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草地贪夜蛾1系统监测调查监测期,周年繁殖区112月,迁飞过渡区311月,重点防范区69月。1.1 成虫灯诱监测常规测报灯或智能测报灯设在玉米田周围,灯管高出作物冠层;常年发生重或诱虫量多的区域可设置高空测报灯。在监测期内,逐日调查记录灯具诱集的雌蛾、雄蛾数量,蛾峰期进行雌蛾卵巢发育级别解剖,解剖数量一般不少于20头,记录和计算各级别数量和比率。1.2 成虫性诱监测选择当地各季玉米播种早、甜糯玉米品种田作为系统调查田。每块田放置罐式、桶形或新型干式诱捕器3个。苗期玉米等低矮作物田,3个诱捕器呈正三角形放置于田中,相距至少50m,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m,距地面1.2m。成
2、株期玉米等高秆作物田,选出填走向与当地季风风向垂直的田块,诱捕器放置于上风口、方便操作的出边田填上,3个诱捕器呈直线排列,间距至少50m,高出植株冠层20cm。在监测期内,逐日调查记录诱集雄蛾数量。1.3 卵和幼虫系统调查在放置性诱捕器的系统调查田开展调查。当灯诱或性诱见虫时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至玉米成熟结束。每块田5点取样,玉米抽雄前采用型、抽雄后采用“梯子”型取样,每点查10株。调查卵块数、卵粒数、各龄幼虫数、被害株数,计算平均百株卵量、百株虫量和被害株率。2大田普查在各季玉米苗期、喇叭口期、吐丝灌浆期三个受害关键期各调查1次,各生育期普查田块在10块以上。每块田采用5点取样,每点查51
3、0株,记录见虫田块数、被害株数、卵量和幼虫数量,计算虫田率、被害株率、百株卵量、百株虫量,并估算不同发生程度的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3信息报送通过“全国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治信息平台不艮送草地贪夜蛾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1草地贪夜蛾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草地贪夜蛾成虫首次发现报送表见成虫当日报1次/年草地贪夜蛾逐日蛾量周报表见成虫当周启动1次/周草地贪夜蛾幼虫首次发现报送表见幼虫当日报1次/年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治县级周报表见幼虫当周启动1次/周草地贪夜蛾玉米发生普查月报表见幼虫当月启动1次/月省级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治省级周报表周三报1次/周部级全国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治周报表周三报
4、1次/周东亚飞蝗1系统调查1.1 卵期调查一般在3月中下旬调查一次。选择不同生境,随机调查510个点,每样点In?,调查蝗卵分布、越冬死亡率;并随机选取510块卵中的活卵50粒,检查卵的胚胎发育情况。1.2 蝗蛹期调查根据春季蝗卵胚胎发育进度调查推算出的蝗螭出土期,此日期的12天前开始调查,在蝗卵分布较为集中的避风向阳高坡地,每3天调查1次,当查到蝗蛹时,为夏蝗出土始见期。在夏残蝗调查结束10天后,选择夏蝗成虫出现较早的蝗区,每3天调查1次,当查到蝗螭时,为秋蝗出土始见期。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生境的蝗区,自蝗蛹出土始期10天后,至羽化盛期止,每隔5天调查1次,每种类型蝗区随机取样10个点,每点调
5、查In?以上。捕获各样点内全部飞蝗(当总捕获数少于100头时,应适当增加样点数),统计各龄期数量和所占比率。2大田普查2.1 蝗蛹普查在3龄蝗蛹发生盛期采取防治措施前进行普查,重点蝗区每IOhm2或者5hn?取1点,一般蝗区每IThm2取1点,监视蝗区每33h?取1点,独立分散蝗区每Ihm2(1点。调查采用平行等距离调查取样法,每点调查Iom2(目测Im宽,前进10m)o观察样点内蝗蛹数,计算群居型蝗蛹比率,统计蝗蛹密度和发生面积。2.2 成虫普查在夏蝗成虫和秋蝗成虫产卵盛期各普查1次。各类蝗区取样方法同蝗蛹普查,每样点调查666,即步行222m目测3m宽范围内的东亚飞蝗成虫数量,计算残蝗面积
6、及密度。同期随机捕捉成虫不少于100头,统计雌虫数和产卵或抱卵雌虫数。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东亚飞蝗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见表2o表2东亚飞蝗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省级、县级东亚飞蝗夏蝗发生趋势预测表4月初1次/年东亚飞蝗夏蝗发生实况统计表7月初1次/年东亚飞蝗秋蝗发生趋势预测表7月初1次/年东亚飞蝗秋蝗发生实况统计表12月底1次/年东亚飞蝗翌年发生趋势预测表12月底1次/年省级蝗虫发生防治周报表59月1次/2周部级全国蝗虫发生防治周报表59月1次/2周亚洲飞蝗1系统调查1.1 卵期调查早春土壤解冻后开始调查蝗卵存活情况,每10天调查一次
