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3.docx(27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目的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 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 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 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1 9 2 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 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 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
2、瑞 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 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 进攻。3月1 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 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 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 O O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 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 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 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
3、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 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二、指导预习。1 .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 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di);惮(ddn);攒射(cun).尸骸 (h6i)2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 .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4 .划出课文中的疑点。(以上预习力争在2 O分钟内完成)。三、研习新课。1 .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回忆认识过程。抒写惊愕、义愤。叙述遇难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热情讴歌赞颂。2 .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
4、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 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 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 点什么没有? ”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 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 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 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己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己经出离愤怒了 一一这是为什么至 今还“没有
5、”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 “出离愤怒”?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 是一个尽头! ”“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 “三一八” 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 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一一要写一点东西,揭去 “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 们,也提醒自己不
6、要忘记烈士的鲜血。3 .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 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 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 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 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 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 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 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
7、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 “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4 .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 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 说她们是瀑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 是死掉了 ”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 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 生”都相形逊色!四、小结。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
8、发了对刘和珍被枪 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 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 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 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五、布置作业。1 .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2 .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第二教时一、抽查背诵情况。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明确: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 评价“三一八”事件的一一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 血是不值得的。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
9、到“亲族、师 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 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明确:这是个单 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 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 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 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 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
10、勇前进。进而 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 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 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 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 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 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 福”的人。“哀痛者”和“幸
11、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 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 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 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 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 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
12、”等词语, 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四、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 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 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 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 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五、布置作业。1 .下列加点汉字注音依次正确的一组为:桀瞥赁屋屠戮浸渍A. jing ln chu Zi B . ji6 Iin Iu ZiC . ji Ien
13、Iu z D. ji Iin chu z6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OA.二心集B.华盖集C.且介亭杂文D.华盖集续 编3.理解下列语句,然后回答问题。“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 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 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 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 此罢。”A.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B.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C. “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4 .写一则“三 一八”事件的简讯。附1.参考答案:书后“思考
14、与练习”参见课文分析。课堂作业:1 . B2. D 3. : A: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B.第一句 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 “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 义;第二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C.事实、为、明证。【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实验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 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相关规定,结合教材和配套教参等设计,以文 天祥的“选择”为主线,通过诵读和研讨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他那炽热的爱国情 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本教材属于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
15、的第一版块 “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和“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 爱国情怀。【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 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 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1、诵读并研习文本,了解文天祥的的写作目的,体会他的爱国情怀。2、梳理并掌握文中的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2、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3
16、、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课前准备】1、提醒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发放宋史?文丞相传的复印材料请学生结合 课文进行阅读。2、多媒体课件。3、全文拟安排三课时,本设计为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对联“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座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引 出文天祥其人其事;全体学生背诵初中已学过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 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 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课件展示文天祥简介,略)二、诵读并研习文本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学 生读完全文)好,现在请你们看着
