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看影片《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 (7份).docx
《学生观看影片《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 (7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观看影片《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 (7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看完长安三万里,有颇多话,想要一吐为快。先说好的方面,这部电影的画质相当出色。影片中出现的长安城景、扬州城景、黄鹤楼、胡姬酒肆、曲江池、岐王府、梁园、云山城等众多场景和建筑,都典雅大气,美轮美奂。只看画面,跟着镜头走,确实可以走进大唐盛景,品味千年之前的盛世风华。此外,这部电影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之美。相扑、柘枝舞、叉手礼、经典唐诗诸多传统文化要素,让整部电影别具风味。高适、李白、杜甫、岑参、张旭、贺知章众多文化大咖的出现,也能让人感受诗词鼎盛之下的社会氛围。总之,看完这部电影,等于品味了一顿文化大餐。然而,画面的绚丽和文化的氤氯,并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
2、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开场不到半个小时,我就高度怀疑豆瓣8.0的开分。长安三万里最大的不足,就是内容拼凑,过于杂乱。电影中,虽然有高适和李白交往这条主线,但中间插入了太多的人物和内容,场景变更过多,植入的诗词太杂。最终效果就是内容很割裂,有极强的拼凑感。究其原因,是导演贪多求全,试图在一部电影里面,塞入过多的文化内容,恨不得把盛唐文化气象,一股脑儿收录进来。其结果就是,看上去什么都有,但异常杂乱、生硬。因此,整部电影有点像一篇蹩脚的高考作文,表面看很丰富,用了很多人物典例和名言名句,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生搬硬套,杂糅在一起。如果电影可以适度做减法,删掉一些人物,去掉一些诗词,简化一些场
3、景,或许,电影内容会更紧凑,也更好看。第二个不足,就是人物脸谱化,形象不丰满。因为叙事性不强,故事性弱,长安三万里的人物非常脸谱化,人设很难立起来。李白在整部电影中,出场了将近两个小时,但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所谓“放荡不羁”“恃才傲物”,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得到深刻展现。看完后,总感觉李白是一个热爱写诗、喝酒和相扑的小孩子,似乎与那个想象力天马行空、才华盖世的诗人,完全不搭。相比之下,陈凯歌的妖猫传中,出场才五分钟左右的李白,形象反而更丰满。原因就在于,长安三万里用大量独白,去立人设,但叙事跟不上;妖猫传没有台词说李白放荡不羁,但通过他写完诗歌后,将笔扔进酒池里这样一个细节,就展示了他的
4、放荡不羁。电影是镜头艺术,用镜头去叙事,远远好于用独白去立人设。第三个不足,就是诗词展现的表面化。就像美人在骨不在皮,诗词之韵味,展现于内在境界,而不是表面的字义。这部电影想要展示的诗词太多了,只能以朗诵的方式,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以至于,观影现场变成了朗诵大会。很多看电影的小朋友,跟着电影的主角,一起朗诵了静夜思别董大春晓等经典诗词。似乎,这不是观影现场,而是语文课文的背诵现场。出现这样的状况,相当尴尬,也让人想笑。电影是声光艺术,完全可以用更丰富、也更巧妙的方式去展示诗词之美。如果只是朗诵,只是拼凑,诗词之美会大打折扣,将徒有其表,不见其里。以上不足,让我看电影时,内心感受极其复杂。本来,
5、因为豆瓣开分8.0,加上不少人推荐,是抱着很大期望去看的,但看完后,整体而言比较失望。但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并不多见,属于面向大众的文化动画电影,所以,虽有不足,还是不想苛责,希望尽量包容。就是对它有一种近似于老母亲的心态,一方面对它爱之深,责之切,因为不达预期而失望透顶,一方面又希望它不要凉,最好能有一定的票房。总之,不相信这部电影会大火,因为整体质量确实配不上;但也不希望它凉凉,因为电影市场应该有这样的一股文化清流。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这两天上映了一部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是我喜欢的大唐诗人们的故事。上周没时间去看,我搜了搜这周末,我家附近的影院都没有排期了。于是昨天中午我跟少爷说,让他陪我
6、去看这部电影。结果不出所料的一上来就遭到了少爷无情的拒绝,他说他可以散场去接我,但是不想陪我去。于是我又找了个理由,我说我选座位的时候看见那一场都没有人,万一真是只有我一个人包场我会害怕。少爷无奈的发了个表情,然后发给我两个字儿,“彳亍”!我再次确认了一下,到底行不行?他说:“行!”于是就这么半拖半拽,撒娇耍赖的约了少爷一起看电影。上次跟他一起看电影,好像还是变形金刚的时候。18:50的电影,居然坐了很多人。有情侣、有闺蜜、有家长带着孩子,但是带着这么大的孩子看电影的家长,只有我一位。少爷虽然被我拉过来了,但是边看边吐槽。吐槽的点五花八门,比如他说这片子又臭又长,您完全可以等下线了在家里看,想
