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docx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如何由自给自足一人口匀称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模型假设如下: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全部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消失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状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全部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四个假设简洁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匀称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
2、奠定了理论基础。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2 .放松模型假设(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肯定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无论在肯定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其次,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
3、,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需具备肯定的条件: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选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特地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一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缘由在于:假
4、如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纳、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施的有效采用、大批量选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渐渐演化为工业型城市。3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我国的城市化经受了怎样的进展进程?(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们我国的城市化平稳进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阶段我们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进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
5、五年方案时期正确的经济进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了协作优先进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转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进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我们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其次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受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提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在1958-1960年期间,我们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提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
6、建设、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影响。1963-1964,城市化率短暂回升,且幅度较大,由于中心打算基本结束精简城镇职工的工作。1964-1972年,我们我国城市化率稳步小幅下降。1972-1978年,照I日处于基本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城市化率呈不断提升的单一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受了重大的调整,从方案经济为主,市场调整为辅,到有方案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以来我们我国城市化迅猛进展的缘由主要有,来自工业化的力气、来自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力气、来自投资的力气、政策因素。4 .规模
7、经济:是指产品产量增加快于投入增加,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形成缘由主要来自技术方面C5 .机会成本:假如采用肯定的资源去做A事,就不行能采用相同资源来做B事情,而做B事情是有收益的,这个收益就是做A事情的机会成本。6 .肯定优势(成本)与比较优势(成本)学说:假如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就对优势,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肯定优势,通过特地生产那些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7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的肥沃程度,农业生产中土地越肥沃,相同投入获得的产量就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土地越肥沃,农作物总收益与非土地成本的差额就越大,地租也就越高。在完全市场的均衡状态下,
8、由于相互竞争,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利润为零,剩余成为地租,土地肥力越高,剩余越大,地租也就越高。土地位置,是指土地的地理位置,也称可达性。一般状况下,市场、火车站、高速路入口都可作为参照点来表明土地的位置是否优越,土地越靠近这些地点,投入品和产成品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样的土地就越具有吸引力,从而地租就越高。8 .什么是城市扩散?城市扩散有哪些缘由和后果?城市扩散是二战后西方城市普遍消失的一种土地扩张现象,被描述为一种方案的、分散的、低密度的、依靠交通的、公共设施服务效率低下的盲目扩张。缘由,从经济角度讲,当城市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包括对土地的需求。因此收入越高,土地消
9、费量越大,随着土地消费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必定要向外扩张。从技术角度讲,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先进通信手段的问世,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和货物的运输成本,也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了会面的必要,使得厂商和居民可以远离城市中心而郊区化,从而推动了城市扩散。从文化角度讲,不同文化的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居民,对移民和住房空间的偏好不同会导致城市人口变化和土地扩张速度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城市扩散。从政策角度讲,假如政府出台优待政策鼓舞居民购买住房,势必剌激住房消费,从而增加土地消费,加速城市扩散。从地理角度讲,城市扩散究竟是一种土地扩张,地理上的可行性打算了土地扩张的方向、范围等因素。后果:首先,城市
10、扩散假如爱去对城市边缘地带非连续的开发方式,不断跳动式向四周扩散,必定会对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和绿地产生影响,有可能造成侵蚀农田和湿地、损失土地资源的不利后果,并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其次,城市扩散过程中,对新土地采用实行单一用途、空间相互隔离的方式,因此,新形成的各功能区在距离上相去甚远,必需借助机动车才能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通行,引发了交通出行、空气质量、公众健康等问题。再次,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扩散缺乏整体规划,相互间缺乏协调,导致城市向各方向进展的速度和规模不尽相同,最终呈现出松散不紧凑的无序状态。最终,城市扩散导致中高收入阶层居住在近郊和远郊区,与低收入阶层空间上隔离,加剧了城中心的贫困
11、和衰败。9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具有如下特点:数量众多,规模很小,无进入或退出行业的障碍,拥有完全信息,产品同质。厂商出售产品的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应和需求打算,均衡状态下,厂商经济利润为零。10 .要素替代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存在肯定的替代关系,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有较大提升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以其他要素来代替这一要素。IL土地供应与需求曲线家庭是土地要素的供应者,厂商是土地要素的需求者。12 .怎样用消费者选择理论解释家庭住房的选择过程?假设家庭在住房与其他商品之间进行选择,用X来表示住房商品,丫表示其他商品,家庭收入用i表示,收
12、入为始终量且固定不变,距城中心10公里处的房租每平方米r元,单位通勤成本为每人每公里t元。由家庭住房价格曲线可知,距离城中心越近,单位面积房租越高;距离城中心越远,房租越低。B点是一条新预算线与一条新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相对于A点来说,B点意味着家庭担当的房租更高、居住面积更小,但离城中心更近,同时其他商品的消费增加。13 .家庭的区位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第一,不同区位上的房租或住房价格。住房价格曲线描述了不同区位上单位面积房租的变化,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充分表明,越靠近城中心,单位面积住房价格越高。其次家,庭通勤状况。通勤成本高的家庭与通勤成本低的家庭相比,越靠近城中心,在同一区位上可以承受的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经济 学期末 重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