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研究报告中心建设可研性分析报告.docx
《工程技术研究报告中心建设可研性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技术研究报告中心建设可研性分析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工程编号XX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报告论证时间:202210XX市科学技术局编制目录(一)基本情况(二)组建中心的目的和意义(三)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地区技术需求(四)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五)“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六)“中心”的总体设计和布局(七)“中心”组建计划进度(八)经费预算与支出(九)依托单位意见及保障承诺附件:1、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主要设备一览表2、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仪器一览表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4、2022年度以及2022年6月企业会计报表5、肥料产品生产许可证6、专利证书7、技术转让合同与技术合作协议书8、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证书9
2、、与肥料相关的获奖证书(一)基本情况中心名称: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摘要:拟成立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缓释肥、控释肥、有机无机肥、功能性肥料等XXXX的研究开辟能力;具备进行各类化肥添加齐I(长效剂、防结块剂等)的开辟能力;具备进行相应XXXX加工生产工艺的研发设计能力。拟建中试车间和进行造粒、成膜、压块的肥料成形设备及合成、复合、干燥、冷却等的添加剂创造设备以及田间检验设备和分析检测等进行营养研究与成份研究的整套设备设施。“中心”总投资400万元,基本建设投资310万元。“中心”的总体目标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工程中心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XXXX工艺与产品的研发基地与技术
3、产地,推进我省肥料行业向前发展。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1、依托单位单位名称:XXXX有限公司单位性质:国有通讯地址:XX省XX市蜀山区祁门路12号法人代表:XX联系电话:XXXXXX(二)组建中心的目的和意义1、组建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耕地约为L5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占世界7%的耕地需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的粮食产量必须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千亿公斤以上,以确保人均每年四百公斤粮食的自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要达到这个目的,
4、增加化肥生产和施肥及调整施肥结构又是主要科技手段之一。我国化肥的表观消费量逐年上升,2003年到2005年化肥表观消费量增速较快,2022年来增速有所减缓,2022年化肥表观消费量达到了574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占世界化肥用量的35%,消耗能源1亿吨标准煤以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复合(混)肥料是近代化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化肥工业发达的国家,复合(混)肥料己占总用量的70%-80%o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复合肥已成为农业中使用的主要肥料类型,它能为农作物提供较齐全养分,其氮、磷、钾的含量和比例可以随土壤养分和作物种类不同而变化,满足各地区不同作物生长的
5、需要。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或者避免由于肥料损失造成的环境污染,发展可持续、高效农业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的供给,而营养元素的来源主要是施用各种肥料。化肥在农作物增产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多年统计资料表明,化肥对农作物增产所起的作用占40%摆布,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化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化肥施入土壤后,由于化肥自身的性能和土壤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其当季作物的化肥利用率较低。以用量最大的氮肥为例,我国氮肥利用率惟独30-35%,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摆布;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惟独20-30%;钾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5-40%o化肥利用率低,不仅造成
6、为了化肥的大量浪费,而且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目前化肥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普通水溶性化肥用量大,利用率低;二是化肥施用不合理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化肥有效成份的流失,非但损失惊人,每年折合人民币高达100O多亿元,相当于全国1000多家化肥企业的产量白白倒进地里。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农田当季未回收的氮素50-60%进入水体和大气,据估计,流入河、湖中的氮素约有60%来自化肥,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疯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残留在农田中,导致土壤板结变硬,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硝态氮超标。因此研制XXXX,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7、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o资料表明,我国每生产1吨尿素约消耗L5至2.0吨元煤或者石油。氮肥利用率每提高1%,相当于节省150万吨煤。另一个化肥生产的重要原料一一磷的资源探明储量为163.6亿吨,但真正可利用量约为39亿吨,按每年开采5000万吨,实际利用率60%计算,仅仅够使用45年。在目前条件下惟独通过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肥料使用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可行的。而新型专用复合肥能减少肥料的损失,肥料养分利用率要比常规复合肥高出5%-12%,大大地节约了资源,间接上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
8、的。这为新型复合肥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新型复合肥(如控/缓释肥)可以减少化肥特殊是氮肥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实验表明控/释型复合肥的肥效至少可以提高20%o如每生产1吨控/缓释复合肥,其价值相当于L2吨同养分的复合肥。若推广使用约100万公顷,每年减少流失到水体2.18万吨纯氮,减少挥发大气中氮素1.12万吨,合计每年减少氮素损失3.3万吨,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在肥料的发展趋势上从化肥的高浓度复合化,逐步向着肥料的专用化、长效化、无公害化的方向发展,以求进一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的来看,当今国内外肥料的发展趋势是“四化和两个结合”。“四化”是,肥料
