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以彼之道巧驳斥,刚柔相济显决心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言知识,熟悉文章内容。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反驳思路,分析驳斥方法。3 .审美鉴赏与创造:重点段落分析,理解驳斥逻辑。4 .文化传承与启示: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改革决心。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纵观历史,古代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期,往往会出现土地兼并、阶级固化等现象,朝廷收不到税,导致国库空虚,王朝迅速衰落。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革了,也就是古代说的“变法”,但变法往往伴随的风险也是极大的。今天就讲一讲宋朝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大宋第一个提出改革的是
2、仁宗皇帝。原因就一个字:穷。于是找到了范仲淹和欧阳修,让他们改革。范仲淹不懂经济学理论,他想:咱们大宋现在的问题不就是官太多、兵太多,那精简一下官僚队伍,降低福利,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但各级官员不干了。一番折腾,失败了!范仲淹离开朝廷,却写出了岳阳楼记。欧阳修被贬滁州,却写出了醉翁亭记。大宋第二个要求改革的皇帝是宋神宗。神宗要改革的原因也很简单:国库没钱了。还不到20岁的神宗没有体会到做老板的快乐,却先体会到了做老板的痛苦一一节衣缩食给员工发工资。神宗觉得这不行啊。无奈之下,神宗将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叫王安石。王安石在仁宗时就因为上疏要求变法而名声大噪。他不近酒色,严于
3、修身,除了不爱洗澡稍稍有点遢遢以外,没有什么缺点。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十分给力的朋友叫韩维Q神宗做王爷时,韩维是他的参军,经常会跟神宗聊一些治国理政的问题。韩维对王安石又极为推崇,自然神宗对王安石心向往之。神宗登基以后,王安石与宋神宗两个人一拍即合,一个字:干!于是,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成立变法机构一一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进改革。同时招揽人才,苏轼、苏辙、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的那位)、程颖、吕惠卿都成了改革派Q于是弹性税收制度(均输法)、政府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青苗法)和兵改,科举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颁布。王安石有个好朋友,叫司马光,这两个人年轻时同在包拯手
4、下为官,交情甚好。然而在改革上却有分歧,并最终走向对立。面对王安石的改革,司马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去洛阳。不仅司马光走了,还将立场不坚定的苏轼、苏辙、张载、程颖等人带走了。保守派派的中坚力量走了,舞台就是王安石一个人的了。随着变法的推行,神宗皇帝尝到改革的成果一一大宋终于有钱了。于是元丰四年,神宗皇帝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以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一恢复汉唐旧疆。针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先是凭借朝廷的力量反对,没有成功,之后又以朋友的身分给王安石写信,于是一篇3400余字的与王介甫书写给王安石,他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信中集中了反对派的意见,从王安石的思想作风和思
5、想方法上对变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批评。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用一篇358字的答司马谏议书回击,逐条反驳,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符和他的因循守旧,论证了变法的正确性,表达了王安石坚持改革的坚定意志。(三)任务一:熟悉内容,品读主体,分析驳斥方法,理解驳斥逻辑【提问】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阐明写信的原因和目的。目的是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好为后文的驳斥作铺垫。先说自己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叙友情是为直率说明彼此的分歧只是政见不同;再说自己不被理解无法自辩的委屈,诉苦也是为后文作铺垫;最后感激司马光优待自己,回复是希望司马光谅解自己,实际上却是在为驳斥对方作一个铺垫。【提问】第二段
