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悼亡词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
《苏轼悼亡词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悼亡词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苏轼悼亡词研究摘要悼亡词是文学史上比较特殊的一种题材,以其真挚的情感,哀婉的基调令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词以悼亡,始于苏轼。苏轼首将悼亡引进了词作,对于词的题材的开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系列悼亡佳作在我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悼亡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什么是悼亡词和其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说明。本文开篇对重要名词进行了解释说明,例如:悼亡词、悼亡诗、悼亡等;其次,悼亡文学是如何发展的,本文采取通常的方法,收集整理总结来对其进行研究,在这过程中可以熟练的掌握悼亡文学的有关知识,并且对其进行详细的展示。苏轼是悼亡词的开山鼻祖,所以还对苏轼与悼亡词之间的渊
2、源进行准确深入地分析说明。不论是从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思想感情方面来说不同的悼亡词会因为其叙述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所以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笔者将苏轼的悼亡词按照其悼亡对象分成了两个类别进行研究,以便于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掌握苏轼的哀悼词。一类是悼亡其妻妾的词如西江月梅花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等,另一类是悼亡其师长的词如木兰花令等。文章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对苏轼哀悼词的创作手法和意象类别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在创作中苏轼主要用到的创作手法有情景交融、情景对比、以物喻人、用典等等,常用的意象有梦、月、坟、泪等。悼亡词的先祖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中的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悼亡词的先贤,
3、其悼亡词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对苏轼的悼亡词的影响做了详细的说明。关键词:悼亡词苏轼内容写作手法意象种类深远影响AbstractMourningisaspecialsubjectinthehistoryofliterature.Withitssincereemotionandmelancholytone,peoplecannothelpbutshedtears.CibeginswithSuShi.SuShifirstintroducedtheeulogyintociworks,whichmadeanindelible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thes
4、ubjectmatterofci.Aseriesofhismasterpieces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historyofChineseci,andhadaprofound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theliteratureofmourningfordeathinlatergenerations.Therearefivepartsinthispaper.Thefirstpartoftheconceptofeulogyandthedevelopmentofthedetailedelaboration.Atthebeginningofthe
5、article,themeaningof,eulogy,eulogyliterature“Jeulogypoemz,and“eulogy”isexplainedindetail,andthen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eulogyliteratureiscombedbyinductivearrangement,andtherelevantknowledgeofeulogyliteratureisclearlydisplayed.SuShiistheancestorofeulogy,sotheoriginbetweenSuShiandeulogyisanalyzed
6、accuratelyanddeeply.Inthesecondpartofthearticle,theauthordividesSuShi,seulogyintotwocategoriesaccordingtohiseulogyobject.InordertounderstandandmasterSuShi,smourningwordsmoreclearlyandthoroughly.Oneistomournhiswifeandconcubine,suchaszzXijiangyuePlumBlossomand,JiangchengziYimaoonthe20thofthefirstmonth
7、Jandtheotheristomournhisteachers,suchasMagnoliaorder“andsoon.Thethirdpartandthefourthpartofthearticlein-depthanddetailedanalysisofthewritingtechniquesandimagecategoriesofSuShi,smourningwords,inthecreationofSuShi,smainuseofcreativetechniquessuchastheblendingoffeelingsandscenes,contrastofscenes,metaph
8、orofpeoplewithobjects,adoptclassicandothertechniquescommonly,usedimagesaredreams,months,graves,tearsandsoon.SuShiisthefounderofeulogy,andhiseulogyisamodelworkinChina,whichhasagreatinfluenceonthehistoryofeulogyinChina.Therefore,thefifthpartofthearticlesummarizestheinfluenceofSuShi,seulogy.Keywords:Su
