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docx
《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大事,也是英国有别于欧洲大陆我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史学对圈地基本上持负面评价,无论是托马斯•莫尔还是马克思,都猛烈批判圈地对农夫的掠夺和剥削。但是,随着二十世纪下半叶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传统的历史结论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同样,圈地运动被给予了新的解释,获得了新的评价。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进展正是西方兴起的缘由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支配和确立全部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J1P5可以说,圈地运动就是这样一种活动。(一)圈地
2、运动的历史背景圈地运动历经四百多年,从都铎王朝初期始终持续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大体上以“光荣革命”前后为界,可以分为早期圈地,即地主和农夫自发进行的圈地和晚期圈地,又称议会圈地。为什么会有圈地?这与英国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土地制度亲密相关。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经受了一个由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过程,到了世纪,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已经是自由的租佃农了。但是,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的因素仍旧存在,即农夫的“份地制”和“敞田制二份地制也就是农夫不完全的,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度。这种占有制由租约固定下来,若干年甚至一代数代不变。这种状况阻碍贵族地主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自由处置土地,或者转变经营方式,
3、也阻碍农夫自由处置自己的人身,能够随便把商品带到任何一个可以找到市场的地方去。121P36敞田制由很多条田构成,每块条田的面积都不大,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到几个地方,不便于耕作,又铺张时间和劳动力。保尔•芒图指出:3P115从前的农人同其四周的人都如此紧密地连结着,所以假如没有他们的帮助或未得到他们的同意就不能干任何事情。他的土地同他们的土地那样错综简单地混在一起,以致于需要农人的长期习惯和牢靠的记忆才能一眼就认出这是谁家的土地。假如每个业主都要独立的行动,那么这种不便利的错综简单就会恶化成完全的混乱。这种极端的分成小块的状况就会产生不合理的后果: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依据共同规章的耕作
4、。可以看出,这样的土地制度保留了相当多的封建因素,完全不符合近代化大农业的进展要求,不利于农业新产品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当一个我国的总体经济进展还很缓慢,工商业与农业的冲突还不很突出时.,落后的土地制度还有生存的空间,而一旦国民经济蓬勃进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商业的步伐时,这样的土地制度变只能为历史所淘汰了。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口持续增长,而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进展更是引人注目。人口的迅猛进展与农业生产的相对滞后形成了鲜亮的对比,对粮食和畜产品的强大需求与农村供应力量的非常有限造成了剧烈的反差,并导致了物价的普遍上涨。从16世纪初的15011510年到17世纪中叶的16511660年
5、,英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倍(物价指数从116跃升到687),同期工业品的价格上涨了3倍。(物价指数从95跃升到327)4P5515世纪以前,英国的经济进展水平还很落后,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特殊是羊毛。但到了15世纪中叶,状况发生了变化。依据海关账册记载,在14461448年间,本国羊毛商平均每年出口羊毛6,400包,投资57,600磅。同时期平均每年出口呢绒53,700匹,共耗费羊毛12,60013,(K)O包,投资翻了近一番。到了16世纪30年月,平均每年输出羊毛仅3,480包,与同时期呢绒出口逐年递增的数字形成了鲜亮的对比。呢绒成了16世纪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了支配地位
6、,从主要输出羊毛原料到主要输出呢绒产品,说明英国正在向工业国转变。2P107呢绒工业的进展,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养羊业的富强。看到了巨大利润前景的贵族地主和富有农夫当然不甘落后。陈曦文教授指出:“在整个16世纪期间,它(圈地)像波浪一样起伏,最终进展成为具有社会性质的运动,在历史上称为圈地运动。圈地的目的:一是合并条田,使耕地连成一片,把分散的个体经营变成集中统一的经营,使用雇工劳动,从事农业技术的改良;二是扩大牧场;三是开拓领主的私人园囿,猎场和竞技场等等2P40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圈地运动实质上是把排它性的公共产权(排斥本村镇以外的人使用,不排斥本村镇的成员使用)界定为排它性的私人产权。
7、圈地运动导致的产权支配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并使敞田制存在的外部性内部化。15P260由于英国的习惯法传统,圈地很难采纳明目张胆的暴力手段完成。比较常见的是全部权统一法(Un1tyofPossess1on),既土地及其共权都属于一个人。在这种情形之下,个人可以购买一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共权,将土地圈围起来,这种方法在世纪早期极其流行。在不存在全部权统一的状况下,也能消退共权,其前提是享有这些共权的人通过合同来消退共权,往往采纳“合同性圈地”(EnC1.oSUrebyAgreement)的方法,往往要通过衡平法院的裁决方能生效。合同性圈地的作法在世纪非常流行,并始终持续到18世纪议会圈地前夕。
8、6P68在都铎王朝和斯徒亚特王朝时期,圈地是地主,约曼,佃农等通过合同的方式自发完成的,政府对此并不鼓舞。相反还多次颁布限制甚至禁止圈地的法令。值得留意的是,参加圈地的不仅有贵族地主,还有很多约曼(YeOmen,富有农夫)。沃勒斯坦指出:“在那个时代有两种类型的圈地:圈占大片土地作为牧场;为了有效的耕作而合并小块土地。正是在后一种圈地的过程中,自耕农扮演了主角。P316“光荣革命”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而新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则把握了政权,他们乐观推动农业变革。这以后的圈地大都以议会立法的形式完成的。D•J•查普尔在英格兰经济史中,对议会圈地运动的程序归纳如下:1向议会
9、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圈地;2接到请愿书,议会允许递交一份关于该地区圈地的议案;3圈地议案要得到议会两面三刀院的同意;3假如议案被议会通过,议会就会组织一个圈地调察委员会到村子中进行分地;5圈地委员会到全部的地主家取证,尔后安排土地。议会圈地使用权圈地程序更加简化,其前提条件是获得四分之三的土地全部者,庄园领主和什一税收取者的同意。实际上,在圈地运动中,四分之三的大多数是依据土地数量而不是土地全部者的数量来确定的。在很多村庄,由于少数人占有大多数土地,他们的意志就会便利的得以实施。据推算,从15到17世纪,圈围土地的总面积是744,OOo英亩,占英格兰总面积的2。1%。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早期 英国 圈地 运动 制度 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