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 ).docx
《低频电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频电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 ).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彳氐频电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给出低频电疗仪注册系统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指南性文件,一方面有利于审评人员对低频电疗仪上市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准确、高效的评价,另一方面有利于指导企业规范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管理。本指导原则系对低频电疗仪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注册申请人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
2、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还应遵循相关法规。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一、适用范围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04号)(以下简称目录),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目录中分类编码为09(物理治疗器械)-01(电疗设备器具)-03(低中频治疗设备)中所述的使用IkHZ以下的低频电流,通过电流流经人体组织,使人体发生电化学和/或电生理反应的设备,管理类别为11类;也适用于目录中分类编码为20(中医器械)-02(中医治疗设备)-01(穴位电刺激设备)通以Ik
3、Hz以下的微量低频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对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治疗的设备,管理类别为11类。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三类医疗器械,比如电极置于体内对组织进行电刺激的,以及用于改善失眠、焦虑、抑郁症状的低频电疗仪等。在组合式设备中,其低频电疗部分亦适用本指导原则,其余附加部分应符合相应的专用标准,本指导原则未涉及相关要求。二、技术审查要点(一)产品名称要求产品的命名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采用目录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的通用名称。产品名称应以体现产品的工作原理、技术结构特征、功能属性为基本准则。如“低频治疗仪”、“神经和肌肉刺激器”、“低周波治疗仪”、“电针
4、治疗仪”、“电子针疗仪”等。(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应根据产品自身特点确定结构组成,通常由主机(信号产生及控制装置)、电源装置(内置或外置)、电极及其他附属部件组成。申请人应描述设备所有组件及附件,应提供产品结构组成的实物图片或示意图。对于多种型号规格的产品应列表说明各型号之间的所有异同。如设备具有需要组合使用的其他设备(如有电气或者通信连接的设备),应提供接口设计说明,以及对应的组合使用设备的详细说明。产品组成示例:电极附件图1产品示例图注:上述结构组成及示意图仅供参考,具体产品结构组成应根据实际产品确定。(三)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1、产品工作原理:医学上频率在100O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
5、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应用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目前在物理治疗行业,主要将低频电疗法划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中医电针疗法(EA)和中医导平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又称电体操疗法):是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产生收缩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刺激运动神经可引起较大的募集活动,激活较多的肌纤维,肌肉发生收缩,增强肌力;刺激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可保持肌肉性能和质量,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电刺激后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肌肉收缩的泵效应可增强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防止
6、纤维化、硬化和痉挛;刺激中枢性瘫痪的肌肉时,肌肉的收缩可向中枢输入皮肤感觉、运动觉、本体感觉的信息冲动,促进中枢运动控制功能的恢复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刺激平滑肌可提高平滑肌的张力,锻炼肌肉。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也称为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一种以治疗疼痛为主的无损伤性治疗方法。通过仪器产生持续的、平衡双向波形,一般为变形方波。频率一般为1150Hz,脉宽为0.0405ms可调(仅供参考)。功能性电刺激(FES):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设计的程序来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肌肉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频率一般为l100Hz
7、,脉冲波的通电/断电比大多为之间,波升/波降通常取12s,表面电极电流强度一般为O-100mA,肌肉电极电流强度一般为。20mA(仅供参考)。中医电针疗法(EA):是指在毫针的基础上,通以一定波幅的电流,使其在原来毫针刺激的基础上,加上不同波幅的电刺激,以代替用手不断运针所产生的人工机械振荡,使机体处于较持续的刺激状态,从而提高疗效。其作用原理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电压和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的脉冲,由于脉冲电对机体产生电的生理效应,维持较长时间的针感。中医导平疗法(又称经络刺激导平疗法):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结合现代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电极,对体表穴位
8、或特定部位以无创方式施加不小于峰值1500V高压低频脉冲电信号,输通病灶区及相应的经络配穴点,在体内形成强电流回路,进行超强刺激、超导激活,促成人体自由电子形成有秩序的运动,使肌体内病理经络的导通量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以达到疏通经络,从而治愈疾病的目的。低频电疗仪产品工作原理举例如图2所示。一般包括恒压和恒流两种形式。恒压式低频电疗仪通过微控制单元控制升压电路升压后给刺激电路。刺激电路在微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输出需要的治疗波形给电极片或电针。电针或电极片直接和人体接触,对人体治疗部位产生电刺激。而恒流式低频电疗仪在恒压的基础上增加电流输出的反馈电路,确保作用于人体的电流恒定,不以外部阻抗变化而变化