7、。在当地不同类型宜蝗区,随机调查510个样点。每样点In?,挖取25Cm的表土层,计数样点内卵块数和卵粒数。同时随机抽取510块卵,逐粒观察卵粒存活状态,统计总卵粒数和死亡卵粒数。1.2 蝗蛹期调查春季气温达IOe时,在室外人工罩笼或饲养棚中,调查蝗卵的发育进度。当室外罩笼中的蝗卵发育至胚熟期时,每隔5天调查1次,确定蝗蛹始见期和出土盛期。自蝗蛹始见期至成虫羽化盛期,每隔10天调查1次,每个生境随机捕获蝗螭不少于30头,统计各龄蝗蛹和成虫数量。2大田普查2.1 蝗蛹普查在3龄蝗蛹发生盛期采取防治措施前进行普查。在不同生境蝗区,随机取5个样点、,每点调查IOm2,即目测Im宽前行Iom范围内的蝗
8、虫数量,记录样点内蝗虫总数和蝗蛹密度,观察记录群居型或散居型蝗群,估算本地发生面积。2.2 成虫普查在亚洲飞蝗即将越冬时普查1次。在不同生境蝗区随机取5个样点。每样点调查666m2,即步行222m目测3m宽范围内的蝗虫数量,记录成虫数量,估算本地残蝗面积。扫网捕捉亚洲飞蝗30头以上,调查成虫雌雄比例。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亚洲飞蝗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见表3。表3亚洲飞蝗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省级、县级亚洲飞蝗夏蝗发生趋势预测表4月初1次/年亚洲飞蝗当前发生实况及下半年发生预测表7月初1次/年亚洲飞蝗全年发生实况统计表K)月底1次/年亚洲
9、飞蝗翌年发生趋势预测表12月底1次/年省级蝗虫发生防治周报表59月1次/2周部级全国蝗虫发生防治周报表59月1次/2周西藏飞蝗1系统调查1.1 卵期调查一般在4月上旬调查一次。按不同类型蝗区,选择沿河谷地带、相对平坦地域等不同生境,每种生境随机取样点30个以上,记录样点经、纬度及海拔高度。每样点调查In?,挖取IOCm层,统计样点内卵块数和卵粒数,随机抽取510块,逐粒观察卵粒存活状态,统计死亡卵粒数。1.2 蝗螭期调查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每3天调查1次,直至蝗蛹始见,确定蝗蛹始见期;自蝗蛹始见期至成虫羽化盛期,每隔10天调查1次发育进度。按不同类型蝗区,每种生境随机取样10个点,记录样点
10、经度、纬度及海拔高度。每样点调查In?以上,捕获样点内蝗虫,统计各虫态(虫龄)数量。2大田普查2.1 蝗蛹普查在3龄蝗螭发生盛期采取防治措施前进行调查,重点蝗区每20hm2或者IOhm2取1点,一般蝗区每50hm2取1点,监视蝗区每Ioohm2取1点。各蝗区内采用随机取样方法选定调查点,记录取样点经度、纬度及海拔高度。每点调查IOm2,即前行IOm目测Im宽范围内的蝗虫数量,或用捕虫网在样点内进行扫网100次,记录样点内蝗虫总头数、群居型蝗虫数量,估算本地发生面积。2.2 成虫普查在西藏飞蝗越冬前普查1次。各类蝗区取样方法同蝗螭期普查,每样点调查666m2,即前行222m目测3m宽范围内的蝗虫
11、数量,也可用捕虫网捕获样点内所有蝗虫,记录成虫数量。同时随机取不少于50头成虫,调查成虫雌雄比例,估算本地残蝗面积。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西藏飞蝗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见表4。表4西藏飞蝗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省级、县级西藏飞蝗夏蝗发生趋势预测表4月初1次/年西藏飞蝗当前发生实况及下半年发生预测表7月初1次/年西藏飞蝗全年发生实况统计表10月底1次/年西藏飞蝗翌年发生趋势预测表12月底1次/年省级蝗虫发生防治周报表59月1次/2周部级全国蝗虫发生防治周报表59月1次/2周草地螟1系统监测调查1.1 成虫灯诱监测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设
12、置常规测报灯或智能测报灯,发生重的区域可设置高空测报灯。监测时间从4月下旬至9月300,每日调查记录雌蛾、雄蛾数量。1.2 成虫田间调查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每3天调查一次。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草地和林地等不同类型生境,每种类型查2-3个地块,每天上午进行百步惊蛾或扫网调查。每个地块随机选点,以正常步幅边走边目测惊起的蛾量,每点调查不少于20步,或每块田随机扫10个网次,地块大时适当增加调查点,辨别雌蛾、雄蛾并计数。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从灯诱或网捕的成虫中随机取雌蛾20头,检查卵巢发育级别和交配情况,统计各级别数量。1.3 卵量系统调查当成虫发生量达到中等以上年份时,开展田间卵量调查。在各代成虫
13、发生盛期、雌蛾卵巢发育2级以上时进行,每3天调查一次。选当代草地螟喜食作物或杂草(如藜科、蓼科、菊科、豆科等)较多、湿度条件适宜其发生的2-3个地块进行重点调查,采用棋盘式取样法,每个地块取10个点,每点调查111内的作物、杂草、地面枯枝落叶以及地表上的卵块和卵粒数。2大田普查2.1 低龄幼虫普查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田间低龄幼虫始盛期开展。对本地适宜草地螟发生的作物及周边草地、林地进行全面普查,普查面积不少于当地寄主作物播种面积的3%,由普查结果确定出防治田块。调查密植低矮作物田及杂草,采用拍打、目测法。2.2 残虫量普查在每代幼虫防治后或高龄幼虫盛期进行一次残虫量及危害损失普查。普查区域和地
