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docx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十三五”主要成绩“十三五”时期,全市中医药得到快速发展,中医药体系建设、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升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健康”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中医药发展政策有效落实。制定实施市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贯彻落实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等12个政策性配套文件,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项目资金、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加大中医药发展扶持力度
2、。将中医床位补助提高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L5倍,达到1.2万元/床;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加大对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产品的供应保障、定价报销、宣传培训和临床应用等工作力度,促进中药合理使用。(二)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市、县区政府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卫健委(局)设立中医管理科室。除肃南县民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外,全市其余5家市、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均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6县区综合医院全部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并设有规范的中医科。投资2.23亿元,新建市、县中医(民族)医院业务楼6.11万平方米;加大投入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中医诊疗设备4
3、万多台件。全市82家乡镇卫生院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了中医综合服务区,并持续发挥作用。(三)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至2020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共开设中医病床2202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1.43%;每千人拥有中医病床L8张。市、县级中医医院门诊、住院患者中医治疗率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中医非药物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超过20%;综合医院门诊中药处方、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分别不低于15%和8%o高台县、山丹县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甘州区、民乐县被命名为“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河西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高台县人民医院、甘州区人民
4、医院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民乐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为全国首批“中医药工作示范妇幼保健机构”,甘州区妇幼保健院被确定为“全省中医药特色妇幼保健机构创建单位”。全市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创建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四)中医药人才队伍逐年壮大。近年来,先后招录290名中医药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市、县区医疗机构多渠道引进本科及以上中医药人员210名。遴选368名中医药人员赴外进修培训;举办“西医学中医”和“中医学经典”培训班112期,培训各级临床医师2483人次。建立市级全科医师培训基地7个,轮训培养1700名基层中医药人才。市县区乡村四级中医药师
5、承教育出师3批、477人。全市32人被评选为省名中医、基层名中医、乡村名中医,6家祖传中医被评为中医世家。(五)基层中医药工作力度递增。制定实施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广泛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定期举办中医适宜技术专项培训和技能大赛,85%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县、乡、村及社区医护人员普遍掌握了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达100%。全市累计发放健康工具包35万个,市、县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巡讲260场次,电视台循环播放养生堂等健康题材节目860多期,成功举办“中医中药
6、中国行”市、县区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保健养生理念深入人心,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六)中医药全程参与疫情防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优势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中西医联合诊疗方案,成立市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控领导小组,抽调高年资中医药专家组成市级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建立中西医结合救治、会诊、查房、病例讨论制度,“一人一案”辨证施治。推广使用中医药系列“方剂”,确诊病例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100%o强化中医药预防,市、县区各级医疗机构购买煎药筒,抽调相关医务人员免费送药,疫情期间为医务人员、集中隔离点人员及监测点工作人员
7、等免费发放中药汤剂9万余包,中药配方饮片冲泡剂6000多袋,中药避瘟香囊6900余个。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广大群众推送预防食疗方剂和中药预防方,普及疫情防控科学知识。(七)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建成连片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50个;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达到17.43万亩;培育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7个、面积2万亩。推广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成果21项。认定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16万亩,9家企业取得中药材GMP、GSP、GAP认证,建立中药材加工制造科技试验示范点31个,引进大黄、当归、党参、板蓝根新品种11个,编制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22项,依托河西制药公司研发
8、出安尔眠胶囊、妇女养血丸2个全国独家药品品种;联盟中医药大学,研发新产品21项;投资L5亿元在民乐生态工业园区新建中药材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园一西部药都;建成中药材营销专业合作组织285个、交易市场7处;成功举办3届中国(民乐)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洽谈对接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30多个,签订合作协议累计金额67.1亿元。有序推进湿地旅游中医养生康复中心、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民乐县中医医院医养结合养护院等19个医养结合项目的建设与实施,累计完成投资7837万元,配备医护人员225名,每年为群众提供针灸理疗、药浴养生等中医养生康复服务8万多人次。依托市、县中医医院及相关企业开发保健养生茶、药膳产品50
9、多种,扶持253家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养生保健服务。二、存在的不足(一)财政投入不足,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财政对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投入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对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支持力度不大,相关政策无配套措施;符合中医诊疗特点和规律的服务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发展和传承创新缺乏系统长足的项目资金支持。(二)中医药人才匮乏,总量相对不足。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名老中医、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等高层次、高职称中医人才严重缺乏;基层中医专业人员紧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后劲不足;从事中药材研发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力量
10、薄弱;缺乏针对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的高层次研发人才和营销人才,新药研发力量和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三)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中尚无年销售上亿元的企业,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中药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全市目前开发生产并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份额占有不足,竞争力不强。全市专门从事中药材产品加工、分级包装、贮藏的企业数量少,且多数企业从事处于产业链上游、科技含量较低的中药饮片初级加工阶段,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药材产业基地规模已基本形成,但以板蓝根、黄黄为主的主导品种规模还较小,中药材主导品种不突出,产业发展的主线不明确。三、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
1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密度和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重磅文件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把振兴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赋予中医药“五种资源”(即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的精准定位。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实施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
