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区“十四五”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湖区“十四五”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滨湖区“十四五”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要点)一、“十三五”发展成效回顾“十三五”期间,全区教育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综合保障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注重内涵质量提升,基本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转变。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立足率先领先、全面提升工作定位,获评“省社区教育示范区”“省基础教育装备示范区”“省依法治教改革试点区”“省普通话基本普及验收区”,完成,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省级评定。年度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区
2、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综合得分保持省、市前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等高质量考核指标全市领先。资源布局呈现新格局。针对区域百姓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深入推进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投入建设经费近15亿元,全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所、中小学7所,加固改造学校2所。高度重视教育装备“配、管、研、用、护强化直属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持续推进学校“改薄”工作,全力推动一批老城区学校提标改造,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建成数字化实验室、比特科技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40多个,“标准+特色”教育装备模式作为样板在省市推广。内涵质量实现新提升。
3、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实施”减负提质”工程,创新实施“体育运动进生活”“高雅艺术进校园”“前沿科技进课堂”“劳动教育进身边”,大力探索构建行走的课堂和“超级大校园”,组建全区首支青少年交响乐团,共有市级以上体育、艺术、科技特色学校50余所,每年有20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艺体科技比赛中获奖。推进两轮“校本提升战略创新实施”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建设,一校一品一特色,有了新的进展,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前瞻性实验项目、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共15个,15所幼儿园纳入省市课程游戏化项目园,2所学校被评为“市初中学科课程培育基地工人才队伍厚植新优势。坚持“四有好教师”标
4、准,着力构建底厚、腰壮、顶尖的教育人才金字塔。创新实施学科成长和管理进阶双轨制”培育模式,形成了学科教师“职初教师入门”“希望之星班”“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后备班”四级培育平台,设立了管理人才清苗工程”“拔节工程”英才工程”三大研训项目。大力推进区域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项目共研、专业共进”的跨学校骨干师资团队共建新模式。现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841人次,其中省特级教师19人,市名师、名校长7人滨湖之光”教育骨干高端人才13人,正高级教师12人,新组建“名师工作室”10个、“希望之星班”19个,3所学校入选首批无锡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培育单位。体制机制释放新活力
5、。注重教育发展顶层设计,2019年9月召开全区教育大会,正式发布无锡市滨湖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5年,为未来滨湖教育发展举旗定向。深化办学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组建学前、义务教育阶段5个教育集团,放大区内优质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实施卓越教育联盟建设,成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6个卓越教育联盟,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区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以绩效考评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底线管理+特色发展+教育满意度”三合一评价体系,推动教师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教育惠民迸发新亮点。全力构
6、建“平安校园”,建立全市首个区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成校园安全卫士云平台”,实现校园安全网络监控全纳入;建立工+N”护学岗模式,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着力抓好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中小学健康直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区符合条件的学校100%建成明厨亮灶”,学校食堂治理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深入实施教育“品质服务”工程,创新开展教育暖心微行动”和基层学校“问需问办”制度,有序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教育工作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增。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标国内教育先进地区、对照区域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应人民群众学有优教期盼,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教育资源供给仍有缺口,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
7、分的问题需要有效化解,各类薄弱指标和短板需要着力提升;二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还不够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三是区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学校品牌建设有“高原”少“高峰”,课程项目等教育内涵建设需要加大力度。二、“十四五”发展思路(一)机遇挑战未来五年,是滨湖区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也是加快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区的攻坚期,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来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等重大战略,对教育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科技进步创新迫切需要教育