17、课文题乱从题目上看我们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 体呢?生:(齐答)后序!师:(笑)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篇序文,序有由自己写的自序和由别人写的序。 由别人写的序文大多介绍和评论着作内容,而自序的内容大多是交代成书的经过 和宗旨。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写自编的一本诗集,由于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 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所以这篇序文就被称为“后序”。课文在什么地方直 接表现了着作成书的经过和作者的写作宗旨?生1:倒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师:能说具体一点吗?比如哪些是说明成书经由的,哪些是表明作者宗旨的。生1: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并 “自序其诗,名日指南录”说明了编成诗集的经过;“
18、使北营,留北关外 来三山,为一卷。”说明了诗集的构成;“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 焉。”说明了作者写诗编成诗集的目的。师:很好。指南录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抒发爱国情志和民族正气 的感泣天地的血泪文字。现在请同学XX(生2)为我们朗诵这两段。同学们在听 的过程中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听完后讨论解决。(课件展示交流成果,讨论过程略)师:文天祥在这篇自序中除了交代写编诗集的经过和宗旨,还写了什么内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概述主要内容。生2:写了作者出使元营的经过。生3:写了作者从元营逃跑的历程。生4:写了他对生与死的看法和选择。生5:写了他对“义”的理解。师:(笑)看来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
19、能力还不错。的确像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那 样,文天祥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自己出使元营的前后经过,险象环生充满死亡威 胁的逃亡历程以及他对生死的看法和选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和心灵通 过他的文字来触摸文天祥那颗火热的爱国心,来感受他那不朽的伟岸灵魂!下面 我们进行分组朗读:第一、二大组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大组读第二自然段;全班齐读读第三自然段;师:朗读文言文一定要注意断句,断句不对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几句 尤其要加以重视:“众谓予一行I为可以纾祸”;“意北亦尚可I以口舌动 也”;“归而求I救国之策”。接下来我们按照作者的行文顺序学习刚才读过的 内容,首先请看第一段。文天祥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20、元营的?先用课文的原句回 答再尽量按照直译的原则翻译成现代汉语。生6: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兼不及施。”当时元兵已经逼近国 都的城门外,应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实行。师:真所谓存亡之秋也,用我们已学过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 来说就是“国危矣”。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的表现如何呢?生(全体):“缙绅、士、大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生7:大小官僚聚集在左丞相府,不知道计谋的出处。师:很好,不过“莫”的解释不够准确,“莫”有“没有谁,没有什么”的意 思,此处可以理解为“没有谁”。比如诗经?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无食 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意思就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别
21、再吃我的黍子, 三年侍奉你,却没有谁愿意照顾我。”国难当头,南宋的大小官僚却聚集在左丞 相府无计可施,不可不谓“国内无人”。这和当年秦王向赵国索要和氏璧,赵国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啊!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每当国家陷入危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郑国被秦晋围困时, 烛之武不顾年迈之躯夜入秦营说退秦师;赵国被强秦凌迫时,蔺相如脱颖而出智 斗秦王完璧归赵;而在南宋即将覆亡之际,文天祥娼然屹立试图独自撑起这飘摇 欲坠的南宋江山。国家危难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做了逃兵,连南宋宰相都逃到元兵 尚未到达的南方沿海一带去了。谁都明白南宋大势已去,谁还愿意留下来收拾烂 摊子呢
22、,更有谁愿意代表南宋出使元营去做无谓的牺牲呢,只有文天祥愿意。所 以当元朝邀请南宋的当权者见面时,众人一致推举文天祥一一这个将孔子“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观发挥到极致的人。一边是国家的存亡,一边是个人的生 死,当两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个人的选择就体现了做人的境界。文天祥是如何 选择的呢?生8:文天祥选择了 “放弃小我成就大我”。师:课文在哪处表明了这点?请找出原句并翻译出来。生8: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珍爱自己了。师:注意这个“爱”字的解释,句中应当是指“吝惜,舍不得”之意,也可以 翻译成“顾惜”,吝惜自己当然包括了吝惜自己的生命。当时文天祥估计元朝对 消灭南宋
23、的态度是怎样的?生9:不坚决,可以通过言辞来打动。原句是“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师:是的,这可以说是文天祥书生气的一面,但更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放过任何机会来拯救南宋的乐观主义态度。文天祥在出使前是右丞相兼枢密 使,掌握着军政大权,为什么最后却要放弃丞相职位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元营和议?生10:是为了不引起元人注意,如果身份太重要,元人就会把他扣押起来作 为人质要挟南宋,使南宋在和议上陷入被动局面。生11:南宋作为战败国在和议上本来就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我认为文天祥之 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 尽量减低自己被扣押的风险,身份
24、越低做人质的价值也越低;二是为了减低被杀 的风险,资政殿学士只是一个荣誉官衔而且是文官,杀一个手无寸铁的读书人向 来是君子所不为的事情,如果杀了就要承受戕害文化的罪名,背上野蛮人的骂名, 秦始皇就是一个例子。元人要想统治南宋的天下就不能干那种冒天下之大不魅 的事情。三是为了防止自己在万一被扣押的情况下,南宋没有主事的人。(同学们为他条理清楚的分析热烈鼓掌)生12:我认为文天祥那么做是为了给自己拯救南宋争取时间,因为用一个无 关紧要的身份去和元人和议,当对方提出自己不能接受的条件时,就可以用自己 不能做主,需要向上级请示为借口拖延时间。而且,文天祥在文中要也明确表示 他出使元营并非为了真的和议,
25、而是为了窥探元人虚实然后回来谋求救国之策 的。师:(赞许的微笑)以什么样的身份出使元营是很有讲究的,文天祥对出使身 份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宋不肯休”的爱国之心。我认 为这几位同学刚才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他们或从人物的内心或从客观的社会环境 入手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如果把他们的分析综合起来真可以说填补了教参在 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让我们再次为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鼓掌完) 大家对第一段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课件展示交流 成果,讨论过程略)师: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三段,先请同学XXX(生13)为我们朗诵这两段。(朗 诵完毕)文天祥初至元营,表现如
26、何?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成果?生13:他不卑不亢,抗辞慷慨,以浩然正气,据理力争,用自身的尊严维护了 民族尊严,使元营不敢立刻轻视南宋,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上下颇惊动,北亦未 敢遽轻吾国”。师: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文天祥冒着生命危险在元营和敌人交锋,吕师孟、贾 余庆等人不仅没支持他反而在敌我两个阵营构陷他,使他最终被扣押。为了南宋 江山,文天祥捐产助军,抛妻别子,出生入死,不求回报反遭陷害。地不利人不和,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这种情况下,文天祥有没有灰心丧气?他退缩了吗?生14:没有,面对急转直下的形势,文天祥也改变了外交策略,由最初的慷慨 陈词,有理有节变为“直前诟骂,不怕触怒敌人,置个人生死
27、于度外。师:文天祥之所以敢于辞锋犀利地怒斥敌人,是因为他有一颗炽热的爱国 心。他身为南宋使臣,却沦为元营囚徒,无力救国,反受凌辱,于是“但欲求死,不 复顾利害”,随时准备以死报国,以烈殉节。那么文天祥最后有没有像屈原那 样以身殉国呢?生15:没有。他选择了 “隐忍以行”,为的是“将以有为也”。师:文天祥由最初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到后来终于决定“隐忍以 行”,中间必然有一个艰难抉择的心理过程,请大家结合课文展开联想,运用第一 人称的口吻对文天祥做出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展开描写,不少于50字。五分钟后 我们交流成果,看谁写得最像文天祥,看谁最懂文天祥的心。生16:作为南宋朝臣,我上不能为国靖难,
28、下不能为民请命,国破身辱,活着 有何益处?不如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也不枉一世清名。但是,我死了,于事何补? 南宋尚未灭亡,一切还没结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就应该努力争取。孔子云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含垢,释放出最大的生命能 量。是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17:我生不能为国纾祸,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举刀自刎状)不,我 还不能死,南宋还没亡,我怎能为了个人名节就这样白白自戕?古人云“天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不 正是我的写照吗? “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不能学乌江自刎的
29、项羽,我要学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阕!”生18:国破身辱,予分当引决,然吾死不足以救国,且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 矣,若隐忍以行,得问而逃,中兴机会或可得也。昔人云:“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夫如是,予浩然无所愧作,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真可谓文天祥的知心人。在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的时代,文天祥甘受他人的不理解和责骂,选择了隐忍而活,但他不是为了保全个 人性命而苟活,而是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为了能为复兴南宋做更实际更有价值 的事。尽管他信奉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道义原则,但他更注重 用实际的行动来践行仁义忠信,不为虚名而亡,唯
30、愿为保家卫国“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是生还是死,完全取决于国家需不需要。在国家危难之时,文天祥不是 退避自保而是冒险出使;在进退不由之际,不是卖国投敌而是舍命抗争;在遭囚受 辱之时,不是自我解脱而是隐忍以行。疾风知劲草,国危识臣节。文天祥的选择 正是他“热血腔中只有宋”的爱国情深的表现,他不愧为人们七百年来颂扬不衰 的爱国烈士和民族英雄。最后,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这两段中的实虚词意义及用 法。(成果展示如下,过程略)三、作业布置课后阅读正气歌全诗,结合教材和自己的学习感受,以“生命的轻重” 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应当努力吸取传统教学方
31、法的优点,比如注重发 挥诵读对理解文言文和培养文言文语感的作用。同时,也要努力应用新课程的改 革成果,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活 跃课堂气氛,强化学习效果。另外要加强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 习兴趣。在作背景介绍时注意运用具体的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做好充分的情 感铺垫。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 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 诣。L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 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
