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docx
《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 27.100F23备案号:-20222023 -XX -XX 实施DL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4702023代替DL/T470-1992电站锅炉过热器及再热器试验导则Testguideforsuperheaterandreheaterofutilityboiler(意见征求稿)2023-XX-XX发布国家能源局发布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语I4试验要求35试验内容及方法46测点选择67测量项目及测量方法78数据整理及试验报告20附录A21附录B22附录C24,1刖百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
2、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代替DLZT4701992电站锅炉过热器及再热器试验导则。与DL/T4701992相比,本文件主要做了下列修正:修改了范围描述内容;一一修改了部分测试内容及方法;一一增减了部分术语。一一删除了部分不适合目前电站锅炉的内容本文件实施后代替DL/T4701992o本文件的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华能长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
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L435-1992o1范围本文件适用于以燃煤、燃油、燃气、生物质、可燃固废为燃料的电站锅炉,对带过热器的工业锅炉也可参照引用。本文件规定了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时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技术要求、数据整理要求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GB2586热量单位、符号与换算GB8174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
4、价GB/T1227精密压力表GB/T2624.2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2部分:孔板GB/T2624.3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3部分:喷嘴和文丘里喷嘴GB/T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T10184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GB/T12145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GB/T14416锅炉蒸汽的采取方法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电动势规范和允差GB/T18404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GB/T30121工业铝热电阻及钳感温元件DL/T2200火力发电厂压力测量仪表技术规范DL/T2201火力发电厂流量测量装置技
5、术规范3术语和定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电站锅炉utilityboiler,powerstationboiler利用煤、油、气、生物质、可燃固废燃烧释放的热能加热给水。以获得规定参数和品质的蒸汽,并主要用于发电的锅炉。3.2过热器superheater将锅炉的饱和蒸汽进一步加热到所需过热蒸汽温度的换热装置。3.3再热器reheater将做过功的低压蒸汽再进行加热并达到所需过热蒸汽温度的换热装置。3.4燃烧器burner将燃料制备系统供来的燃料/空气混合物(一次风)和燃烧所需的二次风分别以一定的配比、温度和速度通过特定的喷口射入炉膛,实现稳定着火燃烧的装置。3.5给水温度feedwa
6、tertemperature指作为工质的水进入锅炉时的温度。3.6烟气再循环gasrecirculation将锅炉尾部烟道中的一部分低温烟气通过再循环风机送入炉膛,改变锅炉的辐射和对流受热面的吸热量比例,从而调节蒸汽的温度。3.7烟气挡板gasproportioningdamper用于调节烟气的挡板。3.8过量空气系数excessaircoefficient燃料燃烧时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值。3.9热偏差thermalmaldistribution在并列管束中,个别管子内工质焰增值与整个管屏的平均工质焰增值不一致的现象。4试验要求4.1 过热器、再热器试验应具备下列条件4.1.1 锅
