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规程 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docx
《矿山生态修复规程 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生态修复规程 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07.060CCSZ06H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XXXX-XXXX矿山生态修复规程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CodeofpracticeforecologicalrestorationofminePart1:Designand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 实施XXXX-XX-XX发布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1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规定21.1 工程设计24. 2工程施工35地貌重塑35.1一般要求35. 2削坡工程35. 3护坡工程45 .4支挡工程86 .5充填
2、工程115. 6水域工程125. 7水源设计135. 8整理工程145. 9排水工程145.10 节水灌溉工程165.11 道路工程175.12 安全防护工程186土壤重构196. 1一般要求197. 2污染修复198. 3覆土再造209. 4土壤改良207植被重建217.1一般要求217.2栽植227.3播种227.4自然恢复238生物多样性保护248.1设计248.2施工249生态监测249.1设计249.2监测2510适应性管理25附录A(资料性)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确定依据与修复绩效指标推荐26附录B(规范性)挡墙适用条件与设计要求28附录C(资料性)常用土壤改良材料推荐29附录D(资料性
3、)常见适生植物30附录E(规范性)植被重建设计及施工要求32附录F(资料性)生态监测35参考文献36,.l.lZl,A刖三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矿山生态修复规程包含3部分,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第2部分:质量检验与评定,第3部分:工程验收。本文件为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一二地质队、安徽
4、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泊人、崔伟、郑立博、赵国红、王旭东、敬海霞、陈雪梅、张刘柱、倪明芳、夏登云、陈东风、王晓明、潘茜、笆久林、潘国林、傅海洋、陈戈、项力、刘海、黄健敏、宋阳、李迎春、管政亭、张人安。矿山生态修复规程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总体要求、基本规定、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监测、适应性管理等内容。本文件主要适用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结束后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
5、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6722爆破安全规程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1180煤矿采空区建(构)筑物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51192公园设计规
6、范GB/T1040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1437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6422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GB/T20065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标准规范GB/T20203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3891绿化用有机基质GB/T500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渠道防渗衬砌工程技术标准CJ/T340绿化种植土壤CJJ/T292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JGJ/T408建筑施
7、工测量标准NY/T5361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T1237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NY/T525有机肥料TD/T1012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36土质量控制标准地复垦DB34/T1267安徽造林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矿山生态修复ecologicaIrestorationofmine对因矿业活动导致生态系统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矿山实施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措施,以消除生态胁迫、改善生态结构、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景观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治理过程和活动。3.2地貌重塑landformreshape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对受损的地貌
8、进行塑造,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 3土壤重构soiIrefactor采用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消除和缓解对植被恢复和土地生产力提高有影响的障碍性因子,构造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剖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提高土壤生产力和肥力。3.4植被重建vegetationreconstruction依据生境选择先锋和适生植物,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种植、养护技术,恢复或重建植物群落的过程和活动。4基本规定4.1 工程设计4.1.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应在矿山生境条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和诊断的基础上,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进行编制,并充分借鉴已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经验。4.1.2 应遵循生态
