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再认识》教学实例.docx
《《分数再认识》教学实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再认识》教学实例.docx(8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谈话导入、回顾意义。在三年级我们第一次认识了分数,初步了解了一些有关分数的知识,咱们一起来回忆回忆。1,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并试着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意图: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分子、分母各自表示的意思。2,拿出八支黄色铅笔的1/4,拿出八支蓝色铅笔的3/4。意图:体会1/4和3/4的整体相同,但各自表示的数量不同。引入:这节课我们就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共同学习分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探索欲。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活动:全班分成六组,每组从铅笔盒中拿出铅
2、笔总数的1/2。意图:让学生体会“1/2”的拿法。2,汇报:1组汇报铅笔总数和拿出的铅笔数及拿法。2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师:怎么拿出的铅笔数一样多呢?(因为铅笔的总数一样多。)意图:发现拿出的铅笔数相同,原因在于铅笔总数相同。3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4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5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6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三、探求新知、理解意义。1、师:怎么拿出的铅笔数不一样多呢?(因为铅笔的总数不一样多。)怎么有的同学拿出的铅笔数多,有的同学拿出的铅笔数少呢?(因为铅笔的总数有的多,有的少)如果铅笔的总数发生变化,那拿出的铅笔数也就随着发生变化。看来铅笔的总数还是很关键的。意图:发现拿出的铅笔数不同,
3、原因在于铅笔总数不同。由于每盒中铅笔总数不同,因此铅笔总数的1/2就不同。对于“1/2”这个分数而言,由于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通过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2 .在拿铅笔的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的地方?六组同学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也就是说,拿出的1份是2份这个整体的1/2。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量也
4、不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3 .说一说下面各图形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意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也就不一样。即分数具体相对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四、练习反馈、提升认识。1 .笑笑喝了她这杯饮料的1/3,淘气喝了他这杯饮料的1/3,谁喝的多?意图:体会同样是喝一杯饮料的1/3,由于整体有可能不同,所以喝的1/3的多少也可能不同。2 .强强喝了一杯饮料的1/2,妈妈喝了剩下饮料的1/2,他们谁喝的多?意图:体会同样是喝一杯饮料的1/2,由于整体不同,所以喝的1/2的多少不同。3.为帮助南方受雪灾地区的灾民,小明捐献了
5、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意图: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五、回顾反思、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学习方法上、学习能力上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与不足吗?意图:为了更好地促进今后的教学。教材简析:“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见的课,一般的做法是在由学生拼组后直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改革了这一常见的做法,在拼组后,通过对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探究,指导学生直接利用这种关系尝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教学
6、内容:苏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5P16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教、学具准备:CAl课件、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师:(
7、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2、揭示课题。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1、寻找思路。师:是的,我们还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那同学们想一想,开始我们同样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来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师:对,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板书: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师:大家想想,怎样“转化
8、”呢?可不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呢?应变预设:同学们根据己有的经验,一般会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方法实际“割补”,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不好,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2、动手“转化”。师:看来用“割补”方法很难“转化”。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转化”呢?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请大家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开始吧。小组合作拼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应变预设:可能有些同学不会拼组,教师可指导他们用旋转、平移等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师:拼好了吗?用这种拼一拼的方法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
9、经学过的图形呢?谁来说一说,你们用这种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应变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形状,老师选择其中三个图形贴到黑板上。师:同学们,为什么有些小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却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呢?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评析: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不同类别,弄清拼成不同形状的原因。3、尝试计算。师: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现在请同学们看图1。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那么,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又分别是多少呢?评析:引导学生说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等
10、底等高,为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你们能求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算一算吧。师:算完了吗?它的面积是多大?小学教学/设计/网师:我们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这个绿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大呢?想一想,小组同学商量商量吧。应变预设:在设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可能有部分同学不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不会计算。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得出。分页代码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开动脑筋,已经算出了这个绿色三
11、角形的面积。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你们会计算屏幕上这个蓝色三角形(底3cm,高2cm)的面积吗?算一算。应变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虚线三角形,和蓝色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确3X2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还得除以2。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又计算出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看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你们还能计算这个三角形(底6cm,高4cm)的面积吗?评析:由清晰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到由一实一虚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再到一个独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逐步深入,
12、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思维含量非常丰富。4、推导公式。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己经尝试着求出了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家都算得很好。那么现在你们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写下来吗?先写一写,同桌同学再商量商量吧。应变预设:大多数的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形的面积二底X高2。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你们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的过程。5、理解公式。师: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你们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X高”表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还要2呢?评析:通过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困惑,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含义的理解:“底X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
