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整理-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docx
《2023年整理-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整理-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GuidelineofEnergy-savingTechnologyforCivilBuildinginHubeiProvince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Oo九年十二月印发-XX.a=B刖三当前,随着我省建筑节能快速稳步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推广、普及及应用任务十分繁重。为更好地指导建筑节能健康发展,总结推广适合我省建筑节能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湖北省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本导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省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技术途径和基本技术要求,对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研究、规划设
2、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工程管理以及建设业主和关注建筑节能的社会各界人士具有指导意义,并将对我省建筑节能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导则的编写得到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编写组:组长:徐武建副组长:梁晓群责任编辑:王云泉编写人员:王云泉李上宾袁旭东陈宏马友才林莉陈焰华李恩君汪隽万应荣刘少国方晓梅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编写组二OO九年十二月1 总则12建筑总体布局31.1 基本要求31.2
3、 规划选址31.3 总体布局41.4 外部环境与日照设计53建筑单体设计73.1 技术目标73.2 建筑体型设计73.3 建筑单体空间设计73.4 合理组织自然通风83.5 减少冬季冷风渗透83.6 自然采光设计83.7 建筑设计应考虑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93.8 节水与节材94建筑围护结构114.1 墙体节能技术114.2 楼地面164.3 屋面184.4 门窗、幕墙204.5 建筑遮阳235建筑用能系统275.1 采暖275.2 空气调节285.3 通风325.4 电气照明335.5 余热回收375.6 用能计量386可再生能源利用406.1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状况406.2 太阳能热
4、水系统436.3 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466.4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516.5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536.6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556.7 空气源热泵系统596.8 污水源热泵系统60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27.1 一般规定627.2 节能改造技术637.3 66现行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图集661.1 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政策,积极推广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技术,指导我省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施工及管理,加强我省民用建筑节能的实际效果,促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在建设中应用,提高建设者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本导则。1.2 本导则适用于本省范围夏热冬冷地区,执行现行建筑节能标
5、准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1.3 导则中所称民用建筑系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楼、商业及服务建筑、教育及卫生建筑等公共建筑。1.4 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管理,推进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理念,做好节能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1.5 凡在本省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均应严格执行现行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相关法规、规章、政策。1.6 鼓励采用优于现行标准的建筑节能措施和标准。1.7 在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中,应结合当地条件与项目特点,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6、、太阳能光电系统;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及余热、废热的利用技术,推进并扩大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1.8 推进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9 对省内村镇住房建设,应着手加强规划控制,推进四节一环保,强调规范建筑节能工作,提倡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民间传统建造做法、当地民众的生产与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确立建筑主墙材的技术路线和节能技术措施。1.10 湖北省内民用建筑节能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法规的规定。2建筑总体布局2.1 基本要求2.1.1 湖北省属于夏热
7、冬冷气候区域范围,建筑节能设计,要考虑夏季防热、降温通风,同时兼顾冬季防寒的要求。2.1.2 建筑节能设计,要考虑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资源和条件,遵循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措施,尽可能降低建筑能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创造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良好室内外环境质量。2.1.3 技术目标(1)改善室外热环境(2)形成良好的风环境(3)形成良好的日照环境2.2 规划选址2.2.1 建筑的选址,应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2.2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应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2.2.3 建筑选址时,
