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课改新理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做,我就会真正理解。”而“操作感悟、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新,在体验中发展。下面通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2 .技
2、能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具准备:师准备1根漂亮的红头绳、师生都准备一把剪刀、1个圆形、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以及彩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师出示一根漂亮的红头绳)o师:谁想拥有它(从中选两个特喜欢红头绳的女生上台)。师:他们两人都特别喜欢这根漂亮的红头绳,都想要,怎么办呢?生:分给他们两人。师:
3、怎么分才合理、才公平呢?生1:一人给一段(学生口语)。生2:对折后从中间剪开。生3:一人一半。生4:平均分给他们两人。(板书“平均分”)师:怎样分才能做到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呢?谁来帮忙分一分?(选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平分绳子的过程)(生5从容的走到台前,只见他把红头绳对折后不很熟练的用剪刀从中间剪断)师紧接着问:他分得的这半段红头绳怎么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一)操作感悟,体验“1/2”的含义。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根漂亮的红头绳平均分成两段,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中能否找到它的一半呢?生1:我将一片树叶对折
4、后,一份就是这片树叶的一半。生2:我把我的外套沿着拉链拉开,左边就是这件外套的一半。生3:我把外套的扣子解开,左边或右边也是这件外套的一半。生4:如果我把蝴蝶标本(准备上交的科技作品)这样对折,一份就是这个蝴蝶的一半。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的这么仔细。下面,拿出自己准备的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找一找,看看自己能否找到这些图形的一半?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1)学生演示汇报:生1:我将正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生2: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生3: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师:同学们用对折的方法把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
5、这些图形的一半,除了用图形表示一半以外,你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生:可以用1/2表示。(胆怯地说)师: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读作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下面同学们跟着老师书写,先画一条短横线(一),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数字2,最后写上面的数字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短横线下面的“2”表示什么?短横线上面的“1”表示什么?生:“2”表示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两份,“1”表示2份中的一份。(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师:现在谁知道这根红头绳的一半用数来怎么表示?为什么?生:这根红头绳的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她们(指刚才两个女生)都分得1/2,因为刚才我们把红头绳平均分成
6、两段,一半就是这根红头绳的1/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刚才折的一半,找出这个图形的1/2,然后写上1/2,同桌互相说说它表示什么?生:同桌两人合作,全班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师:1/2不仅可以表示半张纸、半根头绳、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个苹果呢?师:以上用不同的图形、物品和方法表示了1/2,但这些1/2是一样大小的吗?(所分的物品不一样,大小也不样,是不同图形、物品的1/2,所以大小是不同的,但是都表示了它们的一半,也就是它们的1/2)(二)继续体验1/2的形成过程。(1)我们把一根漂亮的红头绳平均分给两个女同学,如果又有两个女同学想要,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使他们
7、每人得到的同样多呢?下面用小组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均分给本组的四个同学,并在自己分得的那一份涂上颜色和写上名字。(2)四人学习小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师:哪一组来汇报自己本小组是怎么分的,自己本人分到多少?生1:我们组将正方形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生2:我们组将长方形这样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生3:我们组将正方形沿着对角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生4:我们组将正方形这样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师;将自己分到的一份用数表示在名字旁边。抽取不同的折法到台上展示:师:当李明同学手举作品时,在我头脑中的第一反映是该同学肯定是上课开小差,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8、所以才会把整个正方形都涂色了。不过作为教师的我,在众多师生面前(教研员上示范课)还是整理了下情绪,给该生一个解释的机会:组1代表:到黑板前,手指着作品说:这个表示1/4;这个表示1/4;这个表示1/4;这个也是表示l4o(虽然学生语言表述不算流畅,但大家都能明白他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用四种不同的颜色来涂,每种都表示1/4。)师:李明同学在完成任务后,把其余的三份也涂上了颜色,完成得又快又好。我们就叫它为李明折法。师:请李红英同学接着汇报。组2代表:我叫李红英,因为我的名字是三个字,所以我用1/3表示。师:其他同学听后有什么想法?生:老师说自己分到的那份用数来表示,又不要求用数表示自己的名字。
9、师:如果用1/3表示,要怎样叙述才正确?生:我叫李红英,因为我的名字是三个字,其中的一个字可以用1/3表示。师:(真棒)我们就叫它为李红英折法。但是在这里应该用1/4表示自己得到的一份。师:第三种是邱艳同学代表组3同学展示的,我们请她来说说。生:我们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写上名字的那一份用1/4来表示。师:最后一种是第4组代表王云同学展示的,我们也请他说说。生:我们组是把正方形先对折,然后再把其中的一份分别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1/4师:像1/2、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1页,认真、仔细地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生1:
10、我发现鸽子那里有1/3。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够清楚,应该是把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l3o(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在一次分月饼吃的时候,猴哥哥和猪妈妈也想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知识,他们都非常贪吃,都想吃得最多,猴哥哥想:“我要吃这个月饼的1/2”;猪妈妈心想:“我肚皮大,要吃这个月饼的1/4,到底谁吃得多呢?为什么?生1:猪妈妈吃得多,因为“4”比“2”多。生2:猴哥哥吃得多,因为猴哥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要比猪妈妈平均分成4份的那1份大。师:到底谁吃得多,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请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到讲台前说说自己的理由)(还没等
11、他们说完,生3突然冒出一句:我明白了,猪妈妈分的份数多,得到的一份反而小)师:这时我因势利导,让生3充当一个小老师的角色,扮演辩论会的总裁判,让其他同学明白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其中一份就越小的道理。三、巩固、拓展与应用。(1)考考你。(谁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涂色部分。)(2)比眼力。(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不仅要观察是不是平均分,还要仔细看看平均分了几份。(3)谁喝得多?说说你的理由。师: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判断说理,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单位“1”,其1/3是不相等的;明白相同的单位“1”,平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的道理。(4)通过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
12、一涂、想一想和说一说,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知道自己是同桌两人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四人学习小组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这一大组(9人)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全班同学(33人)的几分之一吗?师:为什么都是你,一会是1/2,一会是1/4,一会是1/9,一会是1/33?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交流。四、总结评价。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认识了什么“新朋友”?你对自己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好?好在哪里?课后把自己新认识的“分数”朋友或者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亲戚朋友和父母好吗?教学评析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识。从整数到分
13、数,是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为了给学生构建思维平台,教师从课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分漂亮红头绳的情境,使分数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产生。再如,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看图、析图、解图的能力,进一步感悟、探索几分之一的分数知识。还创设了“猴哥哥和猪妈妈分月饼”的故事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二、借助生活平台,引导自主探究。“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找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经常玩的。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平分树叶、寻找衣服的一半,寻找图形或物体的一
14、半等等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受分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说、同桌说、小组说、判断说、辩论说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观点的平台,并为自己的思维策略进行辩解的机会,为更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三、动手操作,体验建构。学生初次认识分数,是感到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实物作为学生的思维“拐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借助实物或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分数知识;课后让学生把自己新认识的“分数”朋友或者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亲戚朋友
15、和父母这一实践活动中,使每个人都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和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中,若我们把计算教学的目标仅局限于计算本身,计算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培养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技能的层面,那显然是不够的。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教学(全册60课时,计算内容占27课时)。面对这么多的计算课时,我们怎么上?案例呈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
16、册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走进文本: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情景图:从编写意图看,教材提供“班级开联欢会,布置会场需要摆花”的现实生活题材,旨在通过例1的图片,从“没有剩余的摆花活动中”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的意义,再通过摆花盆的操作活动,抽象出整除的除法竖式意义及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在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再通过例2的图片,从“有剩余的摆花活动中”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了解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对除法竖式知道多少了?为了使了解的情况更具有代表性,课前分别从两班找来优、良、中学生各两名进行初步了解。1、你会算吗?155=()r全部答对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一名优生能写出