9、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最大限度发挥自然修复能力,以水定绿、以壤定植,避免过度治理。4.1.3 应尊重自然风貌,突出规划引领,依据国土空间和功能结构规划布局,确定矿山生态修复方向。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宜荒则荒,以用定制。4.1.4 应在矿山生态修复方向确定基础上,依据矿山生态修复难易程度,择优选择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修复模式。4.1.5 应综合考虑矿山受损生态系统生境条件、生态问题复杂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经济技术可行性等因素,科学选择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修复技术。修复模式和技术选择可参照附录A确定。4.1.6 采用自然恢
10、复模式时,应减少场地扰动、排除外界干扰、消除影响植被自然恢复的胁迫因子;采用辅助再生、生态重建模式时,应优先消除场地地质安全隐患。4.1.7 存在水土污染时,应先行治理或协同治理,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后,再实施生态修复。4.1.8 工程设计应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规模小、生态问题简单的矿山,设计内容可适当精简。4.1.9 工程设计时应设定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具体指标可参照附录A提出。4.2 工程施工4. 2.1施工前应领会设计意图,熟悉设计要求;了解场地条件及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及风险;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等。5. 2.2工程施工需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合同及相关要
11、求,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开展工作,在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完成修复任务,绩效目标应达到预定要求。6. 2.3测量放线应符合GB50026和JGJ408的有关要求;临时设施设置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满足安全、环保和正常施工活动开展的需要。7. 2.4配备的施工机械、设备、仪器应满足工程需要,仪器设备使用前需检验标定。施工所需的材料、构配件进场后应进行检验,分类存储与标识。采用的施工方法应工艺成熟,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有效。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4. 2.5采用的施工方法应工艺成熟,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有效。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5. 2.6开展施工全过程
12、生态监测,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及潜在生态风险,并按照适应性管理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方案,调整或完善修复技术措施。5地貌重塑6. 1一般要求5.1.1 在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山周边地貌景观特点、受损区域地形破坏程度,塑造一个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地貌。5.1.2 地貌重塑工程措施包括削坡工程、护坡工程、支挡工程、充填工程、水域工程、水源工程、整理工程、排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道路工程、安全防护工程等。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施用。5.1.3 地貌重塑工程选择应科学合理、经济有效,重塑后的地貌宜满足设计地类坡率限定标准的要求。产生的渣石(土)优先用于场地内的其他工程,剩余的尽可能资源化利用。
13、5.2削坡工程5.2.1设计5.2.1.1削坡工程措施包括危岩清除、浅表层变形体清除、削方减载、分台阶放坡,应结合排水、护坡、支挡、植被重建等措施进行设计。地质条件简单,具备放坡条件且不会对周边生态产生较大影响的边坡治理时,宜优先采用削坡工程措施。5.2.1.2边坡存在下列情形的,削坡工程措施应与护坡、支挡等工程措施配合使用:a)地下水发育的边坡;b)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深层滑动面的边坡;c)软弱土质边坡;d)单独采用坡率法不能有效改善整体稳定性的边坡;e)削坡减载对相邻近建(构)筑物有不利影响的边坡;f)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其他边坡。5.2.1.3削坡工程坡率允许值应根据工程经验,并
14、结合已有稳定边坡的坡率值类比确定。无经验时,按照GB50330有关要求确定。植被恢复的坡面,还须满足不同植被重建工程对边坡坡率限定的要求。5.2.1.4土质边坡高度大于8m、岩质边坡高度大于15m时,应分台阶放坡。台阶级数、台阶高度、台阶宽度依据边坡整体稳定性和分级稳定性验算确定。单台阶高度:土质边坡不高于8m,岩质边坡不高于15m;台阶宽度:土质边坡不低于3m,岩质边坡不低于2m,台阶微内倾。设置多级台阶时,中间应留设宽台阶,土质边坡宽度不低于6m,岩质边坡宽度不低于4m。5.2.2施工5.2.2.1施工宜采用机械与人工开挖相结合的方式。涉及爆破作业的,应进行专项爆破设计,制订专项施工方案、
15、安全方案及应急预案,符合GB6722的有关规定。5.2.2.2施工应分区、分段进行,严禁超挖、欠挖、同一坡面上下同时开挖。不得先掏挖坡脚,不得扰动设计坡面之下的岩土体,不得影响周边及待开挖区域坡体的稳定性。5.2.2.3施工中,发现影响坡体稳定性和施工安全的垮塌、变形等应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施工产生的弃土、弃渣应合理、有序堆放。5.2.2.4施工不宜雨天进行,开挖的新鲜面应及时防护,不宜长期暴露。雨季施工应做好开挖面的临时防水工作。5.2 .2.5施工后的坡面应稳定、平顺,边线顺直,表面无松土、松石、险石,无倒坡。5.3 护坡工程5.3.1设计5.3.1.1边坡整体稳定且坡面存在易风化、剥落