8、应根据地方条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夏季与冬季主导风向、日照等环境因素,对建筑节能的影响。(1)宜布置在向南采光好的地域,或有利于自然通风。(2)宜选择满足日照间距要求,不受周围环境及其它建筑严重遮挡的基址。2.3 总体布局2.3.1 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保护自然环境,降低建筑的环境负荷。(1)尽量保留加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2)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2.3.2 合理组织街区内部的自然通风(1)街区空间设计,应确定合理的建筑间距及布局形式、街区内道路走向、场地分布与规模,争取夏季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尽可能避开冬季主导风向造成
9、的冷风渗透。(2)夏热冬冷地区的街区设计,宜采用错列式、斜列式、以及结合地形特点的自由式平面布局,以利于改善街区内部的自然通风。(3)建筑群体的空间布置,应与建筑地形相结合,在夏季及过渡期主导风向上,做到前低后高,或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以有利于街区内部的自然通风。2.3.3 街区规划设计,应考虑城市总体布局及城市空间形态,利用好夏季主导风向形成“城市通风道”,可有效改善城市与街区风环境,降低热岛强度。2.3.4 城市与街区室外风环境与热环境复杂多变,有条件时应通过对室外环境的模拟计算,进行优化设计。2.4 外部环境与日照设计2.4.1 改善街区地表面及建筑表面的人工化状况(1)规划设计时,应尽
10、量减少人工硬质地面,多设置绿地及水面;绿地面积,应满足国家与地方相应规范要求。(2)铺装地面,宜采用透水性材料,保证雨水能够渗透入地下,促进地面蒸发,以利于降低气温。(3)建筑外墙与铺装地面,宜采用浅色等日射反照率高的材料,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量,降低外墙与地面的表面温度,改善街区热环境。2.4.2 进行合理的绿化配置(1)应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高、中、低等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起到遮阳、降低气温的作用。(2)绿地应合理配置,同一街区内绿地配置不宜过份集中,应考虑集中设置与分散分布相结合。(3)建筑的南侧及东西侧等太阳辐射
11、很强的区域,宜种植中高落叶乔木,可形成绿荫遮阳;而在冬季落叶之后,亦可满足室外环境的日照需求。(4)行道树,宜以高大乔木为主,以利于道路的遮阳与自然通风。(5)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以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2.4.3 充分满足建筑日照要求(1)应合理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及朝向;建筑的日照时间,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居住建筑应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日照条件,建筑的间距应以满足冬季日照标准为基础,还应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视觉等要求。(3)日照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夏季有利于组织良好自然通风的要求;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4)居住区的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
12、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口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2.4.4 在夏季宜通过在建筑底层设置架空层,以及遮阳棚、花架等遮阳构造的方式,形成遮荫空间,缓解人员活动区域的热环境,有效降低热岛强度。3建筑单体设计3.1 技术目标(1)合理控制建筑得热;(2)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与散热;(3)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视点出发,重视节能、节地、节水与节材。3.2 建筑体型设计3.2.1 建筑体型应简洁,应尽可能减少高低错落与凹凸变化,从而减少建筑外表面面积。3.2.2 建筑体型应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3.3 建筑单体空间设计3.3.1 应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
13、分隔(包括平面分隔与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通风、采光、热环境等。3.3.2 应选择适当的开间与进深,合理设置出入口位置与朝向,并确定适宜的层高与各楼层空间之间的流通关系,使之有利于内部的保温、散热、通风和采光。3.4 合理组织自然通风3.4.1 应选择合理的建筑平面与剖面形式以及形体组合,以获得良好的室内通风质量。3.4.2 设计应通过合理的平面布局、确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朝向、天井的位置、开启方式等有效组织“穿堂风”,以改善室内通风效果。3.4.3 应通过合理的建筑形体与细部构件设计(例如导风板、遮阳板、雨篷、女儿墙、挑檐等)来组织加控制室内自然通风的流场与流速,以满足不同的需求。3.4.4
14、公共建筑可利用建筑中庭促进自然通风;必要时可设置机械排风装置。3.4.5 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透明幕墙应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3.5 减少冬季冷风渗透3.5.1 宜在冬季主导风向上通过建筑体型、种植绿化等手法形成有利于防风的外部环境。3.5.2 应提高建筑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3.5.3 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设计,宜考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及采取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3.6 自然采光设计3.6.1 建筑设计宜利用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公共建筑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o3.6.2 窗墙比应满足规范要求,室内照明尽量利
15、用自然光,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3.6.3 公共建筑可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如采用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以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3.6.4 办公和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3.7 建筑设计应考虑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与各专业配合协调,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建筑功能、周围环境等因素,在确定建筑布局、朝向、间距、建筑群体组合时,应结合建设地点的地理、气候条件,满足太阳能利用系统的技术要求。3.8 节水与节材3.8.1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3.8.2 提高用水效率(1)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依用水水质要求
