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试卷(一)甄题精选冲刺阶段测试卷.docx
《《法考》试卷(一)甄题精选冲刺阶段测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考》试卷(一)甄题精选冲刺阶段测试卷.docx(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法考试卷(一)甄题精选冲刺阶段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正确或最符合题意)。1、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清末司法机构改革后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院B、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国家是英国C、天坛宪草确立的政治体制是总统制,并限制总统任期D、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极为充分,但在大陆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参考答案】:C【解析】:正确答案:C评析:天坛宪草规定的政治体制是责任内阁制。2、甲乙两国关于在太平洋海底区域的石油开发产生了争议,后两国之间达成协议将该争端提交联合国国际法院。国际法院就此案作出判决后,甲国拒不履行依该判决所承担的义务。根据国
2、际法院规约,下列做法哪一个是正确的?OA、乙国可以申请由国际法院执行庭对该判决强制执行B、乙国可以申请国际法院指令甲国的国内法院强制执行该判决C、乙国可以向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提出申诉,由法律委员会决定采取行动,执行该判决D、乙国可以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申诉,请求由安理会作出建议或采取行动,执行该判决【参考答案】:D【解析】:国际法院判决的执行联合国宪章第94条规定:”联合国每一会员国为任何案件之当事国者,承诺遵行国际法院之判决。遇有一方不履行依法院判决应负之义务时,他方得向安全理事会申诉。安全理事会如认为必要时,得作成建议或决定应采办法,以执行判决。“甲国拒不执行国际法院的判决,乙国可以向联合
3、国安理会提出申诉,D项正确。3、张某冒充中央某部委的工作人员,实施招摇撞骗行为,骗取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何种犯罪?A、招摇撞骗罪B、诈骗罪C、招摇撞骗罪的加重情节D、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参考答案】:B【解析】:见刑法第279条、第266条。以招摇撞骗的手段主要是骗取他人财物的,应定诈骗罪。4、国家机关的监督,都是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法的效力,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核心。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国家监督体系?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不符合宪法、法律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撤销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法律实施的合法性的监督C、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
4、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D、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参考答案】:B【解析】: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分为:1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ACD项。2社会监督,即非国家机关的监督,指由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B项属于社会监督。5、下列关于差别待遇的说法正确的是:OA、是指给予外国人的待遇不同于给予本国公民的待遇B、包括给予外国人的待遇不同于给于本国公民的待遇C、属于经济共同体范围内的优惠待遇D、是违反国际法的歧视待遇【参考答案】:B【解析】:差别待遇差别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外国人不同于本国人的待遇,或给予不同国家的
5、外国人不同的待遇。因此B项正确,而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差别待遇并不等于歧视待遇,国际法禁止基于宗教种族等原因的歧视待遇,但承认合理的差别待遇。因此,D项错误。差别待遇和优惠待遇是两个问题,不能相混淆。C项的提法错误,但很有迷惑性一一如果把C项改为“经济共同体范围内的优惠待遇属于差别待遇”,则正确。6、某甲偶然发现某乙所开小轿车正是自己几天前失窃的小轿车,即强行夺取。某乙奋起对抗,二人打斗起来。某乙不敌某甲,落荒而逃。某甲将车开回家后,发现该车并非是自己丢失的那辆。后来,某乙已找到某甲索要该车,某甲拒不交还。某甲的行为:A、不构成犯罪B、构成侵占罪C、构成抢劫罪D、构成盗窃罪【参考答案】:B
6、【解析】参见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里的“保管”是一种事实上的支配或者控制;“代为”说明行为人不享有所有权。因此,应将代为保管理解为刑法上的占有,即对财物具有事实上或者法律上的支配力的状态,或者说,包括事实上的支配与法律上的支配。事实上的支配,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法律上的支配,是指行为人虽然没有事实上占有财物,但在法律上对财物具有支配力。7、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强行法的性质,这表明
7、()。A、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均应具备强行法的各种条件和特征B、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原则均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C、如改变原则,须经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D、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大国要接受这一原则【参考答案】:D【解析】: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得到各国公认的具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它的强制性并不表现在有一个凌驾于各国的国际机有权以强制执行,而在于国际社会都普遍接受这些原则,因而相关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都以之为基础,从而贯彻其执行。8、根据1970年海牙公约的规定,非法劫持航空器行为嫌疑人发现国应对该嫌疑人进行下列哪项处理?()A、予以引渡B、予以起诉C、依该国法律规定处理D、或引渡或起诉【参考答案】:D【解析】:
