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2:宁夏回族自治区产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件12:宁夏回族自治区产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12宁夏回族自治区产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自治区关于印发支持“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财政政策措施(宁党厅字202237号)精神,更好发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值赋能作用,加快提升我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自治区产业信息化项目是指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接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对企业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需求服务等各环节进行的赋能项目,包括内网改
2、造、平台建设、融合应用、安全构建、生态支撑等产业化项目;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项目。第三条自治区产业信息化项目遴选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第四条自治区产业信息化项目遴选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组织。各地市工信局、大数据产业主管部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科信局、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经发局负责组织辖区内企业的申报、初审及相关管理工作。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申报自治区产业信息化专项的企业及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1 .在宁夏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中央驻宁企业等。2 .申报企业未被列入国家和自治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项目补助期内未发生重
3、大及以上安全、环保责任事故。3 .申报项目所属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要求,项目在本地区、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效应。4 .申报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规定,即申报项目装备、工艺、产品等不属于该目录中淘汰类范围。第三章申报和审核第六条组织申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联合发布申报通知,明确申报工作要求。各地区工信、大数据产业主管部门组织辖区企业申报,并对企业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出具推荐意见,正式行文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第七条专家评审。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自治区财政厅组织专家采取审查书面材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第八条第三方审核
4、。需要核算补助资金的项目,由自治区工信厅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对项目建设投资额的合理性、真实性进行审查。第九条征求意见。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根据专家审核意见/第三方审核结果,提出拟支持项目名单,征求生态环保、应急管理、财政等部门意见。第十条拟定计划。对通过上述审核程序的项目,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依据本办法第四章所列标准、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安排,拟定项目资金支持计划。第十一条结果公示。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拟支持项目名单在厅网站公示5个工作日。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项目,开展复审与调查核实。第十二条下达资金。公示无异议后,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下达资金分配计划,并报自治区财政核拨资金。第四章支持方式第十三
5、条产业数字化(一)5G网络建设与应用。对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5G建设与应用服务,实现园区企业5G网络深度覆盖且落地一定数量5G典型应用场景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按照每服务一个园区100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奖励。(二)平台建设方面。对已建成的自治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支持;对已建成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资金支持;对已建成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资金支持。(三)支持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和应用系统上云,分别对服务企业数量达到50家、100家、200家以上的云服务商