7、炉已经持续运行三个月以上。4.1.2 高压加热器能够正常投入。4.1.3 调温装置运行正常并能灵活调节。4.2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进行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4.2.1 新型机组(含进口进组)投产后的鉴定、验收试验。4.2.2 发现过热器、再热器超温爆管,或蒸汽温度达不到设计值,需要分析原因时。4.2.3 过热器或再热器系统进行改造的前后。4.2.4 锅炉燃料性质或运行参数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过热器、再热器安全运行时。4.2.5 进行完供热改造,可能影响过热器、再热器安全运行时。4.2.6 其他认为有必要进行试验的情况。4.3 试验参数最大允许波动范围试验过程中,锅炉蒸汽参数的最大允许波动范
8、围见表K表1锅炉蒸汽参数最大允许波动范围测量项目最大允许波动范围蒸发量。D2008t/h1%950thD2008t/h2%480thD950t/h4%D18.5MPa1%9.8MPaP18.5MPa2%P9.8MPa4%蒸汽温度f仑5405r35%THA)0由额定负荷逐级降低,尽量保持蒸汽压力和温度为设计值。5.2.1.2 根据不同的试验等级,每一工况下稳定0.5lh后,测量记录L52h05.2.2 动态试验5.2.2.1 动态试验在纯凝机组负荷变化率l%1.5%Pemin,供热机组负荷变化率2%2.5%PeZmin以上。5.2.2.2 试验中如发现过热器或再热器超温或蒸汽温度超过限值时(按规
9、程规定的汽温上、下限值),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直至恢复正常。5.3 沾污特性试验5.3.1 试验在额定负荷下进行,保证各待测量受热面运行6h后,测量记录1.52h作为受热面沾污工况。5.3.2 对受热面进行彻底吹灰后,稳定运行0.5h,测量记录1.52h作为受热面清洁工况。5.3.3 根据受热面吹灰前后的蒸汽参数及减温水量变化评估受热面沾污情况。5.4 给水温度调整试验5.4.1 试验在制造厂规定的参数保证值最低负荷到额定负荷之间,等间距地选取34个负荷进行试验(典型负荷为BRL、75%THA50%THA、35%THA)0除给水温度外,其他运行参数保持在设计值。5.4.2 试验分为高压加热
10、器全投(设计给水温度)、停一半高加和高加全停(给水温度最低)三个工况,每一工况下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5.4.3 试验中如发现过热器或再热器超温,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减温水量、调整燃烧器摆角,调节烟气挡板开度,调整烟气再循环量等)。当用尽手段仍无法控制超温时,需立即中止该工况下的试验,恢复正常运行。5.5 调温特性试验5.5.1 调温特性试验在制造厂规定的参数保证值最低负荷到额定负荷之间,等间距地选取34个负荷进行试验(典型负荷为BRL、75%THA、50%THA、35%THA)。除蒸汽温度外,其他运行参数均保持在设计值,保持燃料量基本不变。5.5.2 试验中蒸汽温度的高限值以其管
11、壁金属温度不超温,或汽轮机运行规程规定的汽温最高允许值为限;低限值以运行规程规定的最低允许蒸汽温度为准。当发现超温或蒸汽温度达不到最低允许值时,可使用调温手段使汽温恢复到允许值范围。5.5.3 对喷水或表面式的调温装置,减温水量可在制造厂的设计范围内分三个工况进行试验(各工况之间减温水量的差值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一工况下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o5.5.4 对摆动式燃烧器的调温装置,试验时以燃烧器摆角“0”(水平位置)为基准,再分别上摆至50%、75%、100%和下摆至50%75%、100%。每一摆角位置为一试验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5.5.5 对烟气挡板的调温装
12、置,试验时可将烟气挡板开度分成25%、50%、75%、100%四挡,每个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5.5.6 对汽-汽热交换器的调温装置,试验时旁通阀开度由0逐级增加至25%、50%、75%和100%,再依次恢复到关闭状态,观察其对蒸汽温度的影响。每个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o5.5.7 对烟气再循环的调温装置,可先在一台再循环风机运行的情况下,调节风机出口烟气挡板开度为30%、50%、75%、100%时进行一组试验,再开启第二台风机进行同样的试验,了解烟气循环量和调温幅度的关系。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5.6 过量空气系数调整试验5.6.1 以省煤
