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docx
《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1.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契合,意为两相符合。不同事物的契合性就是一种先在的共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受益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性,这种契合
2、性既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亲和力,也奠定了双方的结合点。“结合”是主体间的一种相互接受行为。“契合”是逻辑前提,“结合”是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众多契合点,以下仅举几例:第一,两者在宇宙观上具有契合性:都具有无神论的共同特征。论语中没有“创世纪”的观念和关于“一神教”的启示,后世儒家更不乏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大师,无神论汇成了中国儒家的主体精神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不仅以一种彻底的反宗教、反神学的理论面貌出现在欧洲思想史上,而且还以其科学无神论为武器揭露了宗教神学的本质。这两种文化都反对采取超人间的力量去改造社会,主张重视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第二,两者在实践观上具有契合性。实践的观点
3、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重实践、拒玄虚也是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从孔子到荀子、王充、王阳明,再到明清之际的“实学”大师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无不重视实践、实行、实效,他们在对“知行”关系的论述上,颇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合之处。当然,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革命的实践”,这是超越儒学的地方。第三,两者在辩证思维方式上具有契合性。美国学者斯塔尔认为,辩证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比在欧洲文化传统中影响广泛而深刻,古希腊的辩证思想“没等到牢固地扎根就被抛弃了”,只是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辩证法才获得了重生。相反,辩证思维的逻辑在中国哲学中一直延续至今。斯塔尔写道:辩证法在其最早的创始人那里,
4、具有一种三合一的结构,对立面的两个互补要素被包含在第三个要素之内,这是一个不变的框架,冲突就在这个框架内发生中国的太极图就是这种框架的象征,阴阳的冲突被束缚在这个圆圈内。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和扬弃。第四,两者在天下观和历史观上具有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根源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因,认为人的道德和政治活动乃至国家的治乱兴衰与人的直接的物质利益和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儒家强调国家的根本是人民,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相对于民本都是次要的;儒学认为历史阶段的发展在于“势”(必然性),而不在于“圣人意”(绝对精神),历史的进
5、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王夫之曾用“理势合一”的命题阐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杰出见解。美国汉学家魏斐德认为,王夫之“在某些方面,这引起共鸣的主题让人隐约地联想到了马克思本人二第五,两者在道德观上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一方面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用人的社会属性来规范自然属性才能达到人性的完善。儒家一方面承认“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另一方面却主张“为善去恶”来完善人性。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鼓励人们不择手段地去满足个人私欲,主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使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适应,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第六,两者在社会观上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彼此 契合 互相 成就 第二 结合 内在 逻辑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00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