17、除法竖式,其余11名均不能。经了解,会写的学生看姐姐写过。3、出示竖式告诉学生这就是155的除法竖式。F全部学生均能指出竖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但对被除数15下面的“15”表示不理解。J4、摆一摆:提供15根小棒,要求5根一组,问你能摆几组?期望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和除数的乘积”部分。但操作后,仍有学生对用“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乘积”不甚理解。他们认为要分的数是被除数15,分完的也是15,数字的相同,部分学生对从被除数15中再减去15存在着理解困难。据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所知甚少,除法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部分,即“商和除数的乘积”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自我思考:
18、怎么突破这一难点呢?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情景引入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实践运用,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可言。教学除法竖式,也可采用让学生尝试写写除法竖式,结合动手操作理解除法的竖式各部分含义,从对学生的初步了解中可以肯定的是,因被除数15和分出的15数字相同,被除数“15”和分完的“15”在孩子的眼中有着相同的含义,学生无法避免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也许在老师一次又一次强化讲解中,学生可以记住这一事实,但实际存在的不理解我们怎么应对呢?再研文本:再次钻研教材中,我把例1、例2结合起来,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启发了我,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中,学生能非常清楚的感知到“20”即分出去的数,也就是“除数
19、和商的乘积”,“余数”即不能继续分的数。二次思考:学生对整除的除法竖式中“除数和商的乘积”可能存在不甚理解的现象,但学生可从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教学中结合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得到“余数”。教学中就可反其道而行之,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写法,再借助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意义,突破整除除法竖式中遇到的困难。据此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有余数除法算式和竖式的读写以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3、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余数”的认识和理解。4、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
20、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余数的含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教学程序:一、 &nbsP;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把例1、例2的图片蕴含的内容相融合,只出示例1图:光明小学三(1)班的孩子准备开联欢会了。1、 你从图上能发现什么信息?搬15盆花布置教室。2、提出问题:由你来摆放这些花,你想用几盆花摆一组呢?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自由性,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2盆、3盆、4盆、5盆放一组均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用几盆花摆放一组的想法很多,且能自然表述出自己摆放的方式。二、 操作实践中认识余数,形成算式。1、用你手中的圆片代替花盆,摆一摆。2盆一组,可以
21、摆7组,还剩1盆;3盆一组,可以摆5组,刚好摆完;4盆一组,可以摆3组,还剩3盆;5盆一组,可以摆3组;6盆一组,可以摆2组,还剩3盆;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出摆的结果,有的可以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自然引出余数。不同的摆放形式,使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2、 学习“余数”。问:为什么有的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呢?剩下的不够摆一组。3、 写算式: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从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很多学生写出这样的形式=152=7余1。4、 分类并整理算式,规范除法算式的读写。学生自然将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除法算
22、式分成两类,为下面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规范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三、 竖式教学,探究意义。1、 想一想,除法竖式怎么写?指几生说一说。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初步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不清楚,让他们尝试着说一说,再出示规范的除法竖式,可在直观演示中加深他们对除法竖式的认识。2、 提取有余数除法算式,并出示其竖式,探究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以152=7(组)1(盆)为例。(1)提问:你能指出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吗?r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看着有余数除法算式,绝大部分学生能清楚表述出:15是被除数,2是除数,7是商,1是余数。(2)仔细的看一
23、看,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r经过上一环节,学生能清楚的看出,竖式和横式除了共有各部分名称和写法不同外,竖式中多了一个数,即14o14表示什么意义呢?(3)研究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数的意义。F大部分学生能明确的指出,14就是2盆一组,从15盆花中分出的数。至此,难点虽然有所突破,但目标还未完全达成。(4)再次观察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掉的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有生指出:15减去14就得到余数I0也有生发现:14实际是7和2的乘积。然后通过同桌中的交流加深有余数除法竖式的认识和理解。(5)如果没有圆片,你怎么试商?学生脱口而出说想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为什么这么想?因为14比被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 初步 认识 教学 实录 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