8、更加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经济体系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增强教育的支撑、服务和引领能力;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迫切需要提高教育和服务水平,写好教育资源“扩容”“提质”两篇文章,有效满足城乡变迁中百姓快速增长、更加多元的教育需求。从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来看,当前,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新规持续出台,各类教育发展指标有了新的调整,“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全新育人体系日渐明晰,由此带来教育治理模式、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等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区教育要积极回应教育新时代之问、答好教育新时代命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快创新突破,继续走在前列。(二)指导思
9、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两争一前列”新要求,聚焦“美好教育”新定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发展保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形成美好校园创设美好环境,美好校长推进美好治理,美好教师培养美好学生,美好课程支撑美好教育,美好家长助力美好评价,美好社会提供美好保障”的美好教育新生态,为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区提供有力支撑与强劲动能。(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省市乃
10、至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形成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从教、家长放心信任、社会普遍认同的“美好教育新生态,一构建“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教育体系。建立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命运共同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特殊教育、社会教育深度融入,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滨湖“大教育链,呈现“适切多样、充满生机”的生态化育人方式。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詹力破除“千校一面”“万人一面”育人模式,纵深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每个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具有不同个性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孩子在适合的教育中生动活泼发展。形成“绿色
11、高效、健康持续”的生态化发展机制。教育资源供给既要注重规模提增,更要关注结构优化;教育保障投入既要注重全面覆盖,更要关注精准投送;教育考核评价既要注重基础达标,更要关注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绿色低耗、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教育良性内循环。三、“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砥砺行动”按照“前瞻谋划、全面布局、重点突破”的思路,系统推进10项教育高质量发展砥砺行动”,为滨湖百姓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 .实施“举旗定向”教育党建领航行动。突出政治思想引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强化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12、“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中小学道德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课程、融入教学。建优党建阵地载体。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滨湖红色堡垒”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区、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党建工作样板校。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好班子,加强党对各类群团组织的领导,引领教育人同心、同向、同行。优化新形势新语境下党员教育和思想宣传阵地建设,用好学习强国”“滨湖先锋”等主流APP,构建线上线下结合、主媒自媒互通的学习教育新架构。打造党建品牌项目。深化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
13、培育一批体现时代性、典型性、创新性,具有鲜明滨湖特色和教育底色的学校党建文化品牌,选树一批滨湖教育“立德树人先锋”“课程改革标兵”“服务管理旗手”,引领带动广大教师争先进位、奋发有为。2 .实施“区块多链”教育资源优化行动。加强教育资源”达标提质”建设。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新开办幼儿园一律举办为公办园并按照省优质园标准建设,确保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园上、就近上、上得起。义务教育以争创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短板弱项攻坚力度,不断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全面加强高品质高中建设,确保优质高中比例达
14、100%。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教育,构建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新格局。积极融入教育开放大格局,引进一流国际教育品牌,满足国际化背景下的多元教育需求。加强教育资源“一核两翼建设。构建以中部城区为“核心”、南部山水城片区和西部胡城马山片区为“两翼”的“一核两翼”资源建设新格局。蠡园、河埒、荣巷、蠡湖等板块强化优质教育核心圈功能定位,实施“固本培元、聚合发展、优质引领”的发展策略;山水城片区确立“立足人文、融通科技、植根乡土,的办学思路,对接辖区内高教科技资源,融入锡南乡土文化基因,切实满足区域未来教育预期;胡城、马山地区着力做好资源引
15、注,创优建特,持续升级”三篇文章,积极引驻国内一流民办高端教育资源,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更为多元的教育选择。加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全面整合区域内丰富多样的科技教育、历史人文、自然生态资源,编制“滨湖大教育资源电子地图”,构建“平等互惠、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社校合作资源圈。积极推动形成区内知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影视文化等驻区单位与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共建校本课程、合建校内特色教育中心、联建校外学生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助力学校特色品牌建设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科技馆、信息技术中心等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为市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开绿色通道”。
