础,拓宽学生选择发展口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通识课程,建成一批优质、精品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引入国家、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到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积极参加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和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联盟活动,加强联盟高校间的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努力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打通学科专业间的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大类
5、培养,为学生方向分流拓宽口径,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各环节与目标定位的吻合度。7.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不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保证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以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依据,以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三层次六模块”(三层次是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六模块是指“综合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素质拓展、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积极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8,深度合作
6、教育,架构协同发展和创新平台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三方联手,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于一体,深度开展合作教育,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局面。建立若干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发展创新平台,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科技前沿,紧扣XX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推进协同创新,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努力构建全方位、
7、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实行项目驱动,确保学生创新创业成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完善项目资助体系,以项目为驱动,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依托合肥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建设一批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
8、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10坚持实践育人,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制定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组织编写优秀实验教材,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一批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积极支持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积极推动学生到党政机关、
9、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进行实践学习和锻炼。四、加强建设,切实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条件11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主动寻求各种捐赠,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办学经费。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要建立项目经费使用公开制度,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健全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勤俭办学,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提高教学经费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度。12 .提高教学水平,大力培养双能型师资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
10、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探索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教师培养体系,优化教师结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培养双能型师资。鼓励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改善教学团队结构,形成双能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对双能型师资实行认证制度,建立健全双能型师资的考核评价体系。13. 创
11、造条件,加强实验实训资源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按照“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快工程实训中心建设,确保办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加强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验实训教学水平,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实验实训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设,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14.寻求合作,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采取措施,主动寻求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互惠双赢,按照“服务教学、资源共享、高效运行、自主管理”的原则,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保证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指导教师选
12、拔制度,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形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15.研究市场,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要制定规划,深入市场、研究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为标准,努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增强学生的行业适用性和就业能力,切实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提高学校其他职能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五、积极探索,完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16.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探索考核评价的新形式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
13、、素质结构要素中,实践应用能力是其核心要素,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探索考核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形式、新手段、新方法,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要改变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状况,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投入的考核。考核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和其在过程中的作品或科研创新成果。13 .以解决问题为要求,改进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方式毕业论文(设计)要强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选题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研实际,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中问题为要求。要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
14、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努力探索真题真做的有效实施途径和方式。要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依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层次,不断改进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方式。17.以第三方评价为导向,创新应用型人才评价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尊重政府、学校、家长及行业、企业等评价主体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开放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对应用型人才质量的评价尤其要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评价,要进一步开放办学,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尊重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学校评价的基础上,要以用人单位评价为导向,把校内校外评价、培养前和培养后评价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应用
15、型人才评价的模式,提高学生、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六、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18.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充分依托已形成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在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做实做大做强做精,建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特色专业,形成一定数量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优势学科和教学科研创新平台。提前规划,在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更高的层次上培育特色,发挥专业学位硕士点的示范带动效应。深入研究XX省高校的分类体系和学科专业布局情况,根据学校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尽力避免同质化倾向,确立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19.服务合肥经济圈发展战略,突出地方特色“十三五”期间XX继续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要素市场、环境保护等方面将实现一体化发展。学校要深度融入合肥经济圈,主动适应,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合作教育,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不断突出地方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