14、块同低龄幼虫。每个地块随机选取5个点,密植作物和杂草每点取In?,稀植作物每点查510株,调查记录每平方米或百株虫量,估算各寄主作物及周边草地、林地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2.3 越冬基数普查在当地末代幼虫发生区域,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土壤未封冻之前调查。在不同生境区域,选择草地螟各种寄主植物田调查,每种寄主植物调查5块以上。每个地块选5个点,每点查In?,挖查表土深度为5cm,调查记录虫茧数,并估算各寄主作物及周边草地、林地越冬面积。取回50头虫茧,室内检查记录天敌寄生情况,计算活茧密度。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草地螟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5。表5草地螟监测信息
15、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草地螟逐日蛾量周报表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3次/年草地螟越冬基数调查统计表11月30日1次/年省级越冬代草地螟发生实况及一代预测模式报表6月K)日1次/年一代草地螟发生实况及二代预测模式报表7月20日1次/年草地螟发生防治年度统计表(分代次和作物)11月30日1次/年草地螟发生防治省级周报表68月1次/周部级全国草地螟发生防治周报表68月1次/周粘虫1系统监测调查1.1 成虫灯诱监测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设置常规测报灯或智能测报灯,常年虫量大的区域可设置高空测报灯。监测时间,一代发生区3月1日至4月30日,二、三代发生区5月1日至9
16、月30日。逐日辨别记录诱集的雌蛾、雄蛾数量。在成虫盛发期,隔日解剖一次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各级数量和交尾情况,解剖数量一般不少于20头。1.2 成虫性诱监测在成虫发生盛期每天调查。选择比较空旷、易遭受为害的禾本科作物田23块,首选小麦、谷糜或草荒重的玉米和高粱田块,固定为系统调查田。每块田设3台性诱捕器(亦可用糖醋液诱蛾器)。诱捕器呈正三角形放置,相距至少50m,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m;成株期玉米等高秆作物田,田填走向须与当地季风风向垂直,诱捕器放置于上风口、与田边相距Im左右的出境上,相距至少50m、呈直线排列。每天定时检查诱蛾数量(糖醋液诱蛾器检查诱集的雌、雄蛾数量)。13草把诱卵调查灯诱或性
17、诱见成虫时,在系统调查田内布设谷草把或干稻草把,每块田插10把,草把间隔K)米,每3天调查一次诱集卵块和卵粒数。1.4 幼虫系统调查在系统调查田开展调查。调查时间,一代发生区4月20日至5月30日,二代发生区6月10日至7月20日,三代发生区7月20日至8月30日,四代发生区9月10日至10月20日。每3天调查一次。每块田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小麦、谷子、水稻每点查Im2,玉米、高粱每点查10株,检查记录作物、杂草、地表及潜土内幼虫虫龄和虫量。调查小麦、谷子、水稻及玉米田间杂草,应采用拍打、目测方法调查。2大田普查2.1 幼虫普查当系统调查大部分幼虫进入2龄时,立即组织一次普查。选各种寄主作物
18、田、不同类型田(杂草多少、秸秆多少、长势强弱),普查田块总数不少于20块,调查方法同幼虫系统调查,记录幼虫虫龄和虫量,计算各种寄主作物田虫田率、平均虫口密度,估计不同发生程度的发生面积。2.2 残虫量普查当系统调查幼虫达5-6龄或防治后调查。通常年份普查时间,一代发生区于5月1015日,二代发生区于7月510日,三代发生区于8月2025日。选具有代表性己防和未防的各种寄主田及其他发生环境各2-3块,每块田5点取样。小麦、谷子、水稻、绿肥、草地等田块每点查Im2,玉米、高粱每点查5株,记录植株上、地表及潜土内幼虫及蛹的数量。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粘虫监测信息,报
19、送任务见表6。表6粘虫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粘虫逐日蛾量周报表6月K)日、7月20日、8月30日、10月10日4次/年一至三代粘虫县级模式报表5月15日、7月10日、8月25日3次/年省级一至三代粘虫省级模式报表5月15日、7月10日、8月25日3次/年粘虫发生防治年度统计表(分代次和作物)11月30日1次/年省级粘虫发生防治省级周报表78月1次/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部级全国粘虫发生防治周报表78月1次/周稻飞虱1系统监测调查1.1 成虫灯诱监测设置常规测报灯或智能测报灯,常年虫量大的区域可设置高空测报灯,灯具安装在稻田周围。监测调查时间为311月,期间逐