16、,分别提供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或做好梯级处理与回用。(2)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景观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尽量利用河湖水、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绿化浇灌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3)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4)建筑内卫生器具应选用节水器具。3.8.4 节材(1)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2)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3)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减少材耗。(4)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5)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3.8.5 使用绿色建材(1)选用蕴能低、高性
17、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2)选用可降解及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3)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4)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4建筑围护结构4.1 墙体节能技术4.1.1 一般规定(1)居住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节能建筑标准相关的限值要求。(2)公共建筑楼墙体的传热系数和地下室外墙的热阻,应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3)在不降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应提倡选用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当需要采用复合节能墙体时,宜优先选择外墙外保温技术;当外保温实施困难时,也可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但保温材料和厚度应经过计算确定。(
18、4)墙体保温构造选材与做法必须符合现行防火规定。4.1.2 外墙外保温技术(1)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特点: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由EPS板保温层、薄抹面层和饰面涂层构成,EPS板用胶粘剂固定在基层上,薄抹面层中满铺玻纤网。具体构造和技术要求详见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o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由界面层、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层、抗裂砂浆薄抹面层和饰面层组成。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经现场拌合后,喷或抹在基层上形成保温层;薄抹面层中应满铺玻纤网。具体构造和技术要求详见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XPS板(挤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为
19、确保安全,采用粘钉结合的方式,将XPS板粘贴在外墙上,并辅以尼龙胀栓固定在墙体的外表面。XPS板表面做玻纤网增强薄抹面层和饰面层。粘结XPS板及做抹面层前,先在XPS板表面涂界面剂。无机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由界面层、保温层、防护层和饰面层组成。无机保温浆料经现场拌合后抹在基层上形成保温层。保温层表面抹水泥抗裂砂浆,随即铺压涂塑耐碱玻纤网格布。硬泡聚氨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用胶粘剂将聚氨酯板粘结在外墙上;聚氨酯板表面做玻纤网增强薄抹面层和饰面层。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墙面上现场涂刷聚氨酯防潮底漆和喷涂聚氨酯硬泡保温层,涂刷聚氨酯界面砂浆,并抹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找平层;表面做玻纤网
20、增强抗裂砂浆薄抹面层和饰面层。装配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外保温系统工业化生产保温装饰复合板:芯材为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外表为涂仿瓷、仿天然石材的0.5mm铝板,内贴0.06mm铝箔防潮层,侧边设有防水样槽。安装时将龙骨固定在外墙上,用不锈钢钉将复合板固定在龙骨上。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装饰板以挤塑聚苯板等为保温层,表面为复合铝板氟碳涂料、石材、面砖等面层。挤塑板内侧复合界面砂浆层,可直接粘结于基墙表面,也可干挂。板缝用密封胶密封。(2)外墙外保温系统基本要求:应能适应基层的正常变形而不产生裂缝或空鼓;应能长期承受自重而不产生有害的变形;应能承受风荷载的作用而不产生破坏;应能耐受室外气候的长期
21、反复作用而不产生破坏;在罕遇地震发生时不应从基层上脱落;用于高层建筑时,应具有防火构造措施;应具有防水渗透性能;外保温复合墙体的保温、隔热和防潮性能应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和相关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各组成部分应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所有组成材料,应彼此相容并应具有防腐性,同时应具有防生物侵害性能;在正确使用和正常维护的条件下,使用年限应不少于25年。注:正常维护,包括局部修补和饰面层维修两部分。对于局部破坏应及时修补;对于不可触及的墙面、饰面层正常维修周期应不少于5年。4.1.3 外墙内保温技术和外墙夹芯保温技术1)外墙内保温技术:在外墙内侧,粘结或砌筑块状保温板(如膨胀珍珠岩板、
22、EPS板和XPS板等),并在表面做保护层(如粉刷石膏或聚合物水泥砂浆等);在外墙内侧,拼装GRC聚苯复合板或石膏聚苯复合板,表面刮腻子;在外墙内侧,安装岩棉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或其他板材);在外墙内侧,抹无机保温砂浆;公共建筑外墙、地下车库顶板,采用现场喷涂超细玻璃棉绝热吸声系统。(2)外墙夹芯保温技术:夹芯保温一般以24Omm厚砖墙做外页墙,以12Omm厚砖墙做内页墙。也有内外页墙相反的做法。两页墙之间留出空腔,随砌墙随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可为岩棉、EPS板和XPS板、散装或袋装膨胀珍珠岩等;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EPS板夹芯墙构造做法:内页墙为190mm厚混凝土空心砌块,外页墙90mm厚混凝
23、土空心砌块,两页墙之间的空腔填充EPS板,EPS板与外页墙之间有20mm厚空气层。(3)外墙内保温技术和外墙夹芯保温选用要点:充分估计热桥影响,设计热阻值,应考虑热桥影响,取复合墙体的平均热阻;做好热桥部位节点保温构造设计,避免内表面结露;注意内保温和夹芯保温可能造成的结露问题,设计时需采取加强措施和防止雨水渗透措施。4.1.4 墙体自保温技术(1)蒸压加气混凝土保温技术: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或用保温砂浆砌筑加抹面)的墙体,可用于横墙承重和框架填充墙的房屋。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围护结构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围护结构的构造形式,合理地进行热工设计。当按保温(或隔热)和节能要求,分别计算得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整理 民用建筑 节能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7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