6、是信的主体,王安石集中驳斥的司马光的责难,王安石的驳斥思路与逻辑是什么?请讨论分析,分条梳理。【明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斥法。大前提:儒家所争,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意思是说,儒家认为说法与事实要相符合。名实相符,谁对谁错,就一目了然。最终将证明变法是否“名正言顺名实相符恰恰也是司马光所提倡的)【补】司马光的信中,开口一个“孔子”,闭口一个“孟子”,竟至一口气连用了七个“孔子曰”,可见司马光对孔子的话视为金科玉律,而王安石则用他所遵循的信条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不是司马光所说的那样。接下来以铁的事实,推倒对方妄加的罪名。司马光对新法和王安石的责难之词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7、下怨谤,王安石针锋相对地摆出事实。“侵官”之说一一实则“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的实情。也就是说新设置的推进新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向上说是皇帝下令设置的,往中间说是官员讨论通过的,往下说也是正式委托相关部门设立的,是名正言顺的,新添官员也是合情合法的。这个机构和其他任何一个正式机构性质相同,其他机构可以成立,这个机构又怎么可以诬之为“侵官”呢?原来官员,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只不过新添了几个官员,怎么可以说是侵夺了原来官吏的职权呢?“生事”之说一一实则“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先王仁宗皇帝就因为国库空虚而提出过变革,只不过因为方法不当而失败了。你司马光在信中口口
8、声声标榜自己是“为君、为国、为民“,现在我变法的目的是大力弘扬对国家有利的事,革除对国家不利的弊端。这样对朝廷有利、对天下有利的事你也要反对?我看你才是真正的心口不一,名不符实。“征利”之说一一实则“为天下理财,你说我改革是为自己求取功名,还说让百姓可以出钱免徭役等是为自己敛财,与生争利。实际情况上,不是取消百姓的徭役,而是变通一下百姓承担徭役的方式,让有钱无力的出钱,让有力无钱的出力。既方便了百姓,又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其本质是为天下理财,让财富合理地流动,发挥其作用。(可能这一点你司马光无法理解,因为您不懂经济!)“为天下理财”,目的是“为天下”,不是为少数人谋求私利,方法是“理财”,是“富
9、国”的一种手段,不得牟财渔利。这就既讲清了变法的精神,又揭露了司马光仅仅是豪商大户、官僚富民的代言人而已。“拒谏”之说一一实则“辟邪说,难壬人二你的来信说,人们的议论跟我相合就赞许,与我不合就讨厌,说我不亲近正直的人,无法疏远谄媚的人。还说听从忠谏采纳善言,不仅是人君的美德,对于人臣来说也是这样。我想说的,您讲的有道理,但真实的情况:改革必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像文彦博、韩琦等人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全然不顾朝廷的利益。“怨谤”之说一一实际情况是,我早已料想到。反对派确实人多口众,其实你司马光就是领袖,我但不屈服于怨谤,因为怨谤者说到底只是一小撮苟且度日、不恤国事的士大夫而已。这一点我就不多说,
10、我们交往十多年,私交也算好,只是政见不合,点到为止!总之,你所讲的五点都是与实际情况不符。【提问】总结本段的反驳思路。【明确】第一步,确立标准。名与实须相符。孔子强调“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J而也是司马光的标准。第二步,明确靶子。将司马光的书信中对新法的长篇大论的指责概括为五个要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Q只要能够证明对方强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名实”不符,就可以驳倒对方。第三步,逐一批驳。为了揭示司马光的指责“名实”不符。王安石说,接受皇帝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而在朝廷上讨论修改,再交给有关职能部门的官吏去实施,这不能算是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施行推行古