9、。(a)恒压式低频电疗仪工作原理示意图(b)恒流式低频电疗仪工作原理示意图图2低频电疗仪工作原理示意图低频电流分类:(1)按波型有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阶梯波、指数曲线波等。(2)按有无调制分为调制型和非调制型两种。应用一种低频电流(调制电流)去调制另一种频率较高的电流(载波电流),使后者的频率或波幅随着前者的频率和波幅发生相应的变化,无线电学上称为调制型低频电流。(3)按电流方向分为单向和双向。双向脉冲波又根据其两侧波形、大小分为对称双向波、平衡不对称双向波和不平衡不对称双向波。调制波形如下图3所示,输出过程波形幅度发生变化,调幅范围为0%100%输出的波形可能是单向波形或正负波形。
10、非调制波形如图4所示,输出过程输出幅值不发生变化。图3:调制波形示意图图4:非调制波形示意图2、产品作用机理:兴奋神经肌肉组织:细胞或组织具有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在受刺激部位首先出现动作电位,而各种细胞的外部表现如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都是由动作电位触发引起的。在细胞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其兴奋性产生明显的变化,即出现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无论刺激强度多大,细胞都不能再兴奋。不同组织的不应期有很大的差异,如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为0.5ms,骨骼肌细胞为2ms,心肌细胞更是高达200400ms,所以理论上神经纤维每秒内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
11、位数可达2000次,也就是说频率2000Hz以下的每个脉冲刺激均能使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兴奋。但实际上神经纤维在体内传导的冲动频率,低于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大值,一般认为每秒为IoOo次左右,因此低频脉冲电流的主要治疗作用之一是刺激神经肌肉兴奋。低频电流的频率不断变化可以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而不同类型的低频电流的波形、强度、持续时的变化对神经肌肉刺激的反应也各有不同,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镇痛:低频电流镇痛的学说和理论都认为其机制主要是低频电流通过脊髓和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痛觉的调制以及神经-体液对痛觉的调节作用,从而产生镇痛效应。其作用机制归纳如下:(1)即时镇痛作用:即时镇痛作用是电疗
12、中和电疗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所产生的镇痛作用。低频电流一兴奋粗(A)纤维一脊髓背角胶质区(SG)细胞兴奋一闸门关闭一痛觉传入减弱或受阻一镇痛。低频电流TSG细胞兴奋一-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一释放GABAC纤维末梢Ca?+通道受阻一抑制痛觉的传入一镇痛。低频电流一脑高级中枢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一释放5-HT、阿片肽、GABA、NA等递质一脊髓背外侧束一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一镇痛。低频电流一神经冲动一脊髓一皮层感觉区一干扰痛觉一镇痛。低频电流一产生震颤感和肌肉颤动一兴奋粗纤维一疼痛的传导受干扰和受阻一镇痛。(2)累积性镇痛作用:多次治疗后的累积镇痛作用,与产生即时镇痛作用的各种因素和局部血液循环
13、改善密切相关。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能减轻局部缺血、缺氧、加速致痛物和酸性代谢产物的清除、减轻组织和神经纤维间水肿、改善局部营养代谢,从而消除或减弱了疼痛的刺激因素,达到镇痛效应。(3)电针镇痛:电针镇痛的神经机制分为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两种。外周机制原理为:针刺信号是通过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入中枢的。针刺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种类包括A。、Ar、A-C这4类。低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主要兴奋II类(AB)纤维和部分HI类(AQ纤维传入,通过脊髓节段痛整合作用实现镇痛,也有脊髓上机制参与;而高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As特别是C类(IV类)纤维传入,通过激活脑内中缝大核痛负反馈调节机制,
14、发挥范围广而效应长的镇痛作用。中枢机制的原理为:针刺引起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主要交叉到对侧脊髓腹外侧束上行,通过激活高位中枢发放下行抑制冲动来实现镇痛效应。(4)经络导平镇痛:生物电位是由“可兴奋细胞”的电化学活动产生的。DNA的自复制也是一系列分子水平的电化活动所衍化而成。生命系统的控制调节主要是正、负反馈双向性的,依其自控制调节的速率、功能和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经络系统的潜在功能可以通过按摩,或对经络施以使人体感到“愉悦”的物理作用而促使其敏化,这正是将经络系统称为亚自控调节系统的原由。人们已经发现了环腺甘酸(CAMP)环乌昔酸(cGMP)这
15、两种酶是相互拮抗,相互制约的,且是维持一定比例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调节物质,它们都是带一个负电的有机分子,细胞的免疫反应,功能调节都因二者浓度的升降变化比例决定,Ca2也参与调节。可见,人体自控调节和对经穴施加外界作用而引起的被动(导发)自控调节,都是“生物电子”活动所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1)轴突反射:低频电流刺激皮肤,使神经兴奋传入冲动同时沿着与小动脉壁相连的神经元之轴突传导,使小动脉壁松弛而扩张,在治疗当中和治疗后电极下的皮肤浅层轻度充血潮红。(2)低频电流刺激神经(尤其是感觉神经)后,使之释放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反应。(3)皮肤受刺激释放出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16、出现治疗后稍长时间的皮肤充血反应。(4)电刺激使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其活动后的代谢产物如乳酸、ADP.ArP等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能改善肌肉组织的供血。(5)抑制交感神经而引起血管扩张:如间动电流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可使前臂血管扩张;由低频电流调制的干扰电流作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颈交感神经节可使血压下降。(6)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增加局部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小电流具有促进骨折愈合、消炎等作用。(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注册单元划分应参照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87号),对产品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指标等进行综合判定。划分的基本原则如下:1.不