16、3 .实施“分级协同”教育治理提升行动。落实教育管办主体责任。健全”区镇(街道)共建、以镇(街道)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区政府履行学前教育管理、投入主体责任,镇(街道)积极落实幼儿园建设、运行保障、规范管理等共建责任。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O高中教育按照市级文件精神,完善“市区联动、区级统筹”管理体制,加强与市级层面对接,积极融入全市高中教育改革大循环。社区教育明确“以镇(街道)为主、教育部门统筹指导、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强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村(社区)居民学校建设,扩大终身教育覆盖面,提升市民参与率O构建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教育部门牵头统筹、各部门协
17、同推进的教育治理机制。严格执行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联审联批制度,落实发改、住建、自然资源规划、财政、生态环境、行政审批等部门在教育用地管理、配套建设约束、项目审批验收等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协同保障教育服务供给。强化区镇(街道)两级及相关部门教育治理履责意识,加大对非法办学、“校闹”等依法治理力度,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深化中小学幼儿园食堂治理改革,确保2021年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全面自办。围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青少年法治教育、困境未成年人保护等教育重点领域,积极发挥各专业部门力量,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为教育创设和谐健康发展环境。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持
18、续深化一校一章程”建设,健全学校内部制度,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优化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全面提升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水平。健全区域教育智库,完善公办学校理事会、民办学校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鼓励学校积极探索“专业委员会”治校模式,广泛吸纳教师、家长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形成校长负责制下的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现代学校治理新格局。4 .实施“五育并举”素质教育强基行动。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载体和课程体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
19、主义、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深度开发道德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夯实拓展中小学生德育实践土壤。加强未成年人意识形态教育,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价值引领和管控。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育人功能,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提升智育水平。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深入推动“以学习为中心,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教学方式变革,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
20、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持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培育选树一批“教学改革示范校”和“教学改革先锋教师”。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加强学业质量的精准化、个性化、过程性监测,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加强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全面推广“阳光体育,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篮球、乒乓球、棒垒球等滨湖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发展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新型体育特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2项运动技能。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
21、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精准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把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近视防控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优化美育机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配齐配优美育教师,开足开齐美育课程,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标准。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传统,加强书法、篆刻、器乐、戏曲等精品艺术项目的打造,广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以“滨湖青少年交响乐团”为龙头,探索区域青少年特色艺术团队建设新路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专业艺术人才到中小学兼职任教。
22、实施美育“苗圃计划积极引进知名艺术院校在中小学设立培养基地,为有艺术禀赋和特长的学生提供成长支持。鼓励学校探索构建“大美育”课程,加强美育学科渗透,实现“寓美于教、以美育人”。丰富劳动实践。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引导家长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园劳动。积极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滨湖丰富的科技、文化新兴产业群和丰沛的农、林、渔业资源,培育一批兼具现代与传统特点的劳动教育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