8、或引渡或起诉原则。1970年海牙公约第7条规定:”在其境内发现被指称的罪犯的缔约国,如不将此人引渡,则不论罪行是否在其境内发生。应无例外地将此案件提交其主管当局以便起诉。该当局应按本国法律以对待任何严重性质的普通罪行案件的同样方式作出决定。”也就是说,海牙公约为发现罪犯而不将其引渡的缔约国规定了一种绝对的起诉义务,即“或引渡或起诉”原则。D项正确。9、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
9、抢劫罪【参考答案】:D【知识点】共同犯罪的实行过限和转化的抢劫罪。【解析】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本题中,甲乙共同实施盗窃犯罪,因此甲乙都构成盗窃罪。在逃跑过程中,乙使用暴力将追赶自己的丙打伤,乙的行为已经从盗窃转化为抢劫,因此可以排除A、C两项。问题的关键是作为共犯的甲是否也构成抢劫罪。甲乙在盗窃犯罪中属于共同犯罪,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但是,甲和乙的共同犯罪的故意只限于盗窃。在逃跑过程中,乙的行为超出了共同盗窃的犯罪意图,而甲并没有抢劫的故意。因此,只有乙的行为由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
10、甲只构成盗窃罪,故本题选D项。10、我国选举法规定,划分选区的原则有A、按居住状况划分B、按人口状况划分C、可以按人口状况划分,也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D、可以按居住状况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参考答案】:D【解析】:参见选举法第24条。11、下列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OOA、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员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B、法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具有职业特殊性C、法律职业道德具有规范作用和法律上的普遍强制作用D、法律职业道德在一定层面上可以表现为特定的法律规范【参考答案】:C【解析】:考点法律取业道德的特征解析法律职业
11、道德具有规范作用,但它具有主体的特定性,规范的是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取业人员而不具有普遍强制作用12、下列关于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表述,说法正确的是A、某甲与朋友商定,为确保安全将非法制造的用于销售的淫书、淫画放在李某家保管,在其找到买主后再到李家取货、交货,则李某构成窝藏赃物罪B、某乙走私了一万只手表,将其放在张某的车库中,由张某帮其销售,二人平分所得C、某丙杀人后将凶器交给宋某保管,宋在公安机关调查时说不知此事,并于当晚将凶器扔入河中D、丁教唆袁某实施盗窃行为,袁盗窃后将财物交丁保管,丁将赃物转移后,代为销售,则丁只构成盗窃罪,不再成立窝藏、转移、销售赃物罪
12、【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罪质要件问题。AB两项中,甲、乙均已与本犯成立共同犯罪,不应再单独认定赃物犯罪;C项中因凶器并非犯罪所得,不能成为赃物罪的对象,丙的行为可能成立包庇罪。D项中丁与袁成立共同犯罪,因而不再单独成立赃物犯罪,故D为正确。(注:“寓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现在已改为“掩饰、隐瞒犯罪、犯罪所得收益罪”)13、就国家对法的作用来说,能影响以至决定法的形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A、国家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B、国家职能C、国家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D、国家的根本任务【参考答案】:C【解析】:所考知识点为国家与法的相互关系。就国家与法的相
13、互关系而言,法的形式和法律制度直接受国家膨式的影响,在复习时应当注意法与政策、法与民主、法与道德、法与科技等之间相互关系。14、甲国对于乙国不礼貌的接待方式给予其类似方式的回敬措施,被称为何种国际争端解决方式?OA、干涉B、报复C、反报D、斡旋【参考答案】:C【解析】:反报反报是指一国对于他国不礼貌、不友好但不违法的行为采取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予以回报。15、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Ik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D、甲构成盗窃罪、
14、乙构成抢劫罪【参考答案】:D【解析】: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及转化抢劫罪刑法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所谓实行过限是指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个别共同犯罪人超出约定的故意范围,实施了其他犯罪。对于该其他犯罪行为只能由实行过限的行为人负刑事责任,即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据此,甲和乙开始的行为构成共同盗窃犯罪。但是在被丙发现后,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并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根据刑法第269条规定,乙的行为转化为抢劫罪。由于该伤害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的故意范围,对此不能要求甲负刑事
15、责任。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16、下列关于英美法系特点的论述错误的为A、英美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为基础的英国法和仿效其法律的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法律的总称B、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活动采取讯问式审理,法官处于仲裁者地位C、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活动实行“诉讼中心主义”D、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取判例法形式,此外也存在单行法律、法规等少量制定法【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的是英美法系的特点。B项论述错误在于,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活动采取抗辩式审理,法官处于仲裁者地位。17、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通常是通过:OA、国家元首互访来实现的B、互设使馆来实现的C、互设领馆来实现的D、互相正式承认来实现的【参
