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整理版).docx
《【精品文档】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整理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我国从2002年开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历了2004年的宏观调控,发展速度有所抑制但仍在不断走高。2007年,虽然政府各部门出台了多种调控措施,但仍没有减缓的迹象。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及其原因的分析,经济界正在热烈讨论。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5%,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8%Ml增速超过20%,CPl上涨率超过3%向4%、5%以上攀升,贸易顺差超过上年全年的63%o对这种情况如何认识,理论界意见渐趋一致,即有向经济过热发展的趋势。此种情况早已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及时祭起宏观调控这杆大旗。18月,央行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4次提高存贷款利率,通过增发央行票据和其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大量回收货币;财税部门多次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和降低出口退税率,将利息税税率从20%降到5%,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0.1%提高到0.3%;物价管理部门也极力控制地方政府出台提价措施等等。但效果却不十分明显,增长速度没有明显下降,物价却在节节攀升,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经过短期回调后,一跃上了5000点大关。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也出现加快增长趋势。首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近几年逐步加速,2003年只有9.1%,2004年和2005年年均超过13%,2006年提高到13.7%,2007年以来的增速持续超过19792006年14.9%的
3、年均水平,上半年增长15.5%o经济过热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但引起过热的原因和控制经济过热的措施尚在探索过程中。探索过热引起的原因可追溯到13年前。1993年的治理整顿持续了四年,治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也使经济进入了低谷。1998年,为了确保8%的经济增长率,各级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也只达到7.8%。1999年,经济增长回落到7.1%。为了使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连续6年,我们采取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增加货币投放。中央政府发行国债,增加投资。地方政府不失时机地大上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港口、楼堂馆所不停地上。经济犹如比人高的水缸,不停地往里灌水,老是装不满,等你发现装满时,水已经溢了出
4、来。2002年,我们迎来了久别已久的经济复苏,告别了挥之不去的通货紧缩,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因此,可以设想,除了国际“热钱”进入国内投机的因素之外,长时期的货币投放是经济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从2002年到2007年(预计),GDP总规模接近翻一番,从12万亿元扩大到24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5%;2003年货币供应量Ml.M2和信贷以及投资、工业、外贸和GDP的增长都在上一年回升基础上出现了加速势头。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47%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超过20%,一、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超过17%,6、7、8、9月份CPI上涨率连续超过5%,政府及时出台财政货币政
5、策措施,较大幅度地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银行实行自1994年以来的首次加息,提高信贷门槛等等。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作出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半年的决策,土地政策全面参与宏观调控;严格土地政策管理,不仅对遏制工业用地低成本过度扩张,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保护农业用地、减少耕地浪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也有支持作用。应该说,土地调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到该年下半年,这些指标均拉回到合理区间内,防止了局部过热的蔓延,避免了一次大的起伏波动。但金融调控的效果不佳,货币投放并没有有效抑制。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实
6、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适度从紧,控制货币投放,逐步提高银行利率,防止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化。本届政府的稳健货币政策的操作比较注意松紧弹性和灵活性,在年度货币信贷目标总的约束下,年内各月各周的随机性操作有较大的弹性,不同时点的松紧度不一样,通过随机弹性操作来控制加速趋势,以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2006年上半年,信贷、投资、工业、净出口增长再度加速,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经济出现由“偏快”向“过热”转化的势头。投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在85%-10.5%之间,2007年上半年超过了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从
7、4%7.5%提高到13%左右。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加快了,消费能力提高了。人们发现越来越有钱了,几年前还不敢想的买车买房,在银行的协助下很多人都将其变成了现实,居民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支用于购买汽车和住房。居民汽车拥有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购房需求快速增长推高了房价,带来了未购房者或无力购房者的强烈不满。苗头已经很明显,也用不着讨论经济是否已经“过热”,问题是能否保持长时间的繁荣,这种趋势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者经济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倘若引起通货膨胀或经济过剩,我们采取什么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传统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还会有效?二、我国宏观调控的背景分析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即进行体制转轨,即由
8、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转型,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由以政府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为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调动经济资源向不同方向流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也不再依据一个途径或一个管道,对宏观调控的耐受性也不再一致。这就是本轮经济增长和本轮宏观调控所面对的宏观背景。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应有根本的不同。计划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所以政府发文件就非常见效,只要堵住资金的源头,增长速度就会很快掉下来,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是大起大落。那时,工资报酬的调整并不根据发展速度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商品价
9、格也是几十年不变,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了,经济增长速度就快,就出现商品短缺,物资就紧张。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降下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就降下来了。现在不同了,决策者想把经济速度搞上去,但增长速度却上不去。决策者想把速度降下来,却怎么也降不下来。这种情况并不说明宏观调控的水平低,而是说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成倍地增大,宏观调控的难度也成倍地加大了。经济过热的依据不再只是速度快了还是慢了,还要看物价是在不断走高还是在不断走低,资金流通速度是在加快还是在减慢,社会上的资金是多了还是少了,企业的相互拖欠是增加还是减少,多数企业的利润在提高还是降低。这些都是苗头,市场经济发展有一
10、定的惯性,因此是有苗头可抓的。判断经济形势要抓苗头,抓住了苗头,才能抓住宏观调控的主动权。既然是市场经济,就一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质上也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即萧条一一复苏一一繁荣一一危机,共同构成一个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将政府宏观调控引入了市场经济,缓解了大危机带来的大破坏,使资本主义避免了或曰延缓了覆灭的命运。社会主义国家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只把经济活力引进来,而把经济周期甩出去。因此,也必须将宏观调控手段和方法引进来,避免出现经济大危机,最好也不出现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文档 精品 文档 经济形势 基本 判断 论文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