6、,一次性给予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的资金奖励。第十四条数字产业化(一)对落户我区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企业,三年内可按实际投入的20%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00万元、3000万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批国家、自治区大数据与软件优秀产品、解决方案、试点示范项目的,分别按照投资金额20%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资金补助。(二)对企业使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数据中心集群内算力服务的按照合同金额30%给予最高20万元资金补助,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100万元。对应用工业APP的企业,每个工业APP给予合同金额
7、60%最高3万元的资金补助。(三)对企业接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传输和流量费用给予补贴。政策实行退坡机制,分3个周期实施,第一个实施期为2023年1月I日至2023年12月31日,第二个实施期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第三个实施期为2025年1月I日至2025年12月31日。1 .接入企业传输线路租赁费用,第一个实施期每月按照企业实付资金的100%,最高不超过13万元给予补贴,第二个实施期按照每月企业实付资金的80%最高不超过12万元给予补贴,第三个实施期按照每月企业实付资金的60%,最高不超过11万元给予补贴。2 .接入企业互联网流量(包含静态流量、BGP流量)
8、费用,第一个实施期每月按照企业实付资金的60%,最高不超过16万元给予补贴,第二个实施期按照每月企业实付资金的50%,最高不超过13.5万元给予补贴,第三个实施期按照每月企业实付资金的40%,最局不超过11万兀给予补贴O第十五条生态支撑(一)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网络、数据、商用密码等安全评估评测,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按照上年度实际发生费用的5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补助。(二)对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课题研究、规划设计、标准制订、评估诊断等优化产业信息化发展环境的项目,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给予支持。第五章管理与监督第十六条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确保项目运行
9、正常,各地工信、大数据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监测和监管,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促进项目达产达效。第十七条各地工信、大数据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专项资金的监管,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落实到位,资金使用合法合规。第十八条各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项目申报、资料审核、专项资金使用等相关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非法骗取、恶意串通、重复申报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公务员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六章附则第十九条本办法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解释。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23年6月23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6月22日。原自治区产业信息化专项
10、资金使用实施细则(宁工信规发2021)9号)同时废止。附件:1.自治区5G网络集成创新项目评价指南2 .自治区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指南3 .自治区“企业上云”评价指南4 .自治区5G全连接工厂评价指南附件1自治区5G网络集成创新项目评价指南为全面提升工业园区数字服务能级,强化园区内企业数字化、标准化建设,支撑开展工业园区、企业5G覆盖及应用的评价与遴选,特制定本指南。5G网络集成创新项目要素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两部分。一、基础设施(一)5G网络建设。工业园区5G网络实现基本覆盖,采用虚拟专网、混合专网等方式,强化园区管理、生产现场等5G网络能力。探索5G独立专网,创新灵活多样的5G网络建设
11、服务模式。(二)感知基础设施。开展基于5G网络的物联网应用,通过采用视频监控、智能穿戴、工业传感等设备,执行智慧应用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等功能。(三)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为园区、企业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处理及安全管理等功能的硬件及系统。二、应用场景园区内企业5G技术应用应包含但不限于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生产单元模拟、精准动态作业、生产能效管控、工艺合规校验、生产过程溯源、设备预测维护、厂区智能理货、全域物流监测、虚拟现场服务、企业协同合作等“5G
12、+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附件2自治区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指南为加快构建我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撑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评价与遴选,特制定本指南。一、基础共性能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要素条件包括平台资源管理能力、平台应用服务能力、平台基础支撑能力、平台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部分。(一)平台资源管理能力1 .工业设备管理。兼容多类工业通信协议,可实现生产装备、装置和工业产品的数据采集。部署各类终端边缘计算模块,可实现工业设备数据实时处理。适配主流工业控制系统,可实现参数配置、功能设定、维护管理等设备管理操作。2 .软件应用管理。可基于云计算服务架构,提供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工业软