23、,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的过程中亲历体验,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树立尊重一切劳动者的意识。5,实施“树优创名”校本提升行动。凝练学校核心文化。以新一轮“校本提升战略”的谋划实施为抓手,全面梳理学校现有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积极融入未来学校、未来课堂、未来课程等教育新理念,系统构建既延续历史、又契合校情、更指向未来的学校文化表达系统,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可操作可评价的办学文化理念体系和行动路径深化课程项目建设。树立“大课程育人”观,深入贯彻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规范落实国家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加强区
24、本、校本课程的研发力度,确保开设的校本课程门数不少于学校班级总数的二分之一,学生校本课程参与率、社团活动参与率达100%,构建多元开放、层次多样、选择丰富的三级课程体系。突出教师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国家课程、区本课程的师本化解读再构与有效实施,引导教师自主研发基于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校本课程教材和实施纲要突出课程建设的学段特点,加强精品课程项目的打造,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更加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防止小学化”倾向;小学、初中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为指向,更加关注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试点建设“必选+自选”的校本课程选课系统,让孩子在多样选择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高中适应
25、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综合改革,更加关注课程的选择性,稳步探索选课走班等课改新模式。到2022年,培育一批课程建设基地校和一系列在省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校本课程项目。加强高品质学校培育。全面实施滨湖高品质学校培育计划,探索建立“5+N”高品质学校滨湖标准,明确“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课程选择、精良的教师队伍、卓越的学生发展、民主的学校治理”5项共性指标,并根据学校不同发展层次和需求,确立若干个性指标。量身制定“高品质一校一策建设方案,对传统优势品牌加大再造升华力度,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对新建校、薄弱校加强与各类新项目、新领域的对接,挖掘培育新的增长极,抬升区域教育质量高原,塑造学校品牌建设高
26、峰。6.实施“固本培优”人才兴教行动。建设专业化高水平校长队伍。依据校长专业标准,遵循校长成长规律,搭建校长成长平台,形成具有滨湖特质的“实践引领+应知应会,入格期、”理念引领+管理提升”升格期、“文化引领+特色凝练”风格期三阶段校长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人才卓越计划”,量身定制名校长培养“一人一案”,争取5年内培养8至10位市区知名的校(园)长、3至5位省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校(园)长。加深与京沪杭深等教育发达地区合作,建立区外名校长培养基地,遴选有潜力的年轻管理人才参与高端脱产培训,助推快速成长成熟。加快推进“好班子”建设,探索实施学校班子双向聘任制,努力打造一批“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
27、、不出事”的优秀团队。建设“四有”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坚守四有标准,筑牢依法治教、廉洁从教底线,增强广大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制定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专项政策,定向定点引进骨干师资和成熟型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深化教师分层分类分段培养,促使教师各增其能、各展其才。完善“区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合理定编定岗,优化教师轮岗交流机制,盘活优质师资存量,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切实保障教师收入待遇,建立教师与公务员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国家“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执行到位。探索实施“基础+奖励+项目”
28、绩效考核模式,加大考核区级统筹力度,确保优秀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建设重品行高技能教工队伍。进一步稳定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队伍,建立公办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骨干评选机制,优化骨干称号+履行职责”的考核激励分配方式,吸引优秀编外聘用教师“留得住、用得好”。在确保公办园外聘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上一年度当地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编外聘用骨干教师待遇明显高于全市各区编外教师最高待遇水平的目标。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医、财会人员、食堂工作人员、保安、保育员等后勤服务岗位的综合管理,以岗定责,因事设岗,按岗聘用,探索建立相对稳定、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加强聘后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29、建立“动态十多维(德能勤绩廉)”的职员评价考核机制,形成相应薪酬体系。探索教育行政部门派驻及第三方委培、购买服务或托管模式,实施常态化专业指导监督,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水平。7 .实施“智慧校园”信息化创新行动。落实专项顶层架构。有效对接国家教育信息化2.0计划、省市区“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学校信息技术骨干力量,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研创团队。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校园”建设,制定“智慧校园”建设区域实施方案和分类施工图。加快传统教育装备的升级改造,积极吸纳知名高新企业在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稳步推进“未来教室”“智慧课堂”“云管理平台”等前沿科技进校园、进课堂。着力建构“云端资源+物联校园+在线课堂
30、”智慧校园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试点学校建设,由点及面专项推进,以技术融合推动滨湖教育深度变革。建好服务成长档案。优化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逐步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多元评价,强化过程指导,促进滨湖学业质量可持续提升。构建基于学情数据分析的教学教研支撑机制,从平台建设和数据收集入手,建立集体质健康、学业成绩、特长发展、社会服务、综合实践等信息为一体的学情数据云平台,对各类数据进行主题化管理、精准化分析与诊断性预测,提高教育教学分析、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服务师生成长。提升现代信息素养。依托区
