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地表基质调查规范(1∶50 000).docx
《自然资源地表基质调查规范(1∶50 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地表基质调查规范(1∶50 000).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07.060CCS.D10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XXXXX-XXXX自然资源地表基质调查规范(1:50000)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ofgroundsubstrate(1:50000)XXXX-XX-XX 发布XXXX-XX-XX实施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前言Ill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与定义14总体要求24.1 基本要求24.2 地表基质分类24.3 调查区分类24.4 基本工作量定额25预研究与设计编审35.1 资料收集35.2 资料分析45.3 野外踏勘45.4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46调查内容46. 1岩石47. 2砾
2、质48. 3土质59. 4泥质510. 砂质57调查方法57.1 遥感解译57.2 地面调查57.3 剖面测量67.4 物探67.5 5工程揭露67.6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78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88.1 质量管理88.2 资料整理88.3 野外验收89报告编写与成果提交99.1 综合研究99.2 图件编制99.3 报告编写109.4 数据库建设109.5 成果提交10附录A(规范性)地表基质分类11附录B(资料性)地表基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13附录C(资料性)地表基质野外调查用表14附录D(规范性)岩石物理性质指标29附录E(资料性)物探方法选择30附录F(资料性)地表基质调查成果报告提纲31
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勘查技术中心、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郁洪强、郭海全、李锋、尚晓雨、黄子莹、葛超英、张才龙、刘志彬、陈龙、刘德卫、陈风河、南贵军、张闯、孟子龙、刘现华。地表基质调查是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内容之一,旨在查清地表基质类型、分布特征、理化性质和地质景观属性,研究地表基质对自然资源的孕育和支撑作用,为自然
4、资源保护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依据自然资源部印发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自然资发(2020)15号)和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为规范和指导河北省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制订本文件。自然资源地表基质调查规范(1:50000)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表基质调查的预研究、设计编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野外验收、成果编制等方面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1:50000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其他比例尺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5、件,其最新版木(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742化学试剂硅酸盐测定通用方法GB/T1741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3317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1:250001:500001:100OOO正射影像地图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029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JC/T1021.3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酸盐岩石、矿物化学分析方法SY/T5163沉积岩中黏土矿物和常见非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6、件。3.1地表基质groundsubstrate当前出露于地球陆域地表浅部或隐伏于水域水体底部,主要由天然物质经自然作用形成,可以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农作物、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注:地表基质一级类分为岩石、砾质、土质、泥质、砂质。3.2砾质gravelmatrix地表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作用而成,颗粒粒径22mm者体积含量275%的岩石碎屑物、矿物碎屑物或二者的混合物。3.3土质soilmatrix由不同粒级的砾(体积含量75%)、砂粒、粉粒和黏粒按不同比例组成的地球陆域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泥质mudmatrix长期处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水体底部的特殊壤土、黏土,以及天然含水量
7、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21.5的黏性土。3.5砂质sandmatrix位于水体底部或潮间带的特殊粗骨土、砂土,主要由砂粒(粒径0.05mm2mm)和不同粒级的砾(体积含量V75%)组成的松散沉积物。3.6地表基质调查groundsubstratesurvey综合运用现代地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查明地表基质类型、空间分布、理化性质、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孕育和支撑的自然资源基本特征及生态地质问题等内容的专项调查工作。4总体要求4.1 基本要求4.1.1 一般以县级行政区或国际标准图幅为单位开展1:50OOo地表基质调查工作。4.1.2 工作底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最新的1:50000或1:25000地形图及