7、躺着躺着、想快进快进。他还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周末就没有排期了,而是根本还没有排到周末?这片子刚上了一周就下线,不得赔死啊!我安慰他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也被我骗来了,看吧!不过我俩的爱好完全不同,他说他喜欢杜甫,而我喜欢李白。他喜欢那些长诗,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比如蜀道难,而我喜欢律诗和绝句,朗朗上口、长的我不爱背。吵吵闹闹、嘀嘀咕咕中三个小时过去了,说说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吧!我的评价是,若单论故事性而言,此片“精彩有余,但惊艳不足”,全片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桥段,即便是最高潮的“将进酒”部分也是如此。我甚至觉得,很多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把称之为一部“流水账”,也并不过分,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出场人物
8、太多,想表现的内容太纷繁,所以导致让人觉得有点儿乱,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全。不过这也难怪,影片表现的是盛世大唐中最华彩的人和事,用不到三个小时说尽了李白、高适的半生,杜甫、王维、王昌龄、贺知章、孟浩然这些璀璨的名字纷纷登场。这些人单拉出任何一个来,都可以搞他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把他们统统放到一部电影里,能不让人觉得情节太过纷乱吗?这部电影里就没有一个废柴,随便出场的一个不起眼的人物,都是在史书中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这个醉醺醺的糟老头子原来是贺知章,那个一脸倒楣相的彪形大汉居然是郭子仪,即便是出场不过几分钟的常建,那也是写出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大才子啊!总之只要是一个动画小
9、人儿报出他的名字,底下立刻哦声一片,原来是他啊!就是这么神奇,就是这么牛逼,这才是煌煌大唐,这才是人物风流、文章锦绣的盛世乾坤啊!影片独辟蹊径,以高适的角度看李白,这是以前很少有过的。他们俩少年相识,结为挚友,一生中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直到暮年时产生分歧,终至反目。影片里的时间过的飞快,一年、三年、十年,又十年,眼见着李白从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风流才子,仗剑去国、意气风发,转眼就变成了小肚脯微微隆起的垂垂老者,怎能不感叹时光无情!眼见着高适从长枪勇毅、万夫不当的憨厚少年,转眼就变成了塞北风雪里尘满面鬓如霜、心有余力不足的末路英雄,怎能不让人满满心酸!遥想当初,李白对高适说:“我那首侠客行就是照着你
10、写的!”这是多么高的赞誉啊!赵客缰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那个战场上浴血奋战的高适,临到老来,一匹老马、一个童子,归隐田园。那个舞榭歌台流连忘返,诗酒风流狂放不羁的谪仙人李白,千金散尽,孤帆只影,远遁江湖。那个衣香鬓影、歌舞升平的大唐,也早已满目疮痍、破败不堪,昔日万国衣冠拜冕旅的盛景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是苦苦挣扎、苟延残喘的万里江山。三个小时,看尽了人生三十年,看尽了繁华落尽,往事成烟。有人说这部片子有尊高适抑李白的意思,高适一生十分励志,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充实自己,即使半生蹉跖但不改初心。最后他在安史之乱中评判有功,当上了三
11、镇节度使,成为唐朝武职最高的诗人,在61岁时被封渤海县侯,也是唐朝诗人中唯一封候的人。反观李白,他一辈子追求理想,追求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名虽成但功未就,尤其是在永王之乱中站错了队,导致德行有亏,最后被流放夜郎。两个好朋友,到最后渐行渐远,终至分道扬镣。片子里导演很巧妙的避免了这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只是说高适表面上没有救李白,却私下里通过郭子仪搭救了李白,也算是为高适平了反。历史的真实是什么,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真相。其实即便高适和李白真的友谊的小船已翻也算不得什么,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夫妻、朋友,反目的比比皆是。李白是千古崇拜的诗仙他也可能会犯错,高适是忠君爱
12、国的名将他也会犯错,至于究竟是谁负了谁,是谁对谁错,那得看站在谁的角度上去评判。高适、李白的矛盾到底是什么,这个官司我们还是不要掺和了,千载已过,斯人已逝,争这些是非对错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只需记住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就行了,李太白与高渤海的才华,都值得我们后人顶礼膜拜。虽然故事情节一般,但此片画面拍的极美,我儿子看见长安城街景的时候说,“这个建模得费多少功夫啊!”长安的繁华、扬州的旖旎、梁园的衰败、塞北的苍凉,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赏心悦目。李白在湖上赏歌姬表演的那段儿拍的太美了,裙带当风美人似玉;还有李白在江上醉舞,江天一色剑气如虹;王维在岐王宅里白衣胜雪,一曲郁轮袍颠倒众生这样的名场面太多了,