31、域内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项目,培养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基于数据的工作意识和能力,着力提升干部教师互联网思维和信息素养。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制定实施校长和教师提升教育信息化2.0信息素养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利用互联网创新校长、教师培训模式,以开放的心态理解新技术,以符合新技术特点与规律的方式加以应用。8 .实施“研训一体”教科研提质行动。健全教研机构职能。建好教研、师训“综合体”,转变研训范式,丰富研修资源,使教研中心成为上联高校、科研院所,下联中小学幼儿园的区域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科研教研指导中心、业务咨询服务中心、教育信息化管理评价中心、科学实施质量监测,构建覆盖全过程、基于大数据的
32、质量监测体系,确保中小学学业质量水平、中考高考成绩持续上扬。加强研训员队伍建设,制定研训员区本专业标准,强化“教研、科研、师训、电教”四位一体建设。优化团队研训格局。组建区校两级“教育教学研训共同体”,架构“基于学校、区域统筹,源于问题、专业引领,团队互助、自主研究,学段融通、学科融合”的研训格局。采取学习包、工作室、论坛、项目研究、课例分享、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拓宽研训视野,转换研训思维方式。构建融“师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项目+共同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区本、校本研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研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建构师训区本课程。积极构建以教师职业生涯“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划分为纵轴与依
33、据教师专业标准,按“职业理解及师德建设课程”“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等分别设计的课程内容为横轴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完善“职初教师入门”“希望之星班”“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后备班四级培育平台,建立“合格教师、种子教师、领衔教师、卓越教师”四维专业认定机制,形成具有滨湖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依托新版滨湖教师研修网,建立包括学历函授、全员培训、名师培养等多样化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逐步提升教师学历达标率、骨干教师生师比。9 .实施“领跑时代”教育品牌创享行动。培育集团办学新生态。深化集团总校长领导下的独立法人校自治机制,引导各校区主动承担集团发展责任
34、,赋予成员更多选择权和自主权。区政府设立集团办学、联盟办学专项经费,以奖代补,助力集团校、联盟校教育品牌建设。完善“优质校、品牌校”输出孵化模式,确保“办一所优一所、成熟一所独立一所”。根据蠡湖新城、胡城马山和山水城三个区块的不同定位和发展需求,组建三个“大学区协作体”,因地制宜打造蠡湖新城“未来教育”、胡城马山“科创教育;山水城生态教育区块教育新亮点O打造卓越联盟新样本。以“卓越教育联盟”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试点覆盖面,通过建立“课程中心校”“师训基地校”等方式,推动校际深度合作,不断生成优质师资、优质课程和优质管理。引入“弱势补偿机制”,加强”特色联建,资源联享,教师联聘,学生联谊,活动
35、联合,教研联动”,促进援助帮扶。实施”项目合作、互补发展”策略,在资源集聚中实现课程创生,在和而不同中传承创新,共建共享;推动课程实施,在整合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改进课程评价,在协同参与中实现评价标准“共制定”、评价主体“共完成”、评价信息“共收集”;加强师训融合,在优势互补中携手提升教师素养,构建良性联盟办学新样态。建树滨湖首创新产品。充分尊重基层学校和教师的首创精神,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回报机制。在学校和教师群体中大力倡导“教育产品”意识,并建立教育产品的展示交流机制,通过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活力。加强教育,品牌传播”意识,通过多形式推广、多途径宣传和整合传播
36、,切实将滨湖区好的“教育产品”“教育品牌”传达给教育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认知和评价,树立良好形象。10 .实施“连心惠民”教育品质服务行动。实施教育政务服务清单管理。深化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制定教育部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事项清臬完善“滨湖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专项”,全面加强服务能力和流程建设。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提供全面、准确、具体的政务信息。改进管理方式,更多运用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引导学校发展,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常规管理随机督导、素质教育综合督导等督学载体,依据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搭
37、建家庭教育服务多元平台。成立滨湖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暨滨湖区家长委员会,统筹全区家庭教育资源,研究制定家庭教育课程和实施方案,指导各校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启动“一十百千万”工程,即搭建一个平台(滨湖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十个家庭教育实验学校(基地),培养一百名优秀家庭教育讲师,推选一千名优秀家长,展示一万名优秀孩子。创新家校合育方式,探索建立由区关工委、妇联、教育、民政等机关部门、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和专业人士组成的家庭教育服务协理团,实施订单式、个性化服务,设立“校长接待日”“家长开放周”,定期开展“家长评学校、评老师”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增进育人共识。组建“区、校、班三级家长委员会和区校两
38、级家长学校,开发多元、开放、实用的家庭教育课程,提升对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实现终身学习服务一卡畅通。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鼓励滨湖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完善注册学习制度和学习服务措施;依托线下特色社区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周末讲堂、送“教”上门等形式,有效化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等社会难题;积极推动校内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为滨湖市民终身学习提供资源和服务支持。尝试发放滨湖居民“学习一卡通”,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云平台,开发“社区课堂”APP,鼓励市民在线学习或持卡带适龄儿童进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社区教育基地,使教育成果为市民共享。(二)教育