17、同的电击防护类型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2 .对预期用途不同的产品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3 .主要性能指标不能覆盖、有较大差异的应考虑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五)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根据产品自身特点适用表1中相关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9706.15-2008医用电气设备第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医用电气系统安全要求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4710-2009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GB/T16886.5-2017医疗
18、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16886.10-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YY0607-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安全专用要求YY0780-2018电针治疗仪YY0868-2011神经和肌肉刺激器用电极YY/T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YY/T0696-2008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输出特性的测量YY/T1666-2019经络刺激仪上述标准包括了产品技术要求中经常涉及到的部件标准和方法标准。有的企业还会根据产品的特
19、点引用一些行业外的标准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标准。产品适用及引用标准的审查可以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引用标准的齐全性和适宜性进行审查,也就是在编写产品技术要求时与产品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是否进行了引用,以及引用是否准确。可以通过对“符合性声明”中声明符合的相关标准是否齐全、适宜来进行审查。此时,应注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是否完整规范,年代号是否有效。其次对引用标准的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即所引用的标准中的条款要求,是否在产品技术要求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条款引用。上述标准如有新版发布实施,应执行最新版本。(六)产品的适用范围/预期用途、禁忌症1.适用范围申报产品的性能参数和功能应能满足产品适用范围的要求,适用范围
20、不应超出临床评价资料所评价的范围,应体现临床适应症和作用范围。例如:该产品对关节痛具有镇痛作用。该产品有改善周围血液循环作用。该产品对骨折、伤口愈合有辅助作用。该产品有防止肌肉萎缩的作用。2 .适用人群应明确目标患者人群的信息(如成人、儿童),患者选择标准的信息,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的参数、考虑的因素。3 .禁忌症低频电疗仪的禁忌症至少应包括以下列举的内容。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痉挛性麻痹、皮肤破损部位、恶性肿瘤局部、心脏起搏器局部、金属内置物局部、心区、颈动脉窦部位、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孕妇下腹部、孕妇腰能部(分娩镇痛产品除外)。有脑血管意外后的痉挛期;有严重认知障碍
21、的病人;眼部;意识不清,肢体骨关节挛缩畸形;神经应激性的不正常者。(七)产品的主要风险主要参考YY/T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风险管理活动要贯穿产品设计、生产、上市后使用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要体现注册申请人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的完整性,尤其上市管理的风险分析与评价过程。对于上市前风险管理中尚未认知的风险,应在上市后开展信息收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风险评价,采取控制措施,更新风险管理文件。低频电疗仪风险分析应参考YY/T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行业标准相关要求,逐一进行回答,也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列示。剩余风险分析时,一定要分析逐一采取风险控制措
22、施后,会不会引入或造成更大的风险,若引入新的风险,只有新引入风险能转化为可接受风险,方能认为风险受控。低频电疗仪必须进行风险与收益分析,收益大于风险时方可接受。提供低频电疗仪上市前风险管理报告,此报告旨在说明并承诺:风险管理计划已被正确地实施。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已有恰当方法获得与注册申请人申报的低频电疗仪产品相关和出厂后流通与临床应用的信息。应随风险管理报告一并附上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概述管理资料。至少应包括:产品安全特征清单;产品可预见危险(源)及分析清单(说明危险(源)、可预见事件序列、危险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伤害之间的关系);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剩余风险评价汇报表。对
23、于风险分析和管理概述,应包括一份风险总结,以及如何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的内容。从生物学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能量危险(源)、有关使用的危险(源)、信息危险(源)和维护不周及老化引起的危险(源)等方面,对产品进行全面分析并阐述相应的防范措施。1.风险分析方法在对风险的判定及分析中,要考虑合理的可预见的情况,包括:正常使用条件下和非正常使用条件下。1.2风险判定及分析应包括:对于患者的危险(源)、对于操作者的危险(源)和对于环境的危险(源)。1.3风险形成的初始原因应包括:人为因素,产品结构的危险(源),原材料危险(源),综合危险(源),环境条件。1.4 风险判定及分析考虑的问题包括:生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低频电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 低频 电疗 注册 技术 审查 指导 原则 2020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0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