9、ShiTributetotheDeathContentCreativetechniquesImageCategoryTheInfluence目录引言4文献综述4(一)国内研究现状41、关于悼亡词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42、关于苏轼悼亡词的研究4(一)国外研究现状5(三)对上述情况的评述5研究方法5讨论与分析6一、悼亡文学概述6(一)何为“悼亡文学”61、何为“悼亡”62、什么叫“悼亡文学”63、悼亡诗、悼亡词以及悼亡散文简述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悼亡文学的构成及发展历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苏轼与悼亡词7二、苏轼悼亡词的内容研究8(一)为悼念妻妾而作的词8(一)为悼念师长朋友而作的词1
10、0三、苏轼悼亡词创作手法研究11(一)情景交融11(二)情景对比12(三)以物喻人12(四)精于用典12四、苏轼悼亡词中的意象分析13(一)植物意象13(二)景物意象141、 “月”的意象142、 “坟”的意象153、 “云”的意象15(三)其他意象151、 “泪”的意象152、 “梦”的意象16(四)这些意象在悼亡词中的作用171、促进画面感的生成17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7五、苏轼悼亡词的影响17(一)创作风格的双重性为后世提供了借鉴17(二)词境的悲怆性被其他词人所模仿18(三)调令的多变性被其他词人所拷贝18结语19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苏轼是我古代有名的词人。他所创作的词凭
11、借着优美地文笔、深远地意境,获得了人们一致好评。他用来寄托对亲人朋友的哀思的悼亡词更是以其真挚的情感,精妙的创作手法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1、国内对悼亡词的研究悼亡词作为文学史上比较特殊的一种题材苏轼的江城子被看作是最早的悼亡词,之后的历朝历代的一直到现如今都不断的有文人对其吟咏创作,其发展历史可谓漫长而悠久,但是文学界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的论著却很少,至今为止,比较全面的作品应该是张雯著的宋代悼亡词研究(2014)的研究,本研究重视对宋代悼亡词的的整理总结。清楚的了解了宋代悼亡词的发展和写作内容。但是王立所著的永恒的眷恋一悼祭文学的主题
12、史研究不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悼亡词是什么,只是对悼亡词有点说明。2、关于苏轼悼亡词的研究笔者通过检索知网发现目前对苏轼悼亡词的研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有所涉及,并非重点;另一个是研究深入,但范围较小。特点一:有所涉及并非重点。笔者发现目前对于苏轼悼亡词的研究大多是将苏轼的悼亡词与其他著名悼亡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比较者双方各自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或者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例如李清华在苏轼、贺铸、纳兰性德悼亡词研究(2011)中就将苏轼悼亡词与其他两位的悼亡词进行比较虽然文中涉及到苏轼悼亡词的一些研究但不够深入;张雯著的宋代悼亡词(2014)中虽然也对苏轼的悼亡词有所描写但也只是有所涉及,并非
13、重点研究对象。特点二:研究深入,但范围较小。重视从思想感情层面来研究苏轼的悼亡词,研究内容极其深入,详细清楚的解释了什么是悼亡词,但研究的内容比较少,涉猎狭窄,是谭玉良所著的苏轼悼亡词的情思境界7。另外大多数学者都是针对苏轼名作江城子展开研究例如:杨昇的浅议苏轼悼亡词(2004)、陈俊娟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研究,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苏轼所写的江城子,扩大对悼亡词的研究范围。(二)国外研究现状对于苏轼创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日本作家村上哲见道,要获得多样的发展,需要从这里从现在向前迈出有力的一步,但额外充实词的空间的,还属苏轼。(三)对上述情况的评述综上所述,国内外
14、的一些学者们虽然都对苏轼的悼亡词有所研究,但因研究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他们对苏轼悼亡词的研究或从宏观层面进行或以某首特定的词进行微观深入分析,针对苏轼悼亡词的研究很少所以就给本文下了一定的空间。研究方法针对研究对象的特点,本文在研窕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窕法和方法论以及文本细读法法。文献研究法。查询、搜集中国知网的文献、硕博论文、期刊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过仔细研读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整理出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并将其分类,探究当前苏轼悼亡词研究的主要观点,从中找到本文研究空间。文本细读法:通过对苏轼词集、苏轼传记等文献资料进行仔细地研读,从而对苏轼的人生阅历、创作风格等相关知识有所认识了解。讨论与分析
15、一、悼亡文学概述(一)何为“悼亡文学”1、何为“悼亡”悼亡悼亡就是悼唁亡者。然而,中国的文学史上,特定意思是吊唁去世的妻妾。这狭义的意思是西晋潘岳悼亡诗后量定的,可在其它方面看来,悼亡广义的解释是悼唁所有的死者。时代的变迁,历史车轮的前进,悼亡的广义词意不断的推广,不应仅仅对妻妾的悼亡,更应是对一切人和事的悼亡。2、什么叫“悼亡文学”死亡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到生命的最后阶段都要经历“死亡”这个自然过程。对于死者来说“死亡”就是自己的生命结束,人生旅程到达了终点;对于死者的家人朋友来说“死亡”就意味着永远地失去了一位挚爱或是手足
16、,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对逝去的亲人,人们悲痛哀哭,为逝者办丧葬仪式,遇到有文学的人,他们会采用文字,将内心的忧伤苦闷、思亲怀人的感情诉说出来,从而有关悼亡的文学作品就顺势而出了。在中国,悼亡文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大量的写作素材。笔者认为按照文作的题材来进行划分的话,悼亡文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即悼亡诗、悼亡词以及悼亡散文。2、分析什么是悼亡词,悼亡诗和悼亡文学悼亡词有着久远的历史,发展时期早,夏商周时期已有,诗经和唐风中有所体现。潘岳的妻子去世后,其夫潘岳为思念妻子,哀悼妻子,作了悼亡三首,从这以“悼亡”为诗题的诗由此而生。潘岳的悼亡三首,哀痛婉转,真情流露,动人心扉,世代流传,影响后世。悼亡