13、器出口处氧量或SCR进出口处的平均氧量为基准,在锅炉运行工况许可的范围内,利用调节送风机风量的方法,使氧量在设计值、(设计值0.5)%、(设计值+0.5)%(对煤粉锅炉)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对燃油、燃气炉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氧量值。5.6.2 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L52h5.7 燃烧器投运方式调整试验(链条、抛煤、沸腾、循环流化床炉无此项试验)5.7.1调整燃烧器在垂直高度上的出力方式或切换燃烧器投运层数,改变炉膛火焰中心,了解其对过热器、再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5.7.1 对四角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单角投停燃烧器试验。5.7.2 对墙式布置或炉拱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停运单
14、只燃烧器试验。5.7.3 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L52h5.8 配风方式调整试验5.8.1 调整二次风(含燃尽风)风门挡板开度的投运方式,改变助燃空气在炉膛内的分布,了解其对过热器、再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5.8.2 对四角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单角投停二次风(含燃尽风)试验。5.8.3 对墙式布置或炉拱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单侧二次风挡板开度调整试验。5.8.4 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6测点选择6.1 温度测点选择原则6.1.1 应根据试验要求和过热器、再热器系统的结构特性,分析其水力偏差和吸热量偏差。测点一般应选择在几何尺寸最长、受热最强的管子上。双炉体
15、锅炉,可按半个炉膛来考虑集中布置测点,在另一半炉膛选取少量对比点即可,测点数量不少于另一侧1/3。6.1.2 为了解过热器和再热器运行的安全性,应在受热最强的管子上设置炉内壁温测点,数量不宜太多,一般取管屏数量1/4左右,并在炉外的相应管子上设置壁温测点,以了解炉内外壁温差值。6.1.3 为测定沿炉膛宽度方向屏间的热偏差,应在炉外管屏出口总管上安装壁温测点,一般每隔一个屏安装一点即可(也可在每一屏的总管上均安装测点)。6.1.4 欲测量同屏管间的热偏差,应在出口侧管屏的每根管子上安装一个壁温测点,并在该屏进、出口总管上安装总的汽温测点和压力测点,用于计算熔值。6.2 其他测点的选择6.2.1
16、为考核过热蒸汽和再热蒸汽是否达到设计参数(压力、温度及压降),应在过热器和再热器进口集箱的进口侧和出口集箱的出口侧安装专门的汽温和压力测点,压力测点也可在原设计的运行测点处接一个三通,引到试验表计上,这样可减少在受压部件上的打孔数。喷水流量测点一般可用原设计的测点,相关要求参见DL/T2201。6.2.2 视试验规模和过热器、再热器结构特性,需要测量管间或屏间水力偏差时,应在沿烟道宽度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流量测点。6.2.3 锅炉运行工况(流量、压力、温度等)测点可按经过校验合格的表盘表计选择取用。7测项目及测方法7.1 温度的测量7.1.1 温度(包括蒸汽温度、管壁温度、烟气温度和水温)可采用
17、经过专门标定、并确认合格的热电偶或热电阻进行测量。7.1.2 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温度测量仪表因受导热、对流和辐射影响导致测量数据失真。7.1.3 应根据测量对象的特性和温度范围选择合适的热电偶或热电阻(参见GB/T16839.1,GB/T18404和GB/T30),热电偶和热电阻的导线不应与电源线平行放置。7.2 温度测点的安装要求7.2.1 热接点与管壁必须接触良好,并保证在热态和冷态下都不松动,热接点正、负极应分别焊牢在管壁上,以免造成测量数据的误差。7.2.2 热接点的安装不应影响被测管的传热条件。对炉内测点,热接点不宜过大,避免热接点吸热量过多而造成测量值偏高。7.2.3 热接点的安
18、装不应影响被测管的强度,如需要在管壁上开槽或打孔,应对改造后的管子强度进行核算。7.2.4 热接点应经久耐用,特别对炉内测点装置,因长期处于高温烟气之中,要防止烧坏和氧化。温度测量元件引出炉膛的穿墙部位要有保证其自由膨胀的措施,以免折断;当是正压炉时,穿墙部位还要注意密封,防止烟气通过穿墙管损坏温度测量元件。7.3 炉外壁温的测量7.3.1 点焊热接点法。7.3.1.1 温度测量元件采用经过标定的、直径为0.3mm或0.5mm的K型热电偶、伯电阻或E型热电偶。7.3.1.2 为防止炉膛漏烟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测点应距炉顶保温层或炉墙500mm以上。7.3.1.3 将需测量部位用磨光机去除铁锈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站 锅炉 过热器 再热器 试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2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