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精神.docx
《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精神.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精神同志们:6月2日,主席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 重要讲话,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下面,我围 绕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结合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 正。一、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 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
2、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优秀古代文 化,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我国精神文明的传承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 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 传承者和弘扬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 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华 丽蜕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和深刻内涵,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 秀传统文
3、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深化 T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深 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 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第一,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思想精 髓。主席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 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 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 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 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 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
4、文一脉相承; 孔子、孟子、老子等先哲创立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 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绵延千载;自强不息、敬业 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 统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包含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优秀思想,涵盖了爱国主义、人 文主义、和谐发展等鲜明的文化特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创新中 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 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沃土。 纵观数千年的历史,从管仲改革到商鞅变法,从孝文
5、帝改革 到王安石变法,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土地革命到改革 开放,求新求变始终是中国走向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动力。历 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 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 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主席总书记 以正确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发展观作出的精辟论述,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旺盛生命 力,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主席总 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
6、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 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 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 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文 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民 族融合交汇,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文化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思 想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 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 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
7、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 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 同信念。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奠定了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其他文明的 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 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 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差 异性和独立性,秉持着“和而不同,方为大同”的理念,先 后建立了亚太经贸组织、上合组织,提出了 “一带一路”倡 议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致力于推动不同国家 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传播中华优秀
8、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多 元文化融合,加深文化认同,塑造了文明、友好、开放、包 容的大国形象。第三,深刻领会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 务。主席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 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 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总 书记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引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从中汲取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滋养,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 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9、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明了 正确方向。党的大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 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 2035年建成文化强 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推 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 手,深入了解五千年华夏文明发展史,把握中华文化的突出 特性,全面认识、认同中华文化,增强历史自觉、民族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刻认识到,作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的百年大党,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 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者,在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10、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深刻把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主席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 才伟略、远见卓识,作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立意高远、思想深邃、 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关系的把握达到新高度,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拓 展了路径、提供了滋养,又有助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实践力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激
11、活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是对时代之问、 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的有力回答,是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彰显了鲜明的理论高度、历 史深度、实践力度。第一,这一重要论断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又一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 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 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 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的后继者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 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汲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 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懈奋
12、斗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 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 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席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志
13、性思想观点、行 动性实践价值,深刻回答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 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精神特质融会贯通 起来,引领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的时代精华。主席总书记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汲 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正确指引和充分运用于党治党治 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方方面面。比如,“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升华民本思想、 坚持人民立场的生动诠释;全面深化改革是“周
14、虽旧邦,其 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变革思想的当代实 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了 “天人合一”“道 法自然”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 “一带一路”,以及新安全观、文明观、生态观、人权观、 正确义利观等重大主张和倡议,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融入了建设美好 人类社会的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博大情怀,把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融入人类文明进步大潮,为促进全球 和平进步事业贡献中国智慧。第二,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经验 的深刻总结。坚持把马
15、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从百年奋斗历程中 总结出的重要经验,作为一条鲜明主线,贯穿于党的百年奋 斗历程各个时期,指导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进行 社会革命、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在一次次求索、一次 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 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比如,毛泽东同志学贯 古今,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创作实践论矛 盾论论持久战等不朽名篇,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三大优良作风”“三大法宝”等 重要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16、主义革命理论、建党学 说、军事理论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 向。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 小平同志用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概念 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决策部 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重要体 现。党的全会决议系统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 经验,在“坚持理论创新”部分,旗帜鲜明地将“两个结合” 列入其中。第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
17、统文化对马 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恩 格斯深入洞察所处时代和社会,积极参加、深入研究工人运 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在批判地 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 义三大理论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产生 于西方,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来到中国并广泛传播,找到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生存发展的沃土。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之所以“行”,在于其作为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很好地 与中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相结 合,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精神理念中不断发 展创新,彰显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
18、是得益 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大 地上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成为深深植根中国社会和文化沃土, 蓬勃发展、展现真理力量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比如,以 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党的精神谱系,感召激励着广大党员 接续奋斗、创造伟业。这一珍贵精神财富,正是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哺育滋养下、在伟大卓绝斗争中形成的,成为我们 党的显著特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例,共产党人“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古人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共产党人“践 行初心、担当使命”,古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 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古人讲“捐躯赴国难,视 死忽如归”;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古人
19、讲“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上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合的鲜明例证。第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强力激活。马克思主义在广泛传播中, 以一种全面、辩证、发展的态度,有效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精神的丰富性、 独立性、主动性大大提升。毛泽东同志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 嫂变,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 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 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 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 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 讲稿 深刻领会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相结合 重要 论述 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3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