8、地形图数据资料,辅以符合精度要求的遥感影像图或数字高程图。4.1.3 调查深度应结合地质条件、地表基质特征和实际需要综合确定,陆地控制深度一般为30m,重点研究5m以浅的地表基质,平原盆谷区以包气带为主,基岩裸露区以强风化壳为主;水域底部基质控制深度一般为3m,重点研究1m以浅的地表基质。4.1.4 根据地表基质情况,科学合理布置实物工作量,不平均使用工作量,提高调查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4.1.5 坚持一点多用、一孔多用原则,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地表基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4.2地表基质分类按照地表基质发育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五个一级类:岩石、砾质、土质、
9、泥质、砂质,具体分类见附录A。4.3调查区分类4.3.1根据地形地貌及地表基质出露情况确定调查区类型,将调查区划分为:a)基岩裸露区:岩石出露,厚度大于30Cm的土质覆盖度小于50%的山区和丘陵区;b)基岩浅埋区:岩石被土质覆盖,厚度大于30Cm的土质覆盖度达到50%的山区和丘陵区;c)平原盆谷区:土质厚度较大的平原、高原、盆地和山间宽谷地区;d)城镇建成区:地表被人工建筑物大面积覆盖的地区,如城市区、县城区等;e)水域:长期被一定面积水体覆盖的地区,如海、湖、淀、淖、湿地、水库等。4.3.2根据地表基质类型及地表覆盖情况确定调查区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划分为:a)简单地区:地表基质一级类单一,主
10、要基质分布面积占该区面积的85%及以上;b)中等地区:地表基质一级类有两种,每种基质分布面积占该区面积15%以上;c)复杂地区:地表基质一级类有三种及以上,每种基质分布面积占该区面积15%以上。4.4基本工作量定额4.4.1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本着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纳入工作量定额,再补充部署各项工作;b)在已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基岩裸露区,收集到的岩石样品测试资料符合质量要求,且满足工作量定额,可采取控制性岩石样品进行验证;c)在开展过1:250OOo或更大比例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地区,收集到的土质样品测试资料符合质量要求,且满
11、足工作量定额,可采取控制性土质样品(包括原状土样),重点对土质物理性质进行测试。土质的表层样品每百平方千米原则上不少于25件;d)在没有开展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基岩裸露区,应增加20%的地面调查工作量,用于区域地质调查;e)调查区进行了遥感图像解译的,并取得预期地质效果者,总调查点数(水域除外)可按表1减少30%。4. 4.2根据调查区分类确定工作量定额,基本工作量定额按照表1执行。表1地表基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表调查区分类总调查点数(个)调查路线间距(m)样品采集(件)揭露工程(个)基岩裸露区复杂30501000-1500101534中等20301500-20008122
12、3简单15202000250051012基岩浅埋区复杂90110800100o456068中等60901000-1500405046简单40601500-2000354535平原盘谷区复杂80100800-10006575810中等60801000-1500556568简单40601500-2000455546城镇建成区-1520-水域-2025-10201-35预研究与设计编审5.1资料收集应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资料:a)自然地理资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表覆盖物等;b)地质资料: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与海岸带、土壤、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等调查项目原始资料与成果报告,工
13、作底图;c)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物探和化探成果资料,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及其解译成果;d)国土调查资料:最新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及成果、年度变更调查和地理国情监测等资料;e)土壤、植被和微生物资料: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群落的调查研究资料;不同行业开展的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资料,包括生物数据、土壤数据等;f)生态地质问题资料:森林退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盐渍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土壤污染等方面资料;g)地质景观属性资料: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等资料;h)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区内GDP、人口、耕地等国民经济基本情况,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土地开发利用现状
14、,行政区划、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资料。5.2资料分析应进行以下分析研究:a)分类整理收集的资料,分析其质量和可利用性,并编目造册,建立资料清单;b)分析区内已有钻探、山地工程、样品测试等资料,对符合质量要求的可直接利用;c)通过分析研究区内资料,按照4.3对调查区进行初步分类;d)分析研究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工作重点,编制调查区地表基质草图,草拟工作方案。5. 3野外踏勘5. 3.1根据区内工作程度、土地利用现状、交通条件和地表基质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制定野外踏勘工作计划。5. 3.2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揭露剖面,选择典型路线,穿越不同地表基质类型,了解区
15、内地表基质相关情况,为确定调查区分类和地表基质调查的重点内容提供依据。5. 3.3对资料的预研究成果进行野外查证,梳理关键问题,为设计编制提供依据。5. 3.4编写野外踏勘总结,包括踏勘路线,踏勘记录、照片、录像等资料,解决的主要问题等。5.4设计书编制与审批1 .4.1项目设计书(或实施方案)编制应在资料收集分析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5 .4.2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内容齐全、各项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科学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设计书按附录B给出的提纲进行编写。6 .4.3基本工作量定额按照4.4确定。7 .4.4设计书基本附图应包括工作部署图
