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docx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其次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集体性一、集体性的含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才智、融汇合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享用和传承的特别文学。集体性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通常是在集体中进行并完成的。这种集体状况下的创作活动,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即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活的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就是广阔民众参加作品再创作的过程。这样劳动人民是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者,同时也是它们的修改者、传播者;是民间文学的叙述者或演唱者,同时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听众。民间文学总是牢牢刻在人民的记忆中,活在人民的口头上,伴随着人民的集体生活,为人
2、民这个宏大的集体所珍爱和保存。也正由于此,民间文学中沉淀着很多集体的东西。正如一首侗歌所唱的:“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慢慢深。”再如一首歌谣所概括的: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两个传任;我嘴生叶,他嘴里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苹果姑娘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二、集体性的表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有一下几种状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劳动人民往往在肯定的场合,如集体生产或集体生活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创编出雏形,再由集体完善集体分工的形式,有人先编出了故事梗概,有人给它添枝加叶,还有人把它改成韵文的唱词,又
3、有人给它配上曲调,这样就构成了民间传奇、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例子】一个故事的产生也是如此。【查阅楚风1983第3期】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常常的,却是在她己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叙述的过程中,受到很多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钟敬文: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页】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很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综合,形成完整的作品,传给群众,流传开去。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仆
4、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依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壮族甚至有特地为个人“故事”编写长诗的歌手歌师。这种例子也很多。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所表现的集体性就更为明显突出。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就是广阔民众参加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民间文学中的不少优秀作品,像四大传奇、三大史诗、刘三姐传奇等都是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断汲取和积累民众的创作财宝而渐渐完善定型为文学经典的。三、集体性的形成与进展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低级阶段,人类必需结成肯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管在我们看来多么值得赞美,他们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别,用马
5、克思的话说,他们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性的脐带:无论是渔猎、农耕、战斗还是宗教祭祀、消遣活动,都是或大或小的氏族、部落群体参加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求打算了当时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实行集体创作的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集体性创作,是一种纯粹的集体性创作。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在阶级社会里又有了新的特点。主要是消失了擅长口头文学创作与演唱的因素。这种个人创作因素的增长,表现在集体中的个别人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群众的劳动生产,成为人民当中职业的或半职业的口头创作家或演唱家。但是这类艺人是在集体创作的艺术母乳滋养下成长的,吸取了群众集体性的艺术阅历,集中了集体的艺术才能,是一种新的集体性形式
6、。此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民间艺人的独特性是有机的统一体。进入到社会主义巨大变革阶段,劳动人民开头广泛地接受文化训练,其中的一部分也学会了用文字进行书面创作。它们标志着社会主义时期作家书面创作的群众性的不断扩大,并不意味着民间文学集体性的缩小。相反,在原来口头创作基础上进展下来的民间文学,集体性仍旧起着明显的主导作用;最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集体性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广泛意义。例如新的民间笑话、民谣等。其次节口头性一、口头性的含义及表现民间文学又通常被人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创作、以口头语言流传的特征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二与作家文学书面创作不同,民间文学不需要依靠文
7、字作中介。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的过程,本身就是创作者与听众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他们同时共享者创作的乐趣。民间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文字纪录,书面保存。纳西族古老的史诗被记载在东巴经中;傣族很多叙事诗借助于贝叶经书流传下来;壮族用古方块壮字纪录了大量民间歌谣、故事、民间长诗;湖南江永等地妇女也制造了一种“女书”,记载和表现女性心声和生活的歌谣、故事,等等。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已经不具有口头性的特征。二、口头性的形成及进展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打算性因素。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惟一的形式。即使到
8、了文字消失以后,广阔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文化训练、使用文字的权利。口头语言仍旧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惟一方式。即使到了现在文化训练普及的今日,以口头语言为媒介的民间文学仍旧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口头语言本身是一种最敏捷的表达工具,既便于传,又便于记,紧紧依附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牢牢刻在人民的记忆里,生动地活在人民的各种演唱、叙述活动中。古人把人民口头上的歌谣称作“风”,在肯定意义上正是对口头性的某种概括。所以,人民进行口头创作是和口头语言表达的优越性分不开的。第三节变异性一、变异性的含义及表现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传播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只要活在民众的口耳间,就永久没
9、有定稿。民间文学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常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变异性首先表现在语言变化上。例如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常用“千走万走,不如黄河两岸”这句俗话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赞美。这句话进入淮河流域就成T“千走万走,不如淮河两岸”。到了长江流域就成了“千走万走,不如长江两岸二内容、主题、情节上的变化:1、2、从最早关于织女、牵牛两星相爱的传奇,到现在这个天上织女和人间放牛郎相爱的完整故事,多少世纪以来几经变化,到了六朝时期才有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相见情节的记载;到了唐以后,才把这个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个哥俩分家狗耕田的情节结合在一起,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 民间文学 基本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