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是指机体通过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过程。2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固有免疫的特点是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是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3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4 .人体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中枢免疫器官是T、B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5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6 .
2、淋巴细胞妇巢:成熟的淋巴细胞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归巢。7 .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抗原是指能够与T、B细胞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8 .半抗原:半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9 .表位(AD):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区域或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
3、位。10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存在着的共同抗原,最初由ForSSn1.an发现,又称为Forssman抗原。11.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12 .T细胞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APC和Th的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绝大多数的天然抗原属于TD-Ag。其特点是均为蛋白质抗原,分子量大,结构复杂,表位种类多,含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但每种表位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13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1-Ag):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
4、体时不需要Th的辅助的抗原。其特点为分子量大,分子结构呈长链,含有B细胞表位,单一且重复排列,能够与多个BCR交联,单独激活B细胞。14 .抗体的概念: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15 .可变区:H链和1.链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较大,称为可变区(V区),H链和1.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1.o16 .超变区:VH和V1.中各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变化更大,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HVR)oVU和V1.的6个HVR组成了1g的抗原结合部位。17 .互补决定区:HVR与抗原表位在空间结构上互补,故又称之为互补决定区(CDR)
5、o18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免疫球蛋白V区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V区主要发挥中和作用,可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其HVR(CDR)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免疫球蛋白通过其V区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结合后,可产生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等作用。(2)免疫球蛋白C区的生物学活性:激活补体,结合细胞一一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1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粘膜、免疫调节作用。19 .ADCC:当1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巨噬细胞等杀伤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使上述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6、作用,简称ADCC效应。20 .调理作用:1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Fe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抗原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21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1) 1gG:占血清1g总量的75%-80%,以单体形式存在;1gG主要由脾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为再次免疫应答时的主要抗体;半衰期约23天,在所有免疫球蛋白中半衰期最长;在人类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2) 1gM:是初次免疫应答时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是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可在胚胎晚期
7、合成,脐带血1gM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3) 1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分泌型1gA(S1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生殖道等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的1gA二聚体,通过胞吐作用分泌道粘膜表面,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胃肠液及鼻、支气管的分泌液中发挥粘膜局部免疫效应;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S1gA以防止胃肠道感染,因此临床提倡母乳喂养。(4) 1gD:膜型1gD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也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5) 1gE: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患者血清中,特异性1gE的含量显著增高;为亲细胞性抗体,其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介导1型超敏反应;与机
8、体抗寄生虫感染有关。22 .单克隆抗体:由识别同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由杂交瘤技术制备而来,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可大量生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各领域。23 .补体:新鲜血液中存在着一类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抗体介导溶菌作用。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24 .补体激活的途径: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替代途径。25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经典途径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替代途径和MB1.途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
9、期发挥作用。26 .MHC:是一组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27 .简述H1.A1.类和类分子的抗原提呈作用。H1.A-1类分子识别、提呈内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1.的识别起限制性作用。H1.A-11类分子识别、提呈外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性作用。28 .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特点: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其生物学本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一种主要介质。已发现的细胞因子大部分源于免疫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的特点是:多数为小分子量;微量高效,在较低浓度下即可产生显著
10、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多源性、多效性、重叠性;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具有拮抗性、协同性、网络性。29 .Th1.和Th2细胞亚群的功能:Th1.辅助或促进Tc、NK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形成以细胞毒作用为主导的免疫效应,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抑制Th2的活化及效应作用。Th2辅助B细胞增殖并产生不同类别的抗体,形成以抗体生物学作用主导的免疫效应,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抑制Th1的活化及效应作用。30 .KB细胞活化的1、2信号:(1)T细胞:T细胞抗原受体为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以分共价键的方式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YD3复合体,T细胞依赖TCR特异性识别抗原,并通过CD3
11、分子向细胞内传递信号,为活化的第一信号。CD4和CD8分子主要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为TCR的共受体。CD28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成的同源二聚体,每条链的保外区都有一个1g样V区,CD28与B7分子家族(CD80/86)结合产生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2) B细胞:BCR即1.g,是B细胞表面的特征性表面标志,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由于BCR胞质区仅含有3个氨基酸,其抗原识别信号的传导有赖于CD79aCD79b异二聚体,结合形成BCRYD79aCD79b复合体,其胞质区含有1TAM基序,作用类似于TCR-CD3复合体,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CD19/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免疫学 重点 知识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8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