20、日区分记录灯下白背飞虱、褐飞虱数量,虫量多时可等份计数。1.2 若虫系统调查自灯下出现第一次成虫高峰后开始,至水稻乳熟期结束,每5天调查一次。依品种、生育期和长势等选择有代表性的各类型田3-5块。每块田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取样,一般调查10个点,虫量少需增加点数,每点查2丛。盆拍法计数,调查记录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短翅型和长翅型成虫、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同时调查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1.3 卵量系统调查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于主害代成虫高峰期后57天各调查1次。单季中稻和晚稻于主害代前一代和主害代成虫高峰期后57天各调查1次。秧田每平方米成虫数量超过5头时,移栽前3天进行1次卵量调查。在观
21、测区内选择不同类型田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2丛,每丛拔取分麋1株,主害代前一代取5嘛,主害代取20株。秧田,采用棋盘式取10点,每点查10株。剥查取样稻株,并镜检卵条和卵粒,记录未孵化有效卵粒数、寄生卵粒数、孵化卵粒数以及卵胚胎发育进度。2大田普查2.1虫量普查主害代前一代二三龄若虫盛期、主害代防治前和防治10天后各普查一次,共普查3次。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调查20块以上,每块田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取510点,每点查2丛,记录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长翅型成虫、短翅型成虫、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数量。2.1危害情况普查于水稻黄熟前进行,采用大面积巡视目测法,记录调查区内出现“冒穿”(穿顶)的田块数和
22、面积,折合净“冒穿”(穿顶)面积,计算占调查区田块和面积的比例。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稻飞虱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7。表7稻飞虱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稻飞虱灯下逐日虫量候报表311月1次/候稻飞虱田间虫量模式报表3U月1次/候省级稻飞虱发生防治省级周报表510月1次/周部级全国稻飞虱发生防治周报表510月1次/周稻纵卷叶螟1系统监测调查1.1 成虫灯诱监测设置常规测报灯或智能测报灯,常年虫量大的区域可设置高空测报灯,灯具安装在稻田周围。监测调查时间为311月,期间逐日调查诱集的雌雄蛾量。1.2 田间成虫调查从灯下始见蛾开始,至水稻齐
23、穗期,每天上午田间露水未干时(一般在8:OO以前)调查。选取不同生育期和好、中、差3种长势的主栽品种类型田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田。调查时,手持长2m的竹竿沿田埋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水稻分蕤中期前同时调查周边杂草),目测飞起的成虫数量,一块田一般调查30m长,蛾量少或田块大时可适当增加调查点。在主害代盛发期,需在赶蛾的各类型田块中用捕虫网捕捉雌蛾20-30头,带回室内解剖记录卵巢级别和交配情况。13虫卵量系统调查自各代成虫产卵始盛期开始(迁入代在蛾高峰当天,本地虫源在蛾高峰后2天),至3龄幼虫期止,每5天调查一次。在成虫系统调查田,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随机查20株,调查记录有效卵、
24、寄生卵和各龄幼虫数量。2大田普查2.1 幼虫低龄期普查在各代2-3龄幼虫发生盛期开始,至各代危害基本定局。选取不同品种、生育期和长势类型田,各类型田不少于20块,每10天调查一次。大田巡视目测稻株顶部3张叶片的卷叶情况,计算卷叶率,确定幼虫发生级别。2.2 残留虫量和受害程度普查各代危害基本定局后进行。残留虫量调查选主要类型田各3块,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50100丛,调查残留虫量,记录各龄幼虫数和各级蛹数;取其中20丛查卷叶数,计算卷叶率。稻叶受害程度普查取样方法同幼虫发生量普查,调查稻株顶部3张叶片的卷叶数,确定稻叶受害程度,记录各级别出块数及所占比例。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
25、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稻纵卷叶螟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8。表8稻纵卷叶螟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稻纵卷叶螟灯下逐日蛾量周报表310月1次/候稻纵卷叶螟田间虫量周报表310月1次/候稻纵卷叶螟模式报表310月1次/候省级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省级周报表510月1次/周部级全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周报表510月1次/周二化螟1系统监测调查1.1成虫灯诱监测设置常规测报灯或智能测报灯,灯具安装在稻田周围。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化蛹始盛期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止,逐日调查记录灯下诱集雌蛾、雄蛾数量。1.2成虫性诱监测选择地势平坦的水稻田块,面积不小于5x667n?,田内放置3