13、还有可可爱爱的唐代仕女,就连马也是胖胖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去影院看看。对了我特别满意的是片尾,大幕上画卷徐徐向右拉动,各地方言、各种声音响起来,读出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太有感觉了!不过要是对唐诗和历史不感兴趣的就算了,那这三个小时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感不感兴趣你们自己决定吧!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电影还没看,通过别人的影评大致了解长安三万里的剧情。说实话,李杜高三人中,我最了解的是李白,其次杜甫,最后是高适。以前很喜欢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J曾不止一次说过,诗歌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高适这句赠别友人的诗句,其实也是他内心的壮志抱负,最终他的人生也如愿以偿。电影是以高适的视角讲
14、述李白,在他口中的李白形象也符合大众的基本认知,即除了喝酒发疯写诗佯狂,不务正业外,根本就没有政治头脑和当官的能力。而如果影片是以李白的视角的话,恐怕整个世界观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我知道,从高适的角度来讲,有一万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不救李白。但如果我们设想一下,站在高适位置的那个人是杜甫,杜甫会不会为李白求情?会不会竭尽全力营救李白?答案是绝对会。哪怕杜甫明知会因此被贬,受牵连问罪,他也会毫不犹豫为李白求情的。这也是杜甫为什么成为“诗圣”的原因之一,不是他愣头青,也不是傻,而是有的人,他的人格秉性,对朋友落难做不到无动于衷,对生民苦难做不到视若无睹,他是一定会仗义执言的。所以,站在高适的角度,当
15、然有不救的合理原因,但也透露出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他对自己的利益,更重于朋友之间的友情。不要拿今天的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来类比古人对友情的认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古人对友情是极为看重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友人之间,并不需要明确的,我如果落魄你一定要帮助我的承诺,但这种信念像天然的认知一样存在于人心中,重情重义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的重要准则。而以现在的价值观念来说,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就像今人理解不了李白替朋友守尸,剔骨负行,借贷葬友的行为一样。当然我不是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高适不搭救李白。有人说,肃宗本来就不想杀李白,或者说高适不替李白求情正是为了救李白,替他
16、说情反而是害他,其实这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如果只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想高适没必要将他和李白之间的书信赠诗全部烧掉,并且在李白获赦出狱后,也老死不相往来。事实是,没有人积极营救李白,李白真的可能会死,就像杜甫所说的“世人皆欲杀”,他的处境真的很危险。本来,李白并非李璘幕府的首要分子,只是一个宣传文员,只不过真正的首要分子如季广琛等人,如李白诗云:“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J早就见形势不妙,在李璘覆灭前“倒戈”了。而李白是自始至终,陪伴李遴到最后一刻的,堪称忠义俱全,这在他的南奔书怀一诗中有记载。如果他一开始,也跟季广琛等人一起倒戈,或者早早离去,我想断不至于陷入绝境。可李白是这种性格和为人吗?其次
17、,他为李璘写的永王东巡歌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在诗歌中,他是承认永王的合法性的。当李璘边的乌合之众都跑的跑,死的死,识大义的早就“弃暗投明”后,剩下来的李白就显得突兀和刺眼了。所以两个主要原因,是导致他身陷死囚的根源。所以高适不救李白,更多是因为“世人皆欲杀”,而高适在李白入狱后的种种态度行为,其实是默许了这种情况的。但是李白的“世人皆欲杀”,更多是下面的人邀功,或出于其他目的,在肃宗那,毫无背景的李白并不引起重视。所以,高适救李白,根本无需请示肃宗,他更多是不想承担救李白之后,会引发的潜在政治风险。高适大半生穷途命舛,好不容易一朝显达,让他容不得自己有一点失误。他在政治上的投机和狠准(先事玄宗
18、,后又奔投肃宗),足见他这个人,潜心谋划了很多年,是不会将友情看得比自己仕途功名更重要的。至于高适在蜀期间对杜甫的接济,是无伤大碍的于情于理,顺水推舟。一方面,自雎阳之战后,高适的故友亲朋几乎零落殆尽,曾跟他砥砺节气,醉眠共被的杜甫,已是当时寥寥可数的旧时挚友了。其次,他到底不是那种显达后,便丝毫不念旧情的人,只是他念旧情的尺度,是有限度的。至于李白怎么看高适,在未经历入狱风波之前,他是相信高适的人品的,也将高适视为一个要好的挚友,曾经的短暂相聚,让他们在理想和诗歌方面,都有一定的共同语言。所以,李白入狱后,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讨永王军的统帅高适,他认为凭两人当初同游梁宋结下的友情,高适肯定会施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安三万里 学生观看影片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 7份 学生 观看 影片 长安 三万 心得 感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