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学论.docx
《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学论.docx(2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序言张承先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付梓出版,我觉得很值得庆贺,因为迄今为止10部教育理论方面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套丛书出版在国内还属罕见。在此,我仅就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问题说几句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要“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教育
2、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转折性的改革时期。改革的根本宗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就中小学教育而言,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要面向学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减轻不合理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以为教育也面临着“两个重大转变”,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这就涉及到一些深层次改革问题,比如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等等。这套丛书包括教育哲学对话、
3、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课程变革概论、教学论、教育评价概论、新中国教育历程、教育改革发展论等10部著作,涵盖了教育科学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学科。丛书的作者大多是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也有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中青年学者。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加强学术交流,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相信,经过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奋发努力和深入探究,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教育理论著作问世。1996年11月出版前言多年来,许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大量的教育类图书,但是各级新华书店的教育图书专柜里摆着的大多是同步训练、单元检测、升学指导等教辅读物,偶尔会见到一些教育家传记、教育
4、大事典之类的书籍,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著作却很难寻觅。为此,我社经过向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广泛的调查研究,得到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和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学者白月桥、汪永锭、郭永福、鲁洁、游铭钧、滕纯(以姓氏笔画为序)的亲自指导,商议策划了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这套丛书包括教育哲学对话、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课程变革概论、教学论、教育评价概论、新中国教育历程、教育改革发展论等10部著作,涵盖了教育科学的一些基本学科。这套丛书的作者均是对有关课题进行过长期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每部著作都比较系统地阐明了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和集中了作者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最新
5、成果,汇集了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统计资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教育的忧思、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对跨世纪改革的呼唤。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的教育家张承先先生,得知这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欣然命笔为该书作序,使此书增色不少。我们深信,这套丛书的问世,会成为教育科学园的瑰宝,为发展教育、提高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及其意义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涵义教学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其本质属性的揭示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古今中外教育论著在对教学内涵的理解上不尽相同,或者将教学看作教师的教授活动,或者将教学看作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相加,或者将教学看作传授给学生
6、知识的活动,或者将教学看作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等等。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个定义包含如下三层意思:第一、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O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教学中教与学彼此依存,相辅相成,既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但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或辩证地统一。只有教或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这二者
7、的简单相加而没有什么“结合”或“统一”,都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学活动。第二、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永远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既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学的深刻影响。学校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在学生身心发展和形成思想品德诸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
8、作用。只有从理论上全面认识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因片面强调教学的部分功能而带来的教学实践方面的偏差。(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与教育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般说来,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工作除教学外,还有其他工作,如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后勤工作等。教学与智育不是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智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是教学却不是智
9、育实现的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是智育却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将教学等同于智育,则容易导致对智育的途径和教学的功能产生狭窄化甚至唯一化的片面认识。二、教学的意义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由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因为中小学是
10、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时期,也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只有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使青少年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可见,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要依靠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主来保证。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就学校的工作安排而言的,指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领导、教师必须树立教学为主的思想,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措施加以保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但并非教学唯一,
11、搞“教学压倒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教学这一教育形式不能脱离其他教育形式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联系相配合,所以学校工作应该在保证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全面统筹、合理安排。(一)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学是一种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 .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学。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接替,每一代新生者都要掌握前代人已经学会的东西,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12、;否则,那就将延缓社会的发展。而教学就是把社会和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是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中间环节或必要桥梁,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教学活动,个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迅速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以便为其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并创造新的知识经验奠定基础。所以教学肩负着社会历史的重任,教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直接而具体的,并在
13、其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教学作为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能够使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从而扩大认识范围,赢得认识速度。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用较少精力在较短时间内较顺利地获得人类经历几百甚至几千年才获得的大量知识技能,并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也能得到发展。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因为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这是同自发的习俗或宗教迷信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列宁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教学还可以促
14、进学生身心健康。如生理卫生、人体解剖、体育等课程,都对学生保证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教学的科学组织安排、学习负担的合理适宜等,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体力的发展。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都是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进行的,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的质量,关系到各种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科学文化水平、政治思想修养和身体素质,从而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学校教学工作无论对个体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教学的任务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
15、体体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教育目的、发挥教学作用的过程。对于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任务是活动的出发点,是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标准。教学任务是有不同层次的,例如,各级各类学校、各门学科、各个教学单元乃至每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这里探讨的是教学的一般任务,它对于各个层次具体教学任务的确立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是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所谓知识,主要指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结果,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基础知识主要指学生必须掌握
16、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知识。它包括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或进行专业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原理等基本内容,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技能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主要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进行智力活动的形式,例如阅读、计算技能等。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主要指由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系统参与的,由外部操作活动表现的技能,例如运动技能、劳动技能、写字技能等。基本技能则是指学生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最
17、一般的技能,例如算、心、算的技能,写字、阅读、构思、写作的技能,跑步、跳跃、掌握节奏的技能等。在中小学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坚持的一个优良传统,同时也是我国广大中小学能在办学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经验所在。在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本书注引同一书时,仅在第一次注明编著者、出版者和出版时间等,再次引用时,只注书名和页码。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双基教学观”或“双基论”,是我国教学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对世界教育理论发展的一大贡献。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应坚定不移地在中小学教学中狠抓“双基”,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体现中小学基础教
18、育的特点和性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在教学中自觉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现代教学论提出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是与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化、学习化社会来临,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这一系列变化,都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掌握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人具备较高的智力和能力水平,需要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什么是智力?一般认为,智力是指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以思维力
19、为核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就是要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记忆、注意、想象和思维力,特别是思维力的训练和培养。什么是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主要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主要指人依靠智力和知识通过实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中小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知识、智力、能力三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智力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但学习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发展了智力,形成了能力。智力蕴藏在能力之中,智
20、力可以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智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为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发展智力和能力,要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以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什么是个性?一般来说,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和情绪情感等。个性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内在潜能的充分释放,良好性格的逐步养成提供多种可能及条件,应当是学校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承担的任务。(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
21、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科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有目的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观念体系。道德观指道德思想、道德观念的总和,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审美观指在掌握审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的基本看法、
22、认识、态度、观念等。劳动观指人们对劳动的基本认识、劳动的态度和劳动习惯等。这些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某一科教学就能完成的,必须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教育性因素,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使学校教学真正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这样,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的教育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四)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健康体魄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健康体魄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体魄是人的体格和精力的综合反映,健康的体魄指人的身体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无残障疾病,体力充沛,精力旺盛,行为适当,能正常工作和学习。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了健康的体魄,不仅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而且为终生事业的发展和生
23、活的幸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将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健康体魄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体育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注意劳逸结合,讲究教学卫生,共同促进学生体力的发展。第二节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地位与研究对象教学论是教育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教学论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学科性质、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一、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这一问题直接关系着教学论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因而是教学论研究中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对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概括
24、起来,大致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教学论是研究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例如,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的卷首就开宗明义地申明,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在: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大教学论所要阐明的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长久以来,西方学者多持这种观点,因而西方各国的教学理论关注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操作方法、技巧、技术和策略等。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在论教学的若干原则一文中指出,教学论阐明有关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之方法的规则。日本学者东洋在教学论的构想一文中提出:“教学论是研究最优教学法的科学”我国解放前的教学论研究深受西方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教育 理论 丛书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2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