26、个钟罩倒置漏斗式诱捕器,相距至少50m、呈正三角形放置,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m。放置高度,水稻拔节前诱捕器底边高于水稻冠层1020cm;水稻成株期,诱捕器底部接近水稻冠层叶面。成虫盛发期每日调查计数。1.3蛹和幼虫发育进度调查各代蛹发育进度调查,自常年化蛹始盛期或灯下见虫时开展第一次调查,隔5-7天调查第二次。越冬代,对冬后调查得到的活虫进行幼虫分龄、蛹分级计数。其他世代,第一次调查可结合螟害率调查进行。剥查被害株不少于100株、活虫数不少于50头,对蛹、幼虫进行分级、分龄。除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外,还应检查寄生情况。2大田普查2.1 越冬虫源基数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基数调查
27、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冬后基数调查在当地稻田灌水翻耕前或越冬代幼虫化蛹始盛期进行。选有代表性的虫源田(包括冬闲田和春季作物出)1015块,采用棋盘式取样法,每块田取20个点,每点04x0.5?,分别拾取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还要在离田的秸秆堆垛上中下部位,共取200秆,剥查记录活幼虫和活蛹数,计算单位面积活虫量和存活率,估算越冬虫源面积。2.2 各代虫口密度和螟害率调查依系统调查结果,当代二化螟幼虫发育到高龄时,开展一次残留虫量调查,同时进行枯鞘率、枯心率调查;每季水稻黄熟期进行一次枯孕穗、白穗、虫伤株调查。按稻作类型(早、中、晚稻)、品种、栽插期、抽穗期,或螟害轻、中、重几种类型,在每类型田选
28、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其中被害株数,并连根拔取全部被害株,记录枯鞘、枯心、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剥查其中幼虫和蛹的数量及其发育级别,计算螟害株率和虫口密度。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二化螟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9。表9二化螟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二化螟各代调查和下代预报模式报表各代螟害率调查完后上报1次/代二化螟冬前模式报表11月上旬1次/年二化螟冬后模式报表4月初(华南江南)4月底(长江江淮)5月中旬(北方)1次/年省级二化螟冬前模式报表11月上旬1次/年二化螟发生防治省级周报表58月1次/周部
29、级二化螟发生防治省级周报表58月1次/周小麦甥虫1.1 蛆虫调查选择早、中、晚播田或高肥水田2-3块作为系统观测田。在小麦返青拔节期至乳熟期,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当日增场量超过300头时,每3天调查一次。采用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固定50株,百株鲂量超过500头时,每点可减少至20株,调查有蝇株数、蜘虫种类及其数量,折算百株蜥量。1.2 天敌调查蚊虫系统调查的同时,进行其天敌种类和数量调查。僵蛎取样点和取样方法同财虫,每次查完后抹掉;瓢虫类、食蝇蝇幼虫和蜘蛛类随机取5点,每点查0.5m2,用目测、拍打方法调查,记天敌种类和数量,并将调查各种天敌数量分别折算成百株天敌单位。2大田普查根据当地栽培
30、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10块以上。分别在小麦秋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进行5次普查,同一地区每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秋苗期和拔节期每点调查50株,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每点调查20株,调查有蝇株数、有翅和无翅鲂量,折算百株鲂量。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小麦蛎虫发生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10。表10小麦蜡虫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小麦蝇虫春季模式报表3月25日、4月25日2次/年小麦蚊虫穗期发生动态周报表56月1次/周小麦蚊虫发生情况统计表7月底1次/年省级小麦蝇虫发生防治周报表36月1次/周部