13、件,提供工业软件集成适配接口o可基于平台即服务架构,提供面向各类工业场景的机理模型、微服务组件和工业APP。具备各类软件应用及工业APP的搜索、认证、交易、运行、维护等管理能力。3 .数据资源管理。具备海量工业数据资源的存储与管理功能,部署多类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提供工业数据的存储、编目、索引、去重、合并及质量评估等管理功能。(二)平台应用服务能力1 .存储计算服务。具备云计算运行环境,部署主流数据库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可灵活调度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满足海量工业数据的高并发处理需求,且积累存储一定规模的工业数据。2 .应用开发服务。提供多类开发语言、开发框架和开发工具,提供通用建
14、模分析算法,能够支撑数据模型及软件应用的快速开发,满足多行业多场景开发需求。3 .平台间调用服务。支持工业数据在不同IaaS平台间的自由迁移。支持工业软件、机理模型、微服务、工业APP在不同PaaS平台间的部署、调用和订阅。4 .安全防护服务。部署安全防护功能模块或组件,建立安全防护机制,确保平台数据、应用安全。5 .新技术应用服务。具备新技术应用探索能力,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MR等新技术应用。(三)平台基础技术能力1 .平台架构设计。具有完整的云计算架构,能够基于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提供服务。2 .平台关键技术。具有设备协议兼容、边缘计算、异构数据融合、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应用软
15、件开发与部署等关键技术能力O(四)平台投入产出能力1 .平台研发投入。具备对平台的可持续投入能力,财务状况、研发投入合理。2 .平台产出效益。能够依托各类服务及解决方案,为平台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3 .平台应用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基于平台应用带动制造企业提质增效。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工业企业内部应用,具备设备接入、流程优化、决策支持等应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企业设备接入能力平台具有设备规模接入能力,连接不少于一定数量工业设备或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点。(二)企业软件部署能力平台具有工业知识经验的沉淀、转化与复用能力,具有不少于一定数量工业模型、微服务组件,具备不少于一定数量的功
16、能模块、云化软件或工业APP。(三)企业应用转化能力企业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业务决策和优化的技术和方法,能够对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要求面向重点行业、区域数字化转型,提供工业设备接入、行业知识沉淀、数据建模分析、应用创新开发、区域协同推广等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行业(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要求1 .行业设备接入能力平台在特定行业具有设备规模接入能力,连接不少于一定数量特定行业工业设备(离散行业)或不少于一定数量特定行业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点(流程行业)。2 .行业软件部署能力平台在特定行业具有工业知识经验的沉淀、转化与复用能力提供不少于一定数量
17、行业软件集成接口、特定行业机理模型、微服务组件,以及不少于一定数量的功能模块、云化软件、工业APPo3 .行业用户覆盖能力平台在特定行业具有规模化应用能力,覆盖不少于一定数量特定行业企业用户或不少于一定比例特定行业企业。(二)行业(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要求1 .关键数据打通能力特定领域平台能够实现研发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企业、协作企业、市场用户、外部开发者等各主体数据的打通,实现全流程的数据集成、开发、利用。2 .关键领域优化能力特定领域平台能够实现在某一关键领域的应用开发与优化服务,提升关键环节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如协同设计、供
18、应链管理、智能排产、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智能检测、仓储与物流优化等。3 .区域协同推广能力平台在特定区域(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落地,具有面向特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共性需求的服务能力,能够促进区域企业信息共享与资源集聚,带动区域企业协同发展,为不少于一定数量特定区域企业或不低于一定比例特定区域企业提供服务。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要求面向跨行业、跨领域数字化转型,提供工业设备接入、跨行业知识沉淀、数据建模分析、应用创新开发等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平台跨行业能力平台覆盖不少于一定数量特定行业:每个行业连接不少于一定数量行业设备(离散行业)或不少于一定数量行业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点(
19、流程行业)。每个行业部署不少于一定数量行业机理模型、微服务组件,以及不少于一定数量行业工业APP。每个行业覆盖不少于一定数量企业用户或不少于一定比例行业企业。(二)平台跨领域能力平台覆盖不少于一定数量特定领域:每个领域之间能够实现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数据打通、集成与共享。每个领域具有不少于一定数量面向该领域(关键环节)的工业机理模型、微服务组件或工业APP。(三)平台开放运营能力1 .平台具备独立运营能力。具有独立法人实体或完整组织架构的独立部门,人员数量不少于一定规模。2 .平台具备开放运营能力。建立产学研用长期合作机制,建有开发者社区,且第三方开发者占平台开发者总数比例不低于一定比例。(四
