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docx
《《分数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docx(17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2 .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3 .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4 .通过计算,培养仔细看题、留意特点、反映迅速等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1 .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2 .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计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
2、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
3、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2 .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3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先扶
4、后放,探究等式性质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4 .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O引导: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祛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天平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10克的祛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平图。提出要求:现在天平平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学生活动后,板书:20+10=20+10o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
5、式和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5 .出示例3第二组天平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平图,说一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学生交流后板书:x=50,x20=50+20o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平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平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6
6、 .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平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70=70,70-20=70-20x+20=70,x+20-20=70-20o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平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7 .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
7、合起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分页代码8 .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填空练习,一方
8、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1.出示例4的天平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o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2 .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
9、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3 .引导小结:像=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4 .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30=80。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组织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
10、方程的过程。5 .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1 .出示选择题:(1) x
11、22=78(x=100,x=56)(2) -2.5=2.5(x=0,x=5)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2 .做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3 .做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4 .做练习一第6题。先指名说说图意,再组织学生交流推理过程。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平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设计说
12、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资料链接阿尔花拉子米是阿拉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平衡;“对消”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例如,对方程5-12=4-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9=4x+1
13、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30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教学目的: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ITOO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5、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6、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探究因数与倍数。教学难点: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14、的理解。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谈话。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板书课题:数的世界。2、呈现情境图。(略)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一)活动一:看一看:1、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1)说给你的同桌听听。(2)指名汇报。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3、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X5=20(元)(二)活动二:试一试:1、看书自学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2)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个数。(3)师:任意说一个数
15、,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2、自学什么是因数和倍数?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3、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O是O的因数,O是O的倍数。(三)活动三:说一说1、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1)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2)指名汇报253=75146=84205=100(四)活动四:找一找:分页代码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14172577(D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呢?(2)生答:147=214是7的倍数177=23,17不是7的倍数(五)活动五:练一练:1、你写我说:45X2=9045和2是90的因数,90是45
16、和2的倍数。(同桌2人,一人写算式,一人说倍数和因数。)2、看谁找得快。(1)24691218203048师问: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2)请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师:100以内6的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不限制在100以内呢?你发现6的最小的倍数是几呢?能找到最大的6的倍数吗?三、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板书设计:c数的世界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4X5=20(元)答:需要20元钱。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4的倍数:41220486的倍数:61218304
17、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1248教学内容:教科书1216页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在意义、找的方法以及计数等几个方面对比,进一步理清因数与倍数的区别于联系,准确把握因数与倍数。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对比。教学难点:用准确语言表达。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口答】下面的说法对码?如果不对,请改正。(1) 324=8,所以42是倍数,4是因数(2) 12的因数只有2、3、4、6、12(3) 1是1,2,3,的因数(4) 60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60(5) 5一共有IoOoO个倍数(6)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解答题】因数能否数
18、完?倍数呢?(二)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分别找出16的因数和倍数2.仔细想想,找出16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感受相同码?2.填表。不同方面联系意义寻找方法能否找完有无最大与最小表示因数倍数(三)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1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I)下面算式中能表示63是7的倍数的算式是O7X9=63638=776321=3(2) 9的因数有()个234(3)不能够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算式是O193=61246=417X4=68分页代码【提高练习】1 .按要求写数6的倍数(写出5个)32的所有因数120的所有因数2 .练一练第7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把数
19、学学习由课堂引申到课外。通过本题计算在月球和火星上的体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保护地球的环保教育3 .填表。(1) 48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排数123456789每排人数4824每排都是48的因数码?(2)乘坐碰碰车每人应付8元,你能把表填完整码?乘坐人数12345应付元数816【拓展练习】1.填数。2.五年(1)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要植树24棵,如果要求每行植树的棵树相同,有几种不同的植法?如果要50棵树呢?向学生简介林可以植树的好处,净化空气,还可以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的功效。(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1.24的因数有哪些?2. 36是哪些数的倍数?课后反思
20、:通过引导学生从一个数的倍数的定义出发,推出该数和任意非零自然数之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的倍数也就是2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的乘积,学生在列乘法算式时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列不完的,总结出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进而推倒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只有最小的倍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探究了知识,又形成了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学目标1会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能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多样化解决策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增强问题意思,和检验意思。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
21、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具课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教学目标: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 .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
22、。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二、认识因数与倍数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生:自然数,小数,分数。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 12=122 X 6=123X4=12121=1262=124X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生:乘法算式的积都是12,一
23、个乘法算式可以导出两个除法算式。3 .师:(指着第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l2。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生:我认为可以,12X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L2,3,4,6,12都是12的因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数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 分数 乘法 分配律 简便 计算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