13、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6、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不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写一写吧。评析: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写一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自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自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动手起推导出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己经发现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课本P85页的数学常识。)评析:这样表面是介绍数学
14、常识,但实际渗透了爱国思想教育。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是刚才看到的那条红领巾,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求出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要用多少红布吗?师:对,要求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红布,实际是求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而要求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必须了解哪些数据呢?师:那就请大家动手量一量它的底和高吧。评析:这里并没有直接给出红领巾的底和高,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量完了吗?请大家算一算,看看做这样一条红领巾到底需要多少红布?应变预设: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正确的
15、计算,展示学生的算式,集体订正。四、联系生活,适当拓展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课件出示下面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吗?师:交通标志对于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学们,这些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师:对,它们都是三角形的。(课件出示其中一个三角形标志的底和高,如下图)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标志牌(底9d叫高7dm)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应变预设:指导运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然后集体订正。师:同学们,你们还能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如下图1:底3厘米,高4厘米;图2:底4厘米,高1.5厘米;图3:底2.5厘米,高2.8厘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四、
16、全课总结,反思体验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总评:这节课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将“转化”的思想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一节课,教师尽量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组织他们动手实践,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参与他们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感谢本站会员宋礼刚老师提供这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93-94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7、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具准备:课件、卡片、方格纸。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参加过队列比赛吗?今天,有一群小朋友正在进行队列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出示同学们正在进行队列比赛的情境图)。2、师:小朋友们的队列排的多么整齐。其中有一个小朋友叫小强,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学生回答。二、揭示概念,初步运用概念1、认识列师:同学们在介绍小强的位置时,都提到了站在第几排,第几个?我们所说的排指的是什么?生:竖着的就叫排。师:非常好,我们一般
18、把竖着的排叫做列。(板书:歹U),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板书:从左往右)(教师投影出示)。师:小强站在第几列?小青呢?小刚呢?(2)认识行师:第二个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第二个就是横着数从前往后数第二个。师:数学上,我们一般把横排叫做行(板书横排: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板书:从前往后)小强站在第几行?小青呢?小刚呢?2、认识教室里的列和行师:教室里怎样叫做列?哪里是第一列?你坐在第几列?生:我坐在第三列。师:还有谁也坐在第三列?请举手。第六列的同学请站起来。师:教室里怎样叫行?哪边是第一行?大家再想一想你坐在第几行?师:第1行的同学请举手,第5行的同学起立,能说一下你坐在第几行吗
19、?3、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现在我们认识了列和行,怎样用列和行描述小强的位置呢?小青呢?小刚呢?你能用列和行描述一下你现在坐的位置吗?学生活动。三、抽象位置图,认识数对。1、如果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小朋友,刚才的队列图就可以表示成这样一个图。这样的表示方法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优点?师:小强站在第三列第二行,你还能找到他吗?师: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用数字和符号简练的表示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小强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4,3,因为它们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所以用括号括起来,中间用逗号隔开,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了便于交
20、流,通常情况下,我们规定数对中前面的数表示第几列,后面的数表示第几行。(板书:歹人行)师:小青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小华呢?你还能用“数对”来介绍其他小朋友的位置吗?(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师小结: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的表示物体的位置。4、尝试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师:我们班每位同学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呢?你的位置用数对该怎样表示,在卡纸上写下来。(教师收集、出示数对,学生判断表示的是谁的位置。)师:这几个同学哪些是同一列的?哪些是同一行的?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L两个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他们是同一列的。生2:两个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说明他们是同一行的
21、。5、根据数对找位置师:如果我给你一个数对,你能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吗?学生根据教师发放的卡片上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有三个人(3,)、(,4)、(,)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小结:只有给定数对中的两个数才能帮我们表示出一个具体的位置。其他同学同桌互相检查位置。四、学习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1、介绍方格图师:(出示方格图)这是几个村庄的平面图,如果这是作为行与列的起点,我用O表示,你能在平面图上依次地找出每一列和每一行吗?(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平面图上的行与列和实际情境中的行与列是相对应的。之后说明:为了平面图更简洁,可以直接标上数字。)2、解决问题一:根据位置写数对(1)师:小强队列训练的营
22、地在王庄,你能用数对表示王庄的位置吗?生思考后回答。师:王庄的位置在第2列和第3行的交点,所以用数对(2,3)表示。(2)师:李庄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2),你能在图中标出来吗?生思考后指出。教师小结: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3、解决问题二:小强接到命令,从营地王庄(2,3)出发先去石桥(2,1)领取任务,再去小树林(6,1)完成任务,最后经过刘庄(6,3)回到王庄。你能在方格图中标出石桥、小树林、刘庄的位置吗?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他们的位置哪些是同一列的?哪些是同一行的?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1: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他们是同一列的。生2: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说明他们是同
23、一行的。总结:表示同一行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4、解决问题四:画出他们的活动路线。五:生活中数对的应用。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数对。(课件出示经纬网的介绍。)我们乳山在东经12036,北纬3730附近小结:我们所学的数学就是生活中的数学,课后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确定位置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撰稿: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寨镇司马庄区小宋礼刚教学内容:P6例5、做一做,P9练习一第1012、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数再认识 分数 再认识 教学 实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