12、施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省中医药条例。市委、市政府也相继制定市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落实方案市贯彻落实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配套文件,提出实施中医药服务建设九大工程,从实施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程、中医医疗机构体系完善工程、中西医结合发展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给予了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施路径。“十四五”时期,全市中医药发展处在战略机遇期、服务拓展期和机制完善期,将迎来前所
13、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传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统筹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建设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保证人民享有
14、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二)坚持传承创新、突出特色。把传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全过程,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三)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激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注重城乡之间、区域内外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
15、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三、发展目标至2025年,全市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市、县中医医院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诊疗人次占全市医院年总诊疗人次比重、出院人数占全市医院总出院人次比重均达30%以上。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相对合理,特色优势更加突出,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全市中医药专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大专、中专及以下的比例达到5:4:1,高级职称人员占总人数比例达到10%以上。中医药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中药材绿色生产标准化水平和中药加
16、工制造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全面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市建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到60%以上;建立中药材品种圃100亩、繁育圃1000亩、优质示范基地IooOO亩,重点推进2030种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基地建设,力争建成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25万亩;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50%以上,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全市新培育中药优势企业10户以上。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为“健康”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章重点任务一、巩固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17、(一)强化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市、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及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中医诊治水平。推进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到2025年,市中医医院建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新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努力建成河西区域中医服务中心;县级中医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民乐、高台县中医医院创建市域中医医疗中心。(二)提升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市级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规范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诊疗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6县区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西医
18、结合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的建设规划,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在人员配备、科室设置、业务开展等方面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优势;医院临床医务人员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N3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210%,中医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达20%以上,门诊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215%,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27%。(三)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平台,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
19、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到2025年,全市乡、村两级中医药服务实现“无盲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服务基层的职能进一步彰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四)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中医类医院,大力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提供中医特色的老年病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
20、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诊所。大力发展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二、持续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一)深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推动“三医
21、联动”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实行公立医院院长负责制和聘任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完善多方监管机制,强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医保支付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付费。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报,提升医保保障绩效。全面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完善双向转诊制
22、度。(二)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推动市、县中医医院医疗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积极探索建立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医院发展模式,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延伸服务模式,中医多专业联合诊疗服务模式和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的治疗模式,加快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深入推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创新学科共建共享等办医形式,加大市级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医院合作力度,鼓励县级中医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探索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三)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实施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程,遴选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重点专科、优势专科或特色专科作为中医临
23、床研究基地进行建设,重点加强皮肤病、肾病、脑病、骨伤、肝病等常见病、疑难病防治和治未病研究,积极开展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创新中医诊疗方法和防治手段,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到2025年,全市至少新列建1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以上中医重点专科列入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行列,建成18个以上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和40个左右的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符合中医药岗位特点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体系和职业发展保障体系,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西学中人才和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多措并举,着力做好中医药人才引进,增加人才队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 中医药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