31、级全国小麦蛎虫发生防治周报表36月1次/周小麦条锈病1系统调查冬麦区,秋苗至春季条锈病能持续发展为害的冬繁区,于秋苗发病后开始定点调查;非越冬区和潜育越冬区,于春季见病后开始定点调查。春麦区,发现病叶后开始定点调查。选发病条件较好、发病较早的代表性感病品种的麦田作为系统调查田。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则应预先在发病条件较好、观察方便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建立观测圃,用于系统调查。调查方法,在系统调查田或观测圃内标定3个已有病叶的调查点,每点2m行长(条播地区)或In?(撒播地区),每5天调查一次,至小麦成熟期或病情停止增长为止。发病初期,需检查点内全部叶片发病情况;病叶率达5%以上时,调查200
32、个叶片,记录发病叶片数和病情严重度。2大田普查2.1 春季病情普查冬麦,在小麦返青后15-20天开始调查,小麦无明显越冬现象的地区在早春开始,至小麦乳熟期即病情稳定时结束。当周边或当地病情发展较快时,每710天调查一次。春麦,在拔节期依据系统调查结果、病情上升时调查一次。调查地点,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各类型调查田块不少于10块。病情处于点片发生期,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Im)和发现病叶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每块田调查行长不少于50m,记录单片病叶密度,以及发病中心密度、面积和平均发病叶片数。已全田普遍发病的田块,5
33、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100个叶片,记录病叶率和病情严重度。2.2 越夏区病情调查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地区进行,于每年8月下旬或者晚熟春麦、冬麦及自生麦苗等越夏寄主发病盛期开展调查。选择晚熟春麦、冬麦感病品种田和滋生自生麦苗的麦茬复种田、休闲田作为调查类型田,各类型田块数应不少于10块。调查方法,晚熟春、冬麦采用目测法估计条锈病发病情况,自生麦苗采取踏查估计和取样细查相结合的方法,估计和记录自生麦苗密度、病叶数和病情严重度。2.3 秋苗病情普查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冬繁区进行,于每年小麦越冬前开展普查。依不同播期、品种、区域等选择代表性田块,每种类型调查田块不少于10块。调查方法同春季调查,记录病田率
34、、病叶率、病情严重度,估算发病面积。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甘艮送小麦条锈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11。表11小麦条锈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统计表7月底前1次/年省级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情况统计表12月10日1次/年小麦条锈病周报表冬繁区(云贵川渝甘陕鄂豫)12月冬麦区3-5月(京津冀晋鲁等华北麦区延长至6月)春麦区(蒙甘宁青新藏)5一7月(青海延长至8月)1次/周小麦条锈病越夏病情调查表89月1次/年部级全国小麦条锈病周报汇总表26月1次/周小麦赤霉病1系统调查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调查一次。稻麦轮作区,选择残留
35、有稻桩的田块3块;旱作地区,选择残留有玉米、小麦秸秆的田块3块。所选田块要能代表越冬状态的不同类型,并估测该类型田在当地麦田中的面积比率。病残体带菌率调查,针对赤霉病菌在不同地区的主要越冬场所,分别检查水稻、玉米、小麦秸秆等的植株残体带菌情况,每块田随机调查50100个植株残体,检查带菌情况,计算病残体带菌率。病菌子囊壳成熟度调查,从带菌的病残体中取产生子囊壳较多的一根,每类型田的总取样数应在10根以上,带回室内镜检。每根挑取不同部位的子囊壳(包含里层和外层的子囊壳),放置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压碎子囊壳镜检,判断子囊壳成熟度级别,计算子囊壳成熟指数。2大田普查在当地小麦主栽品种齐穗
36、期至灌浆期和腊熟期(收割前1015天)各进行一次。根据前茬类型(水稻或旱作)、小麦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选择各种类型田不少于10块,其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未防治田块。每块田随机取500穗,调查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田率、病穗率和病情指数。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小麦赤霉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12。表12小麦赤霉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小麦赤霉病春季带菌率调查表3月30日1次/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统计表7月底1次/年省级小麦赤霉病发生影响因子预测表4月初1次/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调度表56月1次/周部级全国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统