9、的高浓度、多元复合化,专用化,长效化,无公害化;“两个结合”是,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结合;有机-无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结合。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产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发达国家的肥料需求下降,肥料“四化”趋势明显。专家指出,21世纪的中国化肥工业,为确保粮食供应,将不能再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能力,而是要通过技术更新、产品开辟,生产高效、节能、复合化的肥料。依托中盐XX红四方股分有限公司成立XX市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开辟新型复合肥的优势:产业链优势。公司拥有生产复合肥所需的三种主要元素之一的氮原料(尿素、氯化镂等),具有较好的产业链优势。规
10、模优势。公司是XX省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目前是XX省化肥品种最全,实物量最大的企业。复合肥装置能力达到60万吨/年,为全省第一,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公司拟在XX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100万吨复合肥工程,采用先进的高塔造粒复合肥工艺。品种优势。目前已形成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红四方”复合肥家族群,实现了品种的多样化,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农化服务优势。公司拥有全国第一家挂牌农化服务中心,可针对不同土壤、植物进行专门配方以满足客户需要。技术优势。公司复混肥生产有团粒法、料浆法、氨酸法、掺混法等几种生产工艺,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各种消耗达到国内同行业较高的水平
11、。公司从事复合肥生产已有20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系列专用复合肥曾经获XX省星火三等奖、XX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人材优势。建立人材培养机制,注重行业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材引进与培养,加强面对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生产工人的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形成肥料工业合用人材哺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复合肥研究开发人材。品牌优势。“红四方”注册商标评为XX省著名商标和最受消费者爱慕的商标、“红四方”复合肥是农业部推荐的化肥产品。产品开辟优势。公司正在打造复合肥发展战略,近几年开辟了尿基高浓度复合肥、硫基高浓度复合肥、BB肥等;近期引进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辟的控失复合肥工程、与合
12、肥工业大学合作“专用缓释肥料创制及产业化”工程、与XX农业大学开辟的抗旱保水复合肥正在实施;与中科大合作开辟胭酸结晶长效复合肥以及自主开辟的有机肥、有机无机肥等正在进行方案设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后进,增强企业活力。因此,可利用公司原料、品牌、技术和人材优势,加大控失肥、抗旱肥、叶面肥、有机-无机肥等新型生态环保肥料的开辟力度,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农业对环境的面源污染。公司组建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从事配方开辟技术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是加强土壤肥料营养价值评价、原料成份监控、作物生长模式与配方筛选研究、加工手段和成型工艺研究、肥料剂型多元化、施肥与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大力
13、研发提倡使用控缓释肥料、抗旱肥、叶面肥、生物肥料、有机-无机肥料等绿色环境友好型肥料,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目的是提高化肥使用技术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统一。同时可以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进行XXXX研发工作,增加公司的研究开辟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丰富了肥料品种,给生产化肥的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也为企业品牌的宣传起到无法估算的品牌效应,有利于企业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同时,为化工企业建立农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2、建成后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心”建成后,将大力研发控/缓释肥料、抗旱肥、生物肥
14、料、有机-无机肥料等绿色环境友好型肥料,提高化肥使用技术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XXXX特殊在改良土壤、作物增产、环保生态、改善品质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非常符合生产高品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安全农产品的要求,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统一。(三)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地区技术需求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1.1 新型缓/控释肥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1.1.1 国内外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缓/控释肥料的国家,以包硫尿素为主,多是与速效肥料掺混使用。日本是研究和应用控释肥料技术较先进的国家,以高份子包膜肥料为主。研制生产出的热塑型及热固型树脂
15、包膜肥料,其养分释放具有精确控释和缓释的双重功能,产品在水稻、花卉、蔬菜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欧洲各国侧重于微溶性含氮化合物缓释肥料的研究。德国研究重点以聚合物为包膜材料生产包膜肥,前苏联制备包膜肥的专利为脉醛UF、磷酸、铝粉和丁二烯胶乳多层包膜及用聚乙烯乙酸脂和磷酸包膜尿素,肥料利用率可提高15%。中国缓释肥料的研究和开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至2002年,中国申请的关于缓/控释肥料已公开的专利达30项摆布。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抑制剂抑制氮素释放的机理、效果研究:碳钱长效化研究:尿素改性技术研究;第四,控释材料研究等。目前比较成熟的缓释肥料技术有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的抑制剂型缓释肥
16、、郑州大学的肥包肥型缓释肥、广东农科院的水稻缓释肥、北京农科院的聚合物包衣肥料、山东农业大学的聚合物包衣肥料、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的涂层缓释肥料。这些研究与开辟成果标志着中国缓释肥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制的缓释肥已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相信缓释肥在中国的产业化将会尽快实现。目前缓/控释肥料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价格问题,与普通肥料相比,包膜控释肥料的生产成本比常规肥料高12倍,或者35倍以上。而采用添加抑制剂的非包膜缓/控释肥料成本虽然增加不多,但养分控释效果不稳定。其次是产业化问题,目前以生物法生产的缓/控释肥料由于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基本实现产业化;而