16、、地表基质草图。5. 4.5设计书应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与批准,并遵照执行。经审查批准的设计书,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6调查内容6.1岩石岩石野外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C,主要调查以下内容:a)区域地貌及微地貌特征;b)岩石类型、颜色、分布范围、地层产状,岩石三级类名称按照GB/T17412命名;c)岩体结构类型,岩石的风化程度、垂直分带、厚度及分布特征,岩石节理裂隙的类型、产状、密度、宽度和充填物。岩石物理性质指标见附录D所示;d)植被发育情况,存在的生态地质问题等;e)岩石及残积土的理化性质。6. 2砾质砾质野外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C,主
17、要调查内容为:区域地貌及微地貌特征,砾质类型、成因、砾径、砾石成分、分选性、磨圆度、分布特征,植被发育情况等。6.3土质土质野外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C,主要调查以下内容:a)区域地貌及微地貌特征;b) 土质类型、成因、颜色、物质组成及其含量、空间分布特征;c) 土质粒度、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土质养分元素、有害元素、健康元素、石灰化学反应等化学性质;d) 土质中生物、微生物等附属物质特征;e)地表覆盖物情况,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覆盖度,土地开发利用现状等;f)浅层地下水位埋深,灌溉方式等;g)人类影响程度,存在的生态地质问题等。6. 4泥质泥质野外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C。主要调查以下内容:a)泥质
18、类型、成因、颜色、物质组成及其含量;b)泥质上覆水体的深度、气味、透明度等情况;c)泥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d)附着于泥质的植物、动物等生物特征;e)存在的生态地质问题。7. 5砂质砂质野外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C。主要调查以下内容:a)砂质分类、成因类型、颜色、粒度、分选性、磨圆度、物质组成及其含量等;b)砂质上覆水体的深度、气味、透明度等情况;c)砂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d)附着于砂质的植物、动物等生物特征;e)砂质开发利用情况,人类影响过程与程度,存在的生态地质问题等。7调查方法7.1遥感解译7.1.1 遥感解译应贯穿于调查工作全过程,服务于设计编写、地面调查、资料整理及成果编制等各个环节,
19、主要解译地表基质类型与分布规律、地表覆盖物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生态地质问题等情况。7.1.2 选择多源多时相、可解译性强的遥感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应优于5m。优先使用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7.1.3 采用计算机图形信息增强处理技术,利用人机交互解译、计算机自动提取等多种技术方法,提高遥感解译效果,并应在野外验证过程中不断修正。7.1.4 遥感影像质量要求按照GB/T33179的相关规定,工作方法、工作精度要求按照DZ/T0190的相关规定。7.1.5 成果包括文字报告、成果图及相关附件。7. 2地面调查7. 2.1通过调查路线和调查点对地表基质进行系统观察与研究,查明区内各类地表基
20、质分布特征。7. 2.2调查路线布设以有效控制地表基质类型及其分布为原则,以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7. 2.3调查点点位布置要突出重点,尽量控制不同的地表基质类型。调查点应充分利用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根据调查区复杂程度和地表基质空间分布情况,合理布设工作量。7. 2.4各类地表基质凡能在图上表示出其面积和形状者(直径或宽度一般不小于Ioon1),应如实勾绘在图上。对分布面积较小,但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表基质,可适度夸大表示。7. 2.5详实描述不同类型地表基质各种地质现象,调查资料应准确齐全,并采集代表性样品。对典型地表基质现象,应实测剖面或绘制素描图。地面调查过程中应进行拍照或录像。8
21、. 3剖面测量7.3.1通过实测水平剖面和垂向剖面,获取和掌握不同地表基质类型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建立不同地表基质类型时空关系以及组合顺序,为地表基质类型划分奠定基础。7.3.2选取代表性的地段、主要地表基质类型开展地表基质水平剖面测量,水平剖面比例尺宜为1:5001:2OOOo7.3.3每种地表基质类型应有实测的垂向剖面予以控制。充分利用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进行垂向剖面测量。垂向剖面比例尺一般不应小于1:200o7.4物探7.4.1根据地表基质的物性差异,结合地面调查及已有资料,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点线面结合的原则,选用适宜的物探方法,对地表基质的类型、厚度及其垂向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
22、定量解释与推断。7.4.2应针对区内不同地表基质类型,选择露头和钻孔开展方法有效性试验,进行不同参数测试,确定不同基质类型的物性参数和地球物理特征。地面物探工作的有效探测深度应大于项目的控制深度。7.4.3基于探测效果,选择有效、便捷、经济的技术方法;对于单一方法不易明确判定的,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组合,参见附录E。7.4.4物探测线(网)的布置应尽可能过已有的钻孔,或与设计的调查路线、典型剖面、钻探剖面线一致;物探测线重点布置在典型地段以及地面调查难以判断、钻探施工困难等地段;测线应尽量避开地形起伏、建筑物和干扰源。7.4.5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及其相关图件和附件。7.5工程揭露7.5.1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资源地表基质调查规范150 000 自然资源 地表 基质 调查 规范 50 000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9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