39、高质量发展鼎新工程”在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砥砺行动”的基础上,立足先行先试、以新赢新,重点推进4项教育高质量发展“鼎新工程”,着力构建滨湖教育未来新样态,形成区域教育发展新优势。1.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治理提升工程。树立数治思维,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加快教育治理信息化顶层设计,系统探索实施区域教育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区域一体化教育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滨湖教育减负、转型、重构和智融。定制开发治理平台。整合现有应用系统和技术平台,联合第三方互联网技术机构,顶层架构,分步推进,建成包括教育发展数据库、区校一体化工作平台、专项应用系
40、统等在内的“滨湖教育大数据分析和信息服务平台,采集分析各类数据。建立学校发展、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师生成长、基础设施等模块化数据管理和应用模式,坚持全程监管和动态修正相结合,采集跟踪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据。构建区校两级基于“数据分析+专业研判”决策管理支撑机制,从经验走向数据,从数据发现问题,用数据思考教育,支持教育科学决策。优化落实个性服务。整合课程建设、质量保障、督导评价等工作,建立区校一体化工作平台;分学校、分学科、分学段、分年级推动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共享共建,提供在线学科能力测评、综合素质测评、体质健康监测等,实施全样本、个性化诊断,全面助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研究建立“滨湖教育GIS系
41、统(地理信息)“滨湖校园后勤一站式管理平台”“滨湖区校园卫士综合管理云平台”等专项应用系统,为学校规范管理、教师规避风险、百姓信息查询等提供服务,加速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2 .依托区域资源的国家研学品牌建设工程。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充分整合滨湖区位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努力建设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学旅行基地和品牌,为放大滨湖教育知名度、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积极争创“全国研学旅行基地工全面落实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
42、与自我”四个主题,依托辖区内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法治、科技、环保、人防(民防)等教育基地,整合篆刻、书法、版画等学校特色项目,借助融创茂、万达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江南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知名院校,702所、56所等科研机构,以雪浪山为主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课程,建成具有较大示范带动效应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率先创建“太湖研学”品牌。立足“太湖”主题和多元资源,充分发挥滨湖教育师资优势和课程研发能力,加强教育与各部门的紧密合作,系统开发涵盖历史遗迹、生活风俗、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太湖研学课程体系,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太湖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43、,不断完善太湖周边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全面丰富研学旅游体验,力争在太湖流域率先形成集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国“太湖研学”品牌,切实满足学校或单位集体研训、家庭亲子旅行、个人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成长与体验需求,形成滨湖经济文化新的增长极,服务滨湖社会发展大局。3 .助力段湖新城建设的未来学校示范工程。抓住蠡湖新城建设契机和新型城区发展需求,以“城市教育综合体”为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新样态,努力打造市内外未来学校标杆。高标准实施未来学校建设。针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时尚,以新建学校为主体,以5G时代为指向,以环境改造为契机,积极打造绿色、智能、互联的校园环境,全面构建集成、智慧、因
44、变的新学习场景和自主、开放、创新、融合的新学习生态,打造“滨湖区未来教育中心”。高水平打造未来教育样态。探索“学校教学+市民学习+教育文创”城市教育综合体模式,不断加大学校与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可利用教育资源的共商、共建、共享力度,合力打造滨湖独特的“院所教育资源综合体”,服务学校改革发展,推动经验辐射,为建设现代化学习型城市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高效益推进国际融合教育。积极引进公办、民办学校,实施高端办学,以蠡湖新城新建学校为依托兼挂“滨湖区国际融合教育中心”,立足国家课程,探索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的双语教育,设置适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增加师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努力培养具有民
45、族灵魂、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化人才,与区内外的其他优质公民办学校形成错位互补,为滨湖引资引才提供优质教育配套。4 .服务滨湖教育生态发展的智库引领工程。建立“一会一库”教育可持续发展支撑机制,深度服务滨湖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区域教育决策咨询制度。主动对接师范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名师名家等,组建滨湖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通过日常咨询、专题讲座、培训指导、资源对接等方式辅助滨湖教育科学决策,围绕年度教育发展总体情况和重大事项至少召开1次决策咨询会议,定期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专业的决策依据、科学诊断。优化学校发展智库服务模式。依托滨湖教育发展智库团队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区内优秀教育管理者、名特优教师、研训员等自有资源,适当吸收外部专家,形成贴近学校实际、聚焦学校需求的“区有校用”教育智库,探索行之有效的智库服务模式,为各校(园)校本提升发展提供伙伴式智力支持。探索建立教育发展智库管理运行和补充退出机制,确保智库专家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研发滨湖独有开放共享产品。树立产品意识和运营理念,做好区校两级改革实践、办学成果的总结提炼与升华,有效对接中教传媒智库“领教客户端,展现“滨湖教育思想”,提出“滨湖教育主张”,推介“滨湖教育经验”,建立滨湖教育“产品超市”,提增教育改革的红利与附加值。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7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