16、、坍塌、掉块、冲蚀、干裂等岩土体时,应进行坡面防护。边坡整体欠稳定或存在不良地质因素时,应在治理后进行坡面防护。5.3.1.2护坡工程应综合考虑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材料来源、场地条件等进行设计,优先采用工程与植被防护相结合的措施,条件许可时也可采用单一植被护坡措施。地表水和地下水较丰富边坡的护坡工程应结合截排水措施进行设计。5.3.1.3护坡工程包括砌体护坡、格构护坡、锚浆护坡、柔性防护网护坡、注浆护坡。5.3.1.4砌体护坡a)砌体护坡适用于坡率缓于1:1的土质边坡和易风化岩质边坡。b)砌筑材料可采用浆砌条石、块石、片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等。石料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预制块混凝土强度
17、等级不应低于C2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0oc)浆砌块石、片石护坡厚度不宜小于25Omm,混凝土预制块厚度不宜小于150mm,铺砌层下的碎石或砂砾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d)砌体护坡应设置伸缩缝和泄水孔,在地基性状和护坡高度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拐角处应采取加强构造。e)采用空心混凝土预制块时,还需根据需要设置格构,空心预制块内填土植草。5.3.1.5格构护坡a)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格构护坡适用于边坡坡率缓于1:0.75的土质边坡和全风化岩质边坡,以及边坡坡率缓于1:1.00的潮湿或水土流失严重边坡。锚杆钢筋混凝土格构护坡适用于土质边坡和无不良结构面、风化破碎的岩质边坡。b)浆砌片石或
18、混凝土格构形式应根据降雨强度、边坡坡率、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材料来源、场地情况等确定。雨强较大地区的格构宜做成截水槽型,水槽断面尺寸根据降雨强度计算确定。c)锚杆钢筋混凝土格构尺寸应根据边坡高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等确定。多雨地区的格构上应设置截水槽,水槽断面尺寸根据降雨强度计算确定。格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5。d)格构形式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格构内宜植草复绿。5.3.1.6喷浆护坡a)喷浆护坡适用于坡率缓于1:0.5中等未风化程度的易风化岩质边坡防护,不宜用于景观要求高的边坡修复。b)采用砂浆喷护材料的防护厚度不宜低于50mm,采用水泥混凝土喷护材料的防护厚度不宜低于80mm。坡面应设置泄
19、水孔和伸缩缝。c)当边坡整体稳定,坡率满足允许值要求,坡面岩体破碎时,可采用锚喷护坡。d)I、II类岩质边坡可采用混凝土锚喷护坡,IH类岩质边坡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锚喷护坡,IV岩质边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锚喷护坡,岩质边坡分类见GB50330。e)锚喷护坡采用全粘结锚杆,锚固深度lm2m;锚杆采用行列式或菱形排列,倾角15。25。,不应大于45。和小于10。采用单层钢筋网时,锚杆间距15Omm200mm0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混凝土喷层厚度不低于80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低于20mm。5.3.1.7柔性防护网护坡a)柔性防护网护坡适用于整体稳定坡体上危岩的加固,落石的拦截、运动轨迹和停
20、积范围的引导或控制。柔性防护网分为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和引导防护网。b)柔性防护网类型选择及其工程设计应在危岩落石勘查与评价基础上,综合考虑防护对象重要性、柔性防护网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技术经济条件等。c)条件复杂的斜坡,应根据危岩落石分布特点、地形起伏特征,分区、分高程段进行柔性防护网类型选择和相应设计,或与其他防护措施配套设计。d)选用的材料或构件应满足防护网系统承载力及工程设计使用年限防腐蚀要求。当主网网孔尺寸不能兜住尺寸较小危岩时,应增加较小网孔尺寸的格栅网。e)采用全长粘结锚杆或混凝土基础埋置锚杆,与钢丝绳类构件端部相连接的锚杆宜采用锚头有连接环套的柔性锚杆;主动防护网、引导防护网用
21、锚杆和被动防护网用柔性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1.5m,被动防护网钢柱基座锚固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0.6m;水泥砂浆或水泥浆注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0,混凝土基础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o0主动防护网宜用于坡面条件简单,坡角不大于75。的斜坡,设计宜采用工程类比法。采用梅花形和矩阵式锚固网型时,网域覆盖范围应超出危岩落石分部区域的上缘和两侧2m以上,坡脚Im高度范围内不宜布置;锚杆轴向宜垂直于坡面,轴向拉力设计值50kN80kN,长度2m3m为宜。g)被动防护网的防护能级、高度、位置、范围和数量应依据落石轨迹和运动参数的计算结果进行设计;危岩落石威胁区域边界,安全等级11级及以上的采用三维危
22、岩落石数值分析方法确定,安全等级IH级的可按经验确定。h)被动防护网应布置在落石冲击动能、弹跳高度和生态破坏较小处;单道被动防护网宜沿同一高程布设,防护网两侧各自延伸长度应超出危岩落石散布宽度5m以上,长度较大时支撑绳应分段设置;当防护网不能沿同一高程布设时,宜分高程分段设置,相邻防护网顺坡投影重叠长度应超过5m。柔性锚杆轴向宜沿其所受拉力方向设置,钢柱基座的法向锚杆轴向与钢柱间夹角不宜超过15。i)引导防护网用于坡面条件简单且坡长小于100m的斜坡时,宜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用于坡面条件复杂或坡长超过IoOm的斜坡时,可依据覆盖部分防护网构件荷载估算、承载能力检算,以及拦截部分落石冲击动能
23、、弹跳高度、防护网防护能级标准值计算结果进行设计。j)引导防护网拦截部分可设置在危岩落石弹跳高度相对较低处,两侧延伸长度应超过所在位置处落石散落宽度5m以上。覆盖式引导防护网覆盖范围,宜超过潜在危岩落石区上缘3m以上,两侧2m以上,坡脚05m高度范围内不宜布设。5.3.1.8注浆护坡a)注浆护坡适用于稳定岩质边坡上局部裂缝(含洞穴)的充填、灌注和封闭,软弱层带的注浆加固,以及松散堆积体的灌浆固结。b)注浆护坡的注浆质量指标、注浆范围等应在现场调查基础上,根据边坡工程特点和加固目的,以及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注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等确定。c)注浆护坡设计参数、工程施工方法及设备检验宜通过室内浆液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山生态修复规程 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 矿山 生态 修复 规程 部分 设计 施工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9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