32、说明了编集 的目的。一、导入新课6、背诵。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C游刃有余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A于是余有叹焉B北冥有鱼,其名为鲸(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教学目标】1 .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2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 建礼教的吃人本质。3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4 .理解环境的作用。【教学重点】1 .准
33、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 建礼教的吃人本质。2 .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难点】1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2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时安排】3教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 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 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 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 隶而不得”。在天地
34、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 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 福。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1相关知识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出版。收录了 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祝福是第一篇。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 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 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 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 在社会的最底层。民
35、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 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 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 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 思、O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 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 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 “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6、”,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 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 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 步。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 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 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妇女的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
37、,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 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 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 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互动设计2梳理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点拨: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寂然死去开端: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三、合作探究互动设计3关于倒叙1 .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
38、述方法有什么作用?点拨: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 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 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 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2 .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 由倒叙转为顺序的?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互动设计4形象刻画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第一处: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
39、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二处: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 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 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 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 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 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40、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 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 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 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 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 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 “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
41、后“眼光分外有神”,可 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 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 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 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互动设计5祥林嫂死因探源1 .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写作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2 .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
42、”和“然而”来概括:鲁 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 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 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 “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 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 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 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 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书
43、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 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 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婆婆和大伯: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 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 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 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 持她婆
44、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 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 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 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 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柳妈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 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 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
45、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柳妈以剥削阶级 统治人民的思想一一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 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 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 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 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 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 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 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
46、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鲁镇上的人们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 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 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 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 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 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一一丁玲互动设计6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点拨: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
47、妇女的迫害和 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 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 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思考: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点拨:“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 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 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 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 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 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 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 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 观念发生了怀疑。)“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 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 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3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