37、计表56月1次/周稻瘟病1系统调查按当地水稻品种的布局状况和生态类型,选择易发病、发病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早播、中播、迟播的感病品种稻田各1块,作为系统观测田,在整个观察期内不施用防病药剂。叶瘟调查,在当地常年发生始期开始至始穗期止,每5天调查一次。在近田埃的第23稻行直线查5点,每点查10丛稻株的绿色叶片,记录病叶数、急性型病叶数及其病情分级。穗瘟调查,从破口期开始至腊熟初期止,每5天调查一次。在近田域的第2-3稻行内直线查5点,每点查10丛稻株,调查记录总穗数、发病穗数及其病情级另限2大田普查按品种、生长类型,选择发病轻、中、重的代表类型田,每类型田查3块田,总田块数不少于20块。苗期叶瘟,在
38、3、4叶期至移栽大田前3-5天调查1次。每块田采取5点取样,每点20株,调查叶龄期、病株数、病情级别、急性型病株数。成株期叶瘟,分别在分肇末期和孕穗末期各查一次。每块田采用5点取样,每点直线隔丛取10丛稻,调查病丛数;每点随机选取一发病稻丛,查清绿色叶片的总叶数和发病叶数,计算病丛率和病叶率。穗瘟,在腊熟期调查1次。每块田查5Q-100丛,采用平行跳跃式或棋盘式取样,调查总穗数、病穗数及其病情级别。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稻瘟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13。表13稻瘟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分孽末期、孕穗末期叶瘟和穗瘟发生预测模式报表6
39、月初(早稻)7月上旬(中稻和北方单季稻)8月上旬(江淮单季晚稻)1次/季.年省级稻瘟病发生防治情况统计表59月1次/周部级稻瘟病发生防治情况统计表59月1次/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1系统调查1.1 灯下白背飞虱带毒率调查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省份或可能发生省份开展调查。早、中、晚稻的秧苗期至分蕤期进行,逐日收集白背飞虱,每周集中检测1次;如遇白背飞虱出现集中迁入峰,则单独检测峰日白背飞虱,检测数量不少于100头。1.2 病情系统调查自白背飞虱出现迁入峰后,至水稻腊熟期结束,每10天调查1次。在白背飞虱带毒虫量高、常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较重的有代表性地区,选取不同抗感病主栽品种、不同播期的类
40、型田各1块,作为系统观测圃。每块田采用平行跳跃10点取样,每点查20丛,记录发病丛数、病株数。2大田普查2.1 越冬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在白背飞虱常年可越冬区域或间歇越冬区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每年2月中旬至稻田翻耕前调查1次,各地每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在冬种稻、再生稻苗、落谷苗、稻桩、田边和沟边杂草(游草)等越冬场所,采用网扫法,每点扫10个网次,每块田收集白背飞虱不少于100头,检测带毒情况,计算带毒率。2.2 病情普查根据水稻不同播期、品种抗性,分别选择早、中、晚及不同抗感类型田各3-5块,于双季早稻、中稻及双季晚稻的分蕤末期和齐穗期各调查1次。各季主要水稻类型田调查田块不
41、少于20块,面积不少于1hm2o每块田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取10个点,每点调查20丛。记录发病田块数、发病丛数,计算病田率、病丛率。各季水稻病情稳定后,根据各生育期发病普查结果,统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3信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14。表1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越冬代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模式报表3月底1次/年灯诱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模式报表5月5日、6月5日、7月5日、8月5日4次/年省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信息周报表59月1次/周部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