16、考答案】:B【解析】:正式外交关系建立的途径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是通过互相派设使馆实现的。18、甲系承包某国有企业的经理,擅自动用企业的公款用于个人购买股票,准备赚了钱以后归还。但甲由于缺乏股票知识,赔了不少钱,不得不连续挪用公款达10万元。最终甲发现根本无力归还这笔款,即一走了之。甲的行为构成:A、贪污罪B、挪用公款罪C、挪用资金罪D、职务侵占罪【参考答案】:C【考点】挪用资金罪的认定【解析】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的,属于挪用资金的行为。19、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B、司
17、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地使用自由裁量权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参考答案】:C【解析】: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有三个含义,即:(D司法权的专属性。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国体或个人都无权行使此权力;(2)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3)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正确地适用法律,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可见,A项体现了司法权的专属性,符合
18、第一个含义:B相结合了行使司法权的独立性和合法性,符合第二、第三个含义;D项强调了司法关行使职权的合法性,符合第三个含义;至于C项则过于绝对地理解了行使职权的独立性这一含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但并不排斥党的领导,也要接受人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的监督。因此说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是片面的。故C项为应选项。20、甲国积极参加了某多边国际公约的约文协定,并且甲国总统作为对约文的认证,亲笔签署了该国际公约,但根据甲国国内法的规定,该公约须由其议会批准,但甲国议会拒绝批准该公约。根据国际法,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A、甲国由于签署了该公
19、约,所以该公约对甲国产生效力B、甲国由于签署了该公约,所以负有批准的义务C、甲国虽然拒绝批准,但该公约仍对甲国产生效力D、甲国没有必须批准其所签署的公约的义务【参考答案】:D【解析】:条约的生效批准条约是国家的一项缔约权利,国家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批准一项国际公约,即对其签署的国际公约不负有批准的义务,而未经批准的国际条约对其也不产生效力。因此选D。21、张某与李某不相识,李某发现张某身后桌子上的手表很贵,遂起占有之心。于是趁张某不注意,公然将其拿走,张某发现后立即追赶,张某抓住李某后,李某将张某用力推倒,致使张某脑溢血突发倒地身亡。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A、过失杀人罪与抢劫罪B、抢劫罪C、过失
20、杀人罪与抢夺罪D、抢夺罪【参考答案】:B【解析】:此案属由抢夺罪转化成的抢劫罪22、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Q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之中【参考答案】:D【解析】: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的关系。选项A、B、C是正确的,选项D是错误的。本题要求选错误的,因此选D。23、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A、国
21、际公法主要调整国家间的政治、军事及外交等非经济关系,而国际经济法则主要调整各国国际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B、惯例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法律渊源,却不是国际公法的法律渊源C、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公法的基本原则,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利原则D、国际公法以国家为主体,而国际经济法不以国家为主体【参考答案】:A【解析】: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区别A对,国际公法主要调整国家间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非经济关系;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法人、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而不是政治关系。B错,国际公法的渊源则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这里的国际习惯是指国家间的政治和外交活动所产生的习惯
22、,而非商业惯例;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包括国际经济条约、国际商业惯例、国内立法等。据此,惯例既是国际公法的渊源,也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C错,国际公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互不侵犯原则、平等互利原则、民族平等和自决原贝I、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诚实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因此,A是正确的。24、下列关于扰乱市场秩序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行为人必须同时实施捏造行为和散布行为,且在客观上造成严重的损失才能构成犯罪B、行为人以暴力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接受服务,若暴力超过一定限度,造成被害人伤害的,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C、行为人实施伪造有价票证的行为,只有数额
23、较大才能成立犯罪,仅仅是伪造有价票证数量较大,不能成立犯罪D、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故意为他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应当数罪并罚【参考答案】:DABC各项均符合刑法对该罪所规定的罪质要件的要求,惟D项的表述违反了刑法第229条第2款的规定,是错误的。25、下列关于宪法本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B、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决定宪法的历史类型和宪法的本质C、阶级力量对比的量的变化只能产生宪法形式上的改变D、与阶级力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力量也对宪法的本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考 试卷 精选 冲刺 阶段 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