20、)平台安全可靠能力1 .工控系统安全可靠。在平台中建立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机制,主动防护漏洞危害与病毒风险。2 .关键零部件安全可靠。在平台边缘计算或人工智能应用中,具备关键零部件的安全可靠能力。3 .软件应用安全可靠。平台创新开发一定数量工业机理模型、微服务组件或工业APP。附件3自治区“企业上云”评价指南为进一步推动我区企业深度上云,全面提升企业用云成效,特制定本评价指南。“企业上云”要素条件包括基础设施上云、管理上云、业务上云三个部分。一、基础设施上云(一)IT资源1 .服务器。根据业务需求,选择云平台服务商的ECS服务器,自由配置CPU、内存、带宽,简单高效、安全可靠、提供可弹性伸缩的计算
21、服务,实现集中资源管理和动态分配。2 .数据库。采用云平台服务商的RDS或采用云主机部署基础数据库,实现跨平台、跨业务的数据库统一管理。3 .存储资源。采用云平台服务商不同类型的存储资源,提高数据存储可靠性、安全性及经济性。4 .中间件。使用或部署集成云计算能力的中间件平台,支持动态调整虚拟资源和调度策略。并提供分步式缓存等能力。(二)安全1 .数据安全。采用云平台服务商数据(对象存储)安全保护模块,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的风险智能识别,保障数据合法性及防篡改保护。2 .应用安全。使用或部署应用安全类云产品或服务,如支持状态监控、业务预警和分析等。3 .网络安全。采用云平台服务商网络安全产
22、品和服务,实现主机访问控制,漏洞扫描与修复、入侵检测防御、Web应用防火墙、分布式拒绝服务防护等,保障企业网络安全。二、管理上云(一)协同办公1 .工作文件存储和备份。通过云端存储和备份企业文件,实现分权分域管理和一定范围内的数据共享。2 .视频会议系统。通过云端部署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远距离实时图像、音频等信息交流与共享。3 .办公。通过云端部署云办公系统,提供文档编辑、存储、协作、沟通、工作流程,实现办公软件的轻量化。4 .安保。通过云端部署网络监控摄像头系统、安防监控视频存储系统、呼叫系统、报警系统等安全防护系统,提升企业安全保障和安全报警等能力。(二)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23、通过云端部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人力资源信息的录入、存储、查看等。2 .招聘管理。通过云端部署HR对外子系统,实现招聘信息发布、人才搜索、建立筛选和面试安排等功能。3 .培训管理。通过云端部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成果分享、培训师资和受培训者互动。4 .绩效管理。通过云端部署绩效考评系统,收集各项工作计划和指标业绩,为公司管理者实施绩效激励措施提供依据。5 .薪酬管理。通过云端部署薪酬管理系统,支持企业薪酬设计和动态管理,实现个税、社保、考勤自动计算,满足企业薪酬管理的多元化需求。6 .劳动关系管理。通过云端部署劳动关系管理系统,有效管理员工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
24、终止等全过程的行为,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化配置。(三)财务管理1 .税务管理。通过云端部署税务管理系统,企业获取税务咨询,办理税务署报、缴纳等事项,缩短报税流程、提高报税精准度。2 .报销管理。通过云端部署报销管理系统,管理企业生产活动中支出费用的报销,实现公司财务支出、报销工作规范化、精准化。3 .资产管理。通过云端部署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从采购到报废进行一站式全周期管理、协同管理,为企业提供不同维度的资产分析报表。4 .成本核算管理。通过云端部署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成本耗费进行精准核算、精细管理,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 .资金管理。通过云端部署
25、资金管理系统,对企业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管、考核管理,促使企业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6 .总账报表管理。使用或部署云化的总账报表财务管理系统。三、业务上云(一)生产制造1 .研发设计。通过云端部署研发设计业务系统,按需获取计算和存储资源,协作开发、研发管理、产品设计、运营维护,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降低开发成本。2 .生产管理。通过云端部署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调度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等业务系统,如MES.ERP等。3 .质量管理。通过云端部署质量管理业务系统,如质量信息管理系统。4 .生产数据。通过云端部署生
26、产数据管理系统,打通企业设计、工艺、生产等环节的数据,实现生产数据采集、分析。如PDM.PLM等。5 .能源管理。通过云端部署能源管理系统,对各类能耗实行精细计量、实时监测、智能处理和动态管控,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如能源管理系统。6 .设备监控。通过云端部署设备的信息传感系统,实现对设备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如设备管理系统。7 .产品溯源。通过云端部署产品溯源系统,将产品相关信息与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对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程回溯。8 .服务。通过云端部署服务管理系统,将服务需求、服务过程、服务评价等环节在云端打通融合,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9 .安全环保。通过云端部署安全环保管
27、理系统,如环境健康安全系统。(二)供应链1 .采购管理。通过云端部署采购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计划、立项、采购全流程管理,加强采购过程管控。2 .仓储管理。通过云端部署仓储管理系统,对仓库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帮助企业合理保持和控制库存。3 .物流管理。通过云端部署物流管理系统,使用定位技术,实现在途货物运输车辆定位与管理,提升配载管理及物流运输效率。(三)营销1 .销售管理。通过云端部署销售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客户关系,销售渠道的全流程管理。对销售线索、销售活动、销售业绩等进行管理,提高销售工作效率。2 .门户网站。通过云端部署门户网站,建立企业