17、词逐渐发展成了悼念妻子的诗歌,代代相传。悼亡词始于宋代苏轼,在他开创了用词作来寄托对亡人哀思的先例之后,越来越多的词人都开始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悲悼之情。例如宋朝的贺铸、刘克庄、史达祖等人都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悼亡词。到了明清两代不少词人继承了前代悼亡词的创作传统,促进了悼亡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与壮大。哀辞、祭祀词、铭文等都属悼亡散文的内容,悼亡散文有着广泛的实用性;但也因私其超强的实用,悼亡散文存在内容缺乏、固定版式、情感油腻等缺点。(二)悼亡文学的发展经历悼亡文学在中国最早出现,中国的诗经可以作为考察的依据,悼亡文学在中国古代缓慢的发展着。历经千年,时过境迁,历史的长河源源流,悼亡文学也不
18、断的发展。在发展中,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悼亡文学规律。悼亡文学在前期缓慢的发展着,到达唐宋时期,悼亡文学快速的发展并进入繁荣时期,大量悼亡文学的词人和作品出现,悼亡词成为这时期文人的“新宠”,苏轼是其优秀的代表人,在苏轼的极力推广下,悼亡文学成为了悼亡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接下来的金代和元代时期,悼亡文学凋落,几乎没有什么悼亡诗人和悼亡作品。明朝,悼亡文学又迅速地增长,悼亡作品数量急剧上升但是并没有出现的文学造诣极高的悼亡大家;清代时期悼亡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比于前带依旧有所上升,并且出现了例如纳兰性德、王夫之等悼亡名家。综上所述,先秦到清朝,悼亡文学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由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
19、再到凋落,而又到迅速发展,为中国文学史画上重要一笔。(三)苏轼与悼亡词北宋时期,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做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一词,首将悼亡引入词作,扩大了词的写作范围,是中国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悼亡词开山之作。而后苏轼继续对悼亡词这种文学形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且成果颇丰,先后创作了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西江月梅花等等著名的代表词作,对悼亡词艺术表现手法,感情的表达等有着独特的解释,成为中国悼亡词的优秀代表人,对其发展有着决胜性的作用。日本作家村上哲见道,要获得多样的发展,需要从这里从现在向前迈出有力的一步,但额外充实词的空间的,还属苏轼。最后,无数的文人不断努力尝试着,将其创作方式进一步的
20、更新。二、苏轼悼亡词的内容研究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被公认为是悼亡词的开山之作,在词中苏轼主要表达了对亡妻王弗深深地怀念与不舍。后来随着苏轼对悼亡词的不断深入探索,他的悼亡词中的悼亡群体逐渐扩大,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对原先狭义概念中的妻子悼念。以悼亡内容为依据进行划分,苏轼的悼亡词大概可以进行如下分类。(一)为悼念妻妾而作的词苏轼一生有三位伴侣,妻子王弗,妾王闺之、王朝云,但这三位都是红颜薄命之女。这三位伴侣给予了苏轼深切的关怀,在苏轼的人生旅程中都起到了很好地支持与陪伴的作用。俗话说,红颜薄命,苏轼的妻妾纷纷早逝,也因此苏轼有着克妻之谬称。面对红颜的消逝,苏轼极度的悲伤,满腔的思念之情
21、,也算是一位情种。苏轼的妻子王弗,二人的婚姻虽是父母包办,但王氏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婚后带给苏轼极其幸福美满的生活。红颜薄命者之一王弗,仅仅和苏轼相伴十一年,便永离人间,亡前将自己的表妹王闺之托付给苏轼。王闺之比苏轼小十一岁,她勤劳睿智,贤良淑慧,陪着苏轼在动荡不安的宋代走过二十四年。宋代时局不稳,积贫积弱,苏轼是一只飘忽不定的小船,带着王闺之来回的辗转。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贬黄州,一路的颠簸,最终在生活的压迫,颠沛流离中去世,这时王闺之只有四十六岁。在苏轼的一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这便是王朝云,她虽与苏轼相差26岁,但两人举案齐眉,朝云聪明欢快,活泼且充满生气,可以说她是苏轼几任妻子中最
22、了解苏轼的,也是她在苏轼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一直陪伴。更不幸,在苏轼被贬惠州后,第三个红颜王朝云因湿热的天气,感染瘟疫去世,仅仅三十四岁,苏轼伤心欲绝。三位红颜的短暂陪伴,对苏轼有着不同的意义,王弗是美好爱情的代表,王闺之是家庭的典范,王朝云是人生难得的知己。三人在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当中都给予了他不可或缺的陪伴,对于她们的爱苏轼都充满感激。所以在三位伴侣离世后苏轼都为他们作了很多情感真挚的词进行悼念,笔者选取了以下三篇代表性较强的词进行展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23、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任密州官员,一路走来忐忑的经历。这是苏轼为念妻子王弗所作。整体来看,本词通俗易懂,言语朴实,真情实感,梦似昨天。全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内心的思妻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苏轼创作这首诗时,王弗已经逝世十年,这十年中苏轼的生活是坎坷不平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善待他,丧妻之痛,再加上生活的种种不顺,苏轼的内心满是凄苦苍凉,因此,在十年后的一次梦境后,苏轼创作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对亡妻进行深切的悼念。以悼亡题材作词,于苏轼而言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读者苏轼的词,如感同身受,体会者作者的撕心裂肺。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泛泛东风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悼亡词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 悼亡 研究 汉语言 文学 专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