42、治信息周报表59月1次/周马铃薯晚疫病1系统调查选择低洼潮湿地且马铃薯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出3块。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观测圃,即选择低洼潮湿地块,种植当地感病品种,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间行种植,四周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田间应配置可测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的气象观测和病害预报设备。调查时间,根据常年发生情况开展调查,或依气象指标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前2天,或植株进入现蕾期开始调查中心病株,每3天调查一次,见中心病株后即转入病情动态调查,每3天调查一次,至病情稳定时结束。中心病株调查,采用按行踏查方法,踏查面积667n?,若气象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发现病株后则细查其严重度级别
43、,估计植株密度,记录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病情动态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10点,其中至少1点有发病株,隔行调查,每点10株,调查发病株数和病情严重度级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2大田普查中心病株出现后,立即进行普查;以后若气象条件适宜,则每7天普查一次,至少连续调查3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田块不少于5块。调查方法,未见中心病株田块按行踏查,见中心病株田块平行跳跃式调查。田块面积不足667n?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以上,则10点取样(取样方法同病情动态调查),每点查10株,调查病株数,计算各田块病株数、病田率和平均病株率。3信
44、息报送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15。表15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表级别报表名称报送时间报送频次县级南方产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测表4月上旬1次/年北方产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测表7月下旬1次/年省级马铃著晚疫病发生防治信息周报表89月1次/周部级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信息周报表89月1次/周柑橘黄龙病1系统监测调查监测点设置。柑橘黄龙病发生县,在上一年发生严重、较重、较轻的大面积连片种植的桔、橙、柚、柠檬等寄主作物种植区选择35个果园。柑橘黄龙病未发生县,在风险区域选择2-5个果园。以上每个果园作为全国农业植物疫情监测点进行编号管
45、理。监测时期。根据当地柑橘黄龙病发生规律开展监测。柑橘黄龙病调查:春季抽梢至果实转色期每月调查2次,其他时期每个月调查1次;柑橘木虱调查:在春、夏、秋梢等柑橘木虱发生高峰时期,每7天调查1次,其他时期每15天调查1次。监测方法。包括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监测和柑橘木虱发生情况监测。柑橘黄龙病监测方法:每个果园进行踏查,查看有无典型症状。以斑驳状非对称黄化叶和红鼻子果症状作为鉴定主要依据,均匀黄化叶和黄梢作为鉴定的辅助依据。必要时,采集可疑样本通过PCR检测鉴定。柑橘木虱监测方法:每个果园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选择5株,每株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调查2个新梢。采用肉眼观察,根据柑橘木虱亚洲种成(若)虫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若现场难以确认则采集样本带回实验室进一步鉴定。2重点监测调查调查区域。柑橘黄龙病发生县及传入高风险县。发生县重点监测有代表性地块和边缘区,未发生县重点监测毗邻发生县的区域,及其他高风险区域(如柑橘苗圃、寄主植物集中种植区、来自疫情发生区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以及其他限定物的集散地周边果园等)。监测调查作物包括柑橘、柚子等芸香科果树。每次调查面积占寄主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调查时期。发生县每月调查1次;未发生县在春、夏、秋梢期(特别是秋梢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2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