28、简介、荣誉、动态、产品介绍、商务合作、客户案例等栏目,宣传企业形象。3 .电子商务。通过云端部署电子商务系统,进行商品展示推广、交易管理、支付管理等,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4 .CRMo通过云端部署CRM系统,实现企业客户关系,销售渠道的全流程管理。5 .客服。通过云端部署客服系统,开展客服工作台、呼叫中心、客服机器人、知识库等客服业务,提高客服服务质量。附件4自治区5G全连接工厂评价指南为加快“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制造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延伸拓展,示范推动5G全连接工厂建设,支撑新建或改造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5G全连接工厂建设的评价与遴选,特制定本评价指南。建设
29、要素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厂区现场升级、关键环节应用、网络安全防护四个部分。一、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建设。企业采用虚拟专网、混合专网方式部署5G网络,加快用户平面功能(UPF)等5G核心网元建设,同步部署相应的安全机制和措施,强化生产现场5G网络能力。鼓励企业基于已获得许可的无线电频率,探索5G独立专网,创新灵活多样的5G网络建设服务模式。(二)工业网络互通。企业综合利用5G、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网络技术,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办公、生产管理、监控预警、工业控制、物联等网络互通,达到IT-OT网络融合。(三)边缘计算部署。企业在生产现场按需部署边缘计算
30、节点,与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满足工业实时控制、就近服务、按需调度、数据安全等需求,5G网络与边缘计算融合部署,实现云网边端协同。(四)业务系统建设。企业自建或租用网络服务与管理系统,为本地化网络运维和管理提供支撑。有条件的企业可按需建设数据存储节点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节点,为数据存储、加工、查询、调用等提供支撑。支持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或订阅相关服务,支撑生产运营管理。二、现场升级(一)现场装备网络化改造。企业通过各类“哑设备”、单机系统等网络化改造,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提升工业数据实时采集能力;对具有移动部署、灵活作业、远程操控等需求设备,积极使用带有5G功能的芯片、模组、传感器
31、等进行改造;实施5G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业控制系统融合。(二)IT-OT应用融合化部署。企业充分发挥5G技术优势,推动IT0T应用统筹部署,探索生产控制、运营管理等软硬件系统的云化,通过生产、运营、管理等各类移动端应用程序(APP)的应用,满足企业远程调用、资源共享、高算力性能等需求,形成集中管控、现场按需应用的融合方案。(三)生产服务智能化。企业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海量历史、实时、时序数据的聚类、关联、预测分析,通过数据深度分析,优化设备健康管理、工艺参数调优、能耗与排放管理、产品售后服务等,为企业精准决策提供依据。三、关键环节应用(一)研发设
32、计应用。企业通过5G、数字学生、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等技术融合应用,实现物理与虚拟生产单元之间动态实时映射及现场工作效率提升,支持生产单元模拟、协同研发设计、众包设计等应用场景,提升企业网络协同研发设计及现场作业交互能力。(二)生产运行应用。企业通过将5G、边缘计算、知识图谱等技术应用于工业设备、系统、生产线,支持柔性生产制造、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精准动态作业、现场辅助装配等应用场景,提升生产运行柔性、敏捷、协同能力。(三)检测监测应用。企业通过5G结合机器视觉、模式化识别等技术,进行在线检测监测,加强识别分析、远程诊断、智能预判,支持机器视觉质检、近红外线成像分析、工艺合
33、规校验、设备故障诊断、设备预测维护、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应用场景,全方位保障生产质量与安全。(四)仓储物流应用。企业融合5G与射频识别、图像识别、多源融合室内定位、北斗导航等技术,运用智能天车、AGV小车等设备,助力调度管理、货物码放、危险品运输等环节智能化、少人化,支持厂区智能物流、智能理货、全域物流监测等应用场景,提升配送效率,保障货物与人身安全。(五)运营管理应用。企业利用5G结合工业互联网标识、平台等设施,采集整合生产单元信息数据,辅助优化生产工序,支持生产过程溯源、生产能效管控、虚拟现场服务、企业协同合作等应用场景,促进生产数字化、绿色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四、网络安全防护(一)安全防护能力升级。企业利用5G、人工智能、新型加密算法等技术,结合生产安全需求,围绕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等关键要素,构建多层级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安全应急预案,阶段性开展安全检测评估,确保网络运行平稳,实现安全威胁的快速发现、处置和应急响应。(二)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全面落实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相关政策与标准,提升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等安全防护能力;网络安全持续投入,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数据上报、应急响应、风险评估等安全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