11、代的圣贤君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滋生事端、无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增加国库收入,不能算是横征暴敛,与百姓争利;驳斥、抨击邪说谬论,责难、诘责巧言谄媚的小人,不能算是拒谏。总之,集中驳论,短小精悍,简明有力。【提问】面对同样的一个事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呢?(分析司马光持这样看法的原因,换句话说,对方的看法本质是什么)请大家阅读第三自然段。【明确】第三段分析“天下怨谤”的原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J(简单地说,反对者对国事得过且过,但对触及自身利益的事,却极度关心。所以反对者本质上是谋私者、不忠者)我作为改革者,只是帮助皇上抵抗反对者,言外之意
12、,反对改革的人就是反对皇帝,有谋逆之心。作者借助皇威,表达抗争到底的决心。接下来列举盘庚迁都为证,证明了遭到怨恨的改革并不一定是错误的改革。盘庚的迁都遭到朝廷和百姓的反对,但盘庚坚持了自己的做法,历史的事实证明盘庚是对的Q我王安石改革,老百姓是不反对的,只是特朝廷士大夫反对,暗示司马光等反对派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只是为了私益,夸大事实,强加罪名。退一步讲,如果真要说我的罪,我只认我身在宰相位置太久,没有帮助皇帝改革成功,没有让百姓受到恩惠;如果要我什么都不做,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对不起,那实在是我不敢领教的。【小结】面对改革,保守派因为私益而反对,支持者因为公心而支持。一下子把反对派送上道德
13、的审判台,送上不忠的绞刑架。【提问】请概括第二、三段的反驳逻辑。【明确】第一步:设立评判标题一一名实相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二步:明确批判对象: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从而致天下怨谤。第三步:逐一批驳。小结论:你司马光的指责名不符实。第四步:进一步指出指责的原因一一腐朽、谋私。大结论:你司马光的指责,在本质上对皇帝不忠,对朝廷不利!(希望你反省,以后不要再反对,否则别怪老朋友对你上纲上线!)(四)任务二:体现本文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提问】面对好友的指责,王安石的语气是那么的委婉客气,字里行间却是宁折不弯的骨气。请分别找出具体的表现。【明确】柔的表现:首段的谦词和敬词,如“蒙教”“窃”“冀”
14、“见恕”等,尾段的“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虽然只是一句书信体的套话,但也表达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敬意。即使是朋友之间有了冲突,仍不忘礼貌。称呼司马光“君实”,称呼对方本字而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呼其官职,也是出于二人多年的友谊。刚的表现:强调“名”和“实”的关系,用对方的逻辑反驳对方,不留情面。强调变法的程序合理合法,强调变法的目的为国为民,称反对变法的言论是“邪说”,反对变法的人是“壬人”,前面是为自己辩护,最后则是主动向对方进攻。句式一句比一句短,语气一句比一句强。从澄清使天下怨谤”的四个罪状,转为攻击对方反对变化的根源,揭露反对派的私心。借助“上”的权威,暗示自己将改革到底。(五)教学总结在封建时
15、代庞大的官僚机构中,王安石亦不愧为一位佼佼者。在担任地方长官,在堇县为官之时,他曾大修农田水利,起堤堰,决坡塘,为水陆之利。他站在堤堰上,站在坡塘边,看到自己的抱负略能实现,穷苦百姓略得温饱,心头掠过一丝安慰,脸上终于绽出一点笑容。后来,受到宋神宗的重用,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表现了过人的胆识和气魄。然而,尽管王安石的个人品格那么高尚,尽管变法那么合理,可变法实行十八年,却是收效甚微;宋神宗一死,新法全被废除,王政日趋腐败,积贫积弱愈演愈烈。一者,反对变法的力量,的确是太强了。均输法一出,即被攻击为与民争夺利,有失王政之体;青苗法被攻击为开设称贷之法可羞。王安石本人更是受尽毁谤。再者,在变法派一方,除了王安石之外的参政人物,实在是不争气。当时曾有五位参知政事一一相当于副宰相,曾被讥为“生、老、病、死、苦”:王安石生气勃勃却是孤身一人;曾公亮,年过七十,老而无能;富弼,原是范仲淹执政的改革派,称病告退;唐介,极力反对宋神宗重用王安石,新政伊始即一命呜呼;赵伟(k),企图阻挠新法又不好发作,叫苦不迭。再加上小人作乱,数不胜数。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重温王安石变法的点滴史实,叫人百感交集!一首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其说是改革者的高瞻远瞩,还不如说是冲浪者的孤独与寂寞!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8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