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常规.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常规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
2、全。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骼-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骼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
3、及体温上升。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1 .血液检查可有D-二聚体升高,表明有血栓形成而激发的继发性纤溶反应。可提示机体内有血栓形成。2 .超声多普勒可准确判断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及血栓累及的范围。可作为首选的确诊性检查。3 .CT静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可明确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及
4、肺动脉的情况。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方法。怀疑肺动脉栓塞时首选此方法。4 .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可能的危险因素,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不难做出诊断。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肢体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疼痛,感觉异常,脉搏消失,皮肤颜色苍白,皮温降低。5 .急性弥漫性淋巴管炎发病较快,肢体肿胀,无浅静脉曲张,可有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6 .其他疾病淋巴水肿、急性小腿肌炎等。1.非手术治疗1.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1.2 溶栓疗法
5、: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1.3 抗凝疗法:适用于范围小的血栓。1 .4祛聚疗法:祛聚药物有右旋糖酎、丹参等药物,能扩张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粘稠度。2 .手术治疗常用于下肢静脉血栓,尤其骼-股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小时者。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辅以抗凝、祛聚、防止再发。1.缓解疼痛1 .1观察和记录: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温的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1.2抬高患肢: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o1.4非药物措施:分散注意力、听音乐、默念数字。2 .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1O-14天后可下床活动。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3 .病情观察: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身,同时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报告医生,立即抢救。4 .患肢的护理:禁止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和导致其他部位血栓。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及血运情况等。1.体位与活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o5 .患肢血运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肢血运的情况。6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血栓在形成。观察呼吸情况、伤口情况、患肢血运情况、抗凝药物副作用等;及时处理并发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