17、包膜肥料生产工艺较复杂,养分控制要求比较高,产业化研究与开辟相对滞后。第三,对施用缓/控释肥料的环境效应及评价研究较少,大多是针对原料的成份、性质来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但在肥料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及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不多。第四,缓/控释肥料目前主要侧重氮素质分。对磷钾等养分的控释研究较少。缓/控释肥料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正在成为21世纪肥料工业的替代产品。鉴于农业生产需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开辟包膜缓/控释专用肥料前景广阔。从降低成本、易于加工和提高肥效等方面考虑,筛选包膜缓/控释材料,进行包膜工艺和各种专用肥料研究,结合硝化抑制剂、尿酶抑制剂、磷素活化剂等,研制开辟出适宜不同
18、土壤和作物需要的缓/控释专用复合肥料;将包膜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结合,对缓/控释肥料养分控释机理、肥效作用、环境效应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开辟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新型缓/控释肥料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1.2 多功能肥料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有关功能性肥料的研究与开辟,国内外做的工作还不多。随着保水剂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保水型功能肥料。抗旱保水复合肥是将保水剂与复混肥结合在一起加工配制而成的XXXX,其中保水剂可以吸收自身分量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并且将这些水分保持较长期,平稳地供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提高土壤持续抗旱能力,单位用水效益增加一倍以上,明显改善水肥藕合环境
19、,减少肥料浪费,延长肥效,提高氮钾肥利用率。改善土壤物理和生物状况,协调土壤固、液、气的比例,无污染,能调理植物生长,促进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鼓励推广并重点支持开辟的农业节水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展抗旱复混肥的研究对于发展节水农业,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华南农业大学等率先开展了保水型控释肥研究,利用高吸水树脂(IWAR)包被尿素和包膜性控释肥料,制成保水型控释肥料,产品在新疆干旱地区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目前研究产品进入中试阶段。XX农业大学马友华教授开辟了“一种生态抗旱保水复合肥”专利技术,创造工艺简单易行,
20、成本较低,效益高,为一种新型的缓释抗旱复合肥。21世纪XXXX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研究开辟将作物营养与其他限制作物高产的因素相结合的多功能性肥料,他们的生产符合生态肥料工艺学的要求,其施肥技术将凝结农学、土壤学、信息学等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这些功能性肥料主要包括:具有改善水分利用率的肥料,高利用率的肥料,改善土壤结构的肥料,适应优良品种特性的肥料,改善作物抗倒伏性的肥料,具有防治杂草的肥料,以及具有抗病虫害功能的肥料等。1.3 生物肥料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生物肥料是异类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具有生产成本低、效果好、不污染环境,施后不仅增产,而且
21、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减少化肥用量,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肥料不仅可补充肥源的不足,而且有可能列为绿色食品用肥进入商品市场,成为新兴的“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世界上最早的微生物肥料是1895年德国推出的“Nitragin”根瘤菌接种剂。到20世纪30、4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都有了根瘤菌接种剂产业,之后发展很快。目前至少有70多个国家有自己的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已有近50年的历史,发展曾经几起几落。20世纪60、70年代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生产发展较快,在粮豆、果蔬等作物上
22、都有应用。80年代先后,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最近10年来,我国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浮现了新局面。在利用生物技术构建高效工程菌、PGPR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发展。国内改良了一批固氮特性的工程根瘤菌;研制和筛选一批已经进入应用或者经改良可应用于豆科作物的高效根瘤菌和促生、促结瘤PGPR菌株,在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取得良好示范效果;PGPR制剂应用在小麦、玉M等作物上也取得了增产和抗病效果。我国生物肥料基本形成生物肥料产业,在国家农业部登记的产品种类有11个,质检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目前约有450个生物肥料企业,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已逐渐成为肥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微生物肥料食用
23、菌种种类不断扩大,所用菌种已不限于根瘤菌,目前合用菌种达到80多种;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在增产、改善品质、减少化肥用量、防病等肥料效果逐渐被农民认识,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累计近500多万公顷。国家农业部在1996年将生物肥料纳入国家检验登记管理范畴,对生物肥料的生产、销售、应用、宣传等方面进行监管。我国生物肥料研究除了在工程菌构建技术,关键发酵设备与技术等方面不及发达国家外,总体水平并不低。国家目前在产业政策对生物肥料行业的发展赋予了一定的支持,科研投资力度和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强。我国生物肥料产业正在步入良性循环,并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年产生物肥150万吨,可增产粮食10
24、0亿公斤的效果。同时还能得到减少农民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分析,到2022年,生物肥料将占有10%摆布的份额,即年需求量在1400万吨。2、省内的现状及技术需求近年来,由于巢湖流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过多、过量和不科学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无序排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威胁到该流域170万农户、790万人的身心健康。当前,巢湖水环境特殊是局部水域的蓝藻时有发生,严重影响XX中枢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巢湖是XX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长期以来,针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的研究和实践从未间断,但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技术 研究 报告 中心 建设 可研性 分析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7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