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迁都洛阳实行俸禄制,严惩贪污说汉话改汉姓A.B.C.D.2 .观察下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3 .以下是摘自1978年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和配文内容,材料反映了2月16日,头条“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农业必增产”,配文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3月3日,头条“农村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配文夺取春耕生产的全胜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国家积极调整优化农轻重产业比例结构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到经济建设上D.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工作作风逐渐
2、回归4 .如图所示会议揭示的共同主题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改革开放的深入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工作重心的转移5 .商鞅变法在各诸侯国变法中是比较晚的,它是在充分吸收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商鞅把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且加以公布实行,并增加了连坐法。这说明商鞅变法()A.是最彻底的变法B.借鉴与创新并举C.顺应了君心民意D.涉及面较为广泛6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秦国制定了入粟拜爵、提高粮价、抑制商贸等政策,规定“谬力本业,耕织致果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商业)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这些举措()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是秦国富国强兵的根源C
3、.致力于增加政府的税收D.树立了商鞅的政治威望7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一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详细记述了邓小平于1月19日至23日访问深圳期间的主要言行,尤其是他对改革开放所作的重要讲话。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启动B.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C.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特区D.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 .晚清史官悻毓鼎(1862-1917)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初一日的日记中写道:“近来新学盛行,四书五经几至束之高阁(考生试卷)且多为随手掇拾,绝无靠义理发挥者,大有如不欲战,不屑用心之势。”据此可知,该史官()A.对士人堕落深
4、感羞愧B.对政府改革科举不满C.对时局变化感到无奈D.感慨自己的前途渺茫9 .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A.利于加速民族融合进程B.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C.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D.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10 .清末,资政院议员绝大多数具有科举功名经历。到民国初年,国会议员则更多的是工业资本家、金融业资本家、绅商、教育新闻业者、小业主等,其中最活跃的参与分子主要是新兴的市民群体代表。这一变化()A.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B.说明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C.反映出辛亥革命获得了广
5、泛支持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二、材料分析题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和平耕的推广,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材料二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以上
6、材料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整理材料三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新政各项政策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
7、决策。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历史背景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述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参考答案:I. C2.C3.D4.C5.B6.A7.B8.B9.A10.BII. (1)相同点:都面临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潮流;国家或政权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原有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新的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任答3点即可)(2)不同之处: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会动员程度大;改革涉及更多领域;社会影响更为深刻。(任答4点即可)评述:清末新政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引发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与探索;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推动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新政是晚清政府的自救性改革,但推行过程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走向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评述,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8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