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教案.docx
《《世说新语》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 教案.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世说新语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2 .文言文词句的翻译。(二)能力训练点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三)德育渗透点从古人身上学习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作者绚丽多彩的文笔,体会其遣词的隽永。二、学法引导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借鉴现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 .制作投影解决字词。2 .学生准备抽取三则中一则表演课本剧。六
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教师介绍世说新语的有关知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2 .示投影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教师点拨分析形象。3 .学生认真预习、疏通文章大意。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 .准确把握重点字、词。2 .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二)整体感知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yin、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三)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3、。2 .检查预习出示字、词、翻译,点拨重点词义。3 .要求学生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的故事。附:译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元礼颇负盛名,担任着司隶校尉,到他们上拜谒的,都必须具有清望的名士和他本人的亲戚才能够通问拜见。孔融到了李膺府第门前,对宋门的僚属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僚属通报李膺,引他在李膺面前坐下。李膺问他说:“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答道:“当年我的祖先孔仲尼与大人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好,因此我与大人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友好关系。”李膺和他的宾僚们没有一人不为他的聪敏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鹿随后入堂,宾僚们把孔融的话讲给他听,陈鹿说道:“小时候
4、十分聪明的孩子,长大后未必聪明。”孔融应声说:“想必您小的时候也一定十分聪明。”陈魅被说得一时无言以对。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陈实)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经走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
5、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帝曹操准备接见匈奴的使臣,他自以为形貌丑陋,不足以雄震远国,便让崔琰代替自己,他却握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床头。接见结束后派间谍询问匈奴的使臣说:“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回答说:“魏王声望很高,非同凡响,可是站在床头那个握刀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听到这话,派人追赶杀掉了这位使臣。4 .教师再就每一则中重点的难以翻译的语句再重点检查落实到位。(四)总结、扩展教师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忠实原意。(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附参考答案:L奕世:累世世世代代2.引:拉3.顾:理睬4.乃:才是思考1 .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6、用一句话概括)2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3 .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 .分析人物性格。2 .体会语言特色。(二)整体感知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语言精练,往往通过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生动地勾画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鲁迅称它“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谬惑,一资一笑”。(三)教学过程1 .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孔融:聪明机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2 .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孔融:语言描写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回陈匙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7、)陈元方:语言描写曹操:行动描写使代;自立一今间谍问一闻之,追杀3 .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思考: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本文语言特色。附参考答案: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远志”,出山则
8、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语言隽永,意味深长。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四)总结、扩展1 .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2 .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3 .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五)作业课后练习一(六)板书曹操:猜忌,嗜杀一行动刻画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博大精深、体例完备的古典小说。此书问世至今已有100O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该书取史翔实,记叙简练,启人之智。为历代帝王所爱,也是专家学者研究,仿作的楷模。鲁迅先生称之为志人小说之集大成者。原书共八卷,刘考标注本分十卷,今传本分作三卷36门类计1130个故事。全书分
9、德行、言谈、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内容十分精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人物塑造无不刻画入微,引人入胜。刘义庆(403-444),他出身在一个在官宦家庭,为南朝宋的宗室。叔父是宋武帝刘裕,父亲被封为长王,后刘义庆过继于临川烈王刘道规嗣子,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虽然生长在王室官宦的家庭,但他生活简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受过严格的正统教育。他爱好文学,著述很多。以世说新语流传最广。教案示例二重难点分析:1 .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2 .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
10、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3 .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4 .“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
11、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三、教学过程1 .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2 .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3 .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池非不深也。域民不以封
13、疆之界4.讨论问题(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四、总结、扩展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
14、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五、布置作业1 .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2 .背诵文章。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二、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一一,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三、教学过程1 .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傅
15、说忍性法家拂士曾益(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 .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
16、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四、总结、扩展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 .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
17、,死于安乐”的理解。2 .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五、布置作业1 .课后练习三、四。2 .强化背诵内容。3 .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指导思想: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设想: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18、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 .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2 .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3 .再读课文(默读)
19、,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
20、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学生思考:(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9(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活动:(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3)探讨景物描
21、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教师总结:(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22、1 .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2 .要求学生:(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1 .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2 .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3 .教师概括总结
23、。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p教案示例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二)能力训练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三)德育渗透点1 .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2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四)美痛渗透点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教案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