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
《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一、引言每一个存活于这个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默默付出还是努力打拼,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一一活得更好!在美德伦理学看来,“活得更好”就是“过幸福的生活”。然而,幸福是什么呢?先贤亚里土多德曾说过:“幸福至善。”这种追求幸福的意识指向,体现了人基于现实并要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以人内在的需要和德性本质诉求的价值取向为指导而设定目标并实现目标,人就能真正以主体的自发自觉的引导而迈上追寻幸福的路程。二、阅读和学习的文献A.潘蕾琼、曾文婕、黄甫全.第三章“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幸福原理”B.高德胜.幸福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
2、(4):1-8.C.王强.在幸福的途中:道德何为?道德何以为?J.道德与文明,2010(2):21-26.D.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08o三、摘录所学材料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主题(一)理想价值的目标优化一一目标调适论1、人的主体性发展活动本身的统一性包含两个区域,一个是需要区域(即价值意识范畴),另一个是目标区域(即价值对象范畴)。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活跃性或能动性。人必须使二者贯通并相互作用,才能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实现值得欲求。于是,目标调适论(goalasamoderatormodel)在迎接这
3、一挑战中诞生,开启了对这两种区域之间互通连接作用的探索。基本价值取向1:价值需要取向 主体基于其文化经验而生发的价值 需求的满足有助于获得幸福,而价 值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则导致不幸 福。这种取向认为,人在现实的文 化环境中生成了一些共同的基本价 值需求,而只有当基本价值需要获 得满足,个体才有可能体验到幸福 感。基本价值取向2:价值目标取向个体有意识地追求目标,当目标达成时就 会体验到幸福。对于价值目标取向的确定 是促成价值实现的核心,也是决定人的幸 福感获得或提升的关键因素。布恩斯坦(J. C. Brunstein)证明,当一个人能以自主 选择的方式确定与其内在价值需要相耦合 的价值目标,并
4、努力实现它时,其主观幸 福感就会增加。3、个体的内在目标(即与社会贡献、亲密感情、个人成长相关的目标)有助于提升幸 福感和生活满 意度的因素 (基于目标取 向)自我和谐且满足自我需要和动机的目标目标的可行性与现实性目标所赋予的文化价值(本土文化适应性、民族特性等)V没有冲突(目标与内在需要相契合等)(二)价值目标的美好诉求希望论1、希望论(HOPetheOry)所创用的价值实现机制,是以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为根本依据,以人对未来的乐观主义预想为期望形式。2、积极心理学家斯奈德(C.R.Snyder)等人提出了认知取向的希望论。该理论将希望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这种状态是以追求成功的路径(指
5、向目标达成途径的精心规划planningofwaystomeetgoals)和动能(指向目标达成的决定动能agoal-directeddetermination)交互作用为基础的。这样,希望就包括三个最主要成分:目标思想(goalthinking)路径思想(pathwaysthoughts)和动能思想(agencythoughts)o希望论目标思想(核心概念)1、目标必须内涵充分的价值以激发人们持续的追求2、目标在本质上是能激发人的倾向性行动或预防性的规避行动的3、目标实现的难度应具有变动的挑战性,而非是那些一定不能实现或一定能实现的目标4、目标选择具有个体希望水平的差异性,如高希望水平的人较
6、低希望水平的人倾向于选择更多更难的目标路径思想(重要认知成分)1、即关于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及其规划的思考和确定2、脑机制具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去了解和预期某种可能的结果,路径思想就是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力系统。这种开发是基于个体内部认知加工系统的多次尝试和建构而得以实现的。一般高希望水平的人形成的通达目标的路径比低希望的人更具体可行,且更善于形成备选路线。动能思想(动机成分)1、个体认识到自己根据已有路径达到所期目标的能力2、其作用尤其体现在个体追求目标中遇到困难、压力时的意志力。希望水平高的个体,通常有足够的毅力去战胜挫折,并在挫折中茁壮成长,而希望水平低的人可能在面对困难时唯唯诺诺,止步不前。3
7、、目标“决定-追求-实现”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对自我当下状况不完满性的清晰认识规划与决定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目标自主进行与目标相匹配的路径思想,并在必要时启动动能思想的推促作用逐步实现个体的相对“完满化”追求(三)价值实现的意义建构幸福识建论1、积极心理学家鲁瑞米克(S.Lyubormirky)等人创生的幸福识建论(Construaltheoryofhappiness),幸福识建论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元价值思维活动。但它所指的意识意向性不再窠臼于人在文化世界获得的先验的消极性价值意识和能力,它的目的也不在于维持人的先验的消极文化心理结构;而是一种反思基础上的超越性价值思维活动,这种“超越”是对已有
8、人类认知方式所进行的积极改造式重构。人们需要突破已有的消极被动的认知加工方式,挖掘人本性潜隐的积极主动的认知建构意识。2、人如何自主地感知并把捉其内在的积极价值意识?最简单、最直接的把捉方法,就是考察人身体本身的变化和动作。因为人的意识活动总是要通过人自身的行为(身体的变化、动作等等)“表现”出来,使其“内在性”的价值意识指向转化为“外在”的价值目的实现。人主动“接受快乐刺激-感知快乐体验-判断快乐情绪-进行快乐的意向性反应-发出快乐行为”,产生有意向性的动作或行为表现。3、人的积极意识是怎样与外部世界的价值取得统一性的呢?这种统一性是基于人的身体性特征与外部物体世界在质料上的同一性。但是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追求 理想 收获 幸福 陈春锦 第三 模块 自主 学习 札记 引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8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