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汇编[上册].docx
《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汇编[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汇编[上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汇编编印揭阳市安全生产监管管理局揭阳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二O一五年十二月上册目录一、国家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
2、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二、行政法规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号)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5号)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行政
3、监察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19号)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30号)信访条例(国务院令第431号)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55号)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99号)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1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危(wei)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93号)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
4、9号)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2号)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7号)女职工劳动保护特殊规定(国务院令第619号)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39号)三、国务院及其部门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22】5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22)23号)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印发重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的通知(安委(2022)6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
5、022】17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022】25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22)40号)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22)10号)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2230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发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2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22】73号)危(wei)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合用行业目录(2022年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告2022第3号)危(Wei)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20
6、22年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农业部公告2022年第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发布金属非金属矿山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22101号)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22年第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严防十类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224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22】20号)宪法中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特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所有法律、法规的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
7、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中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是最高层次的安全生产法律规定,也是制定其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主要包括: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时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歇息的权利。国家发展
8、劳动者歇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第四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22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
9、合用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另有规定的,合用其规定。第三条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第六
10、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第七条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第八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安全生产规划,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催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
11、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辟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第九条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
12、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第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安全生产的要求,依法及时制定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适时修订。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第十二条有关协会组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章程,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培训等服务,发挥自律作用,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管
13、理。第十三条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前款规定的机构提供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第十四条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第十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第十六条国家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赋予奖励。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
14、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四)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五)催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七)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第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生
15、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第二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费用在成本中据实列支。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制定。第二十一条矿山、金属冶炼、建造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Wei)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
16、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第二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贝:(一)组织或者参预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二)组织或者参预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三)催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Wei)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四)组织或者参预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五)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
17、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六)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七)催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恪尽职守,依法履行职责。生产经营单位作出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危(WCi)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任免,应当告知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第二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
18、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危(wei)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造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考核不得收费。危(wei)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应当有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注册安全工程师按专业分类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19、,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生产经营单位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学校应当协助生产经营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生产经营
20、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第二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第二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
21、概算。第二十九条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Wei)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价。第三十条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设计负责。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Wei)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审查部门及其负责审查的人员对审查结果负责。第三十一条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Wei)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并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Wei)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
22、当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验收活动和验收结果的监督核查。第三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Wei)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第三十三条安全设备的设计、创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时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做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第三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危(Wei)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以及涉及人身安全、危(Wei)险性较大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
23、井下特种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第三十五条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具体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法律、行政法规对目录的制定另有规定的,合用其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发布具体目录,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予以淘汰。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Wei)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册 安全生产 相关 法律法规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2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