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docx
《《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一一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要读懂古代的诗歌,有时也离不开一点字词上的翻译。但是若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的翻译一首诗歌,那实在是有点煞风景了。如果将古诗翻译成现代诗,倒可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不过这里还涉及到怎么译,译后对原文文气会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处的环境、相关的心理、当时当地的用语习惯的影响下产生的,尽量保留诗文的“原味”是很重要的。有一种保留诗意的做法是,紧缩诗句一一保留简单易记的词句一一形成诗歌的主干。这种方式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教学上一个很好的诱导发点,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理解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避免翻译诗句引起的枯燥乏味。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
2、中离骚节选内容时利用了这种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记录如下。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将节选的离骚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生:我来改改前面的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了,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隈,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J(学生鼓掌)师:大家鼓掌是因为觉得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修改有什么特点?生:他的修改使诗歌更简练了,而且还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生:好象不能这么说。师:请果断些,到底认为修改后的诗歌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形式上的好坏应该有哪些标准?生
3、: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需要吧!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生:四言诗比原文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肯定比原诗要快,对于抒发心情而言可能显得比较急促。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要特色,楚辞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诗歌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的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生:“兮”字就是楚地方言的体现啊。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
4、“之“兮”等字给随意省略掉?生:不能。师:好。但是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看得更清楚了吧?(很多学生在点头。)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生:我来试试。我还是讲刚才的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限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有学生笑了起来)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看。生:他是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师:好的,看来你感觉到了,原诗虽然没有第一位同学修改后的四言诗那么整齐,但还是很有韵律的吧?当一定的韵律与作者的情感相和谐时,作品
5、才会给人恰到好处的感受啊!不过,我还是要表扬第二位同学,因为他真的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还是很出色的吧?生(七嘴八舌):是的。师:不过就算求简练,有一个字还是省不得,就是“伯”这个字。因为屈原的父亲字“伯庸”,称人的字而不称名,本身就是表现对一个人的尊敬的,更何况屈原是对着死去的父亲抒发自豪的感情,其中的敬意是很浓厚的,怎么可以随便将其父的字给删去一点呢!生:对,得把“伯”字添回去。师:现在我来改给大家看看,我只尝试紧缩前两句,将它改为“帝之苗裔,朕考伯庸:同学们看看我修改后大意有没有变?和第一位同学的修改相比,谁好些?(学生反应很激烈,老师挑代表发言)生:大意没变
6、。不过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时有差异了。因为根据课下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压缩成“高阳苗裔”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高阳”二字用意独特,比光说“帝”好得多,因为这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生:“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朕”是“我”的意思,“朕考伯庸”虽然也是在介绍自己的父亲,但是体现不出作者的意图。当某人说“我的父亲是某某领袖”时,不必加上“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我们也能体会他说话时的自豪感。但是“伯庸”这个人大家都不大熟,似乎没什么名气,只有加了“皇”字作修饰,我们才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到屈原的“自豪感”,因为“皇”是“伟大”的意思。师:说得真精彩,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不知不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骚 教学 实录 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2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