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学案2.docx
《《小狗包弟》教学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狗包弟》教学案2.docx(2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你对特定环境里的“狗性”和人性是怎样认识的?(主要结合第一段讨论)从包弟的讨人喜爱到它被送上解剖桌,你是怎样认识的?(要做客观的、全面的、设身处地的分析)巴金送走包弟先感到“轻松”,随后又感到“沉重”,这个心理变化说明了什么?你对巴金所受的“熬煎”是怎样的认识的?于解剖自己,然后说明所处的时代缺少温情,缺少人性,充斥着残暴、yin威。自己甩掉了包弟的轻松与良心的沉重这一对矛盾,表现了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注:安排组内、组间交流,选出优秀作品班内交流。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要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是造就奴才的思想制度,它迫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异化为奴才。扫除奴
2、才孳生的封建制度、思想,才能使人性复归。2 .揣摩本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3 .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4 .正确理解本文的辩证思想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体会。5 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O: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导入聂绢弩(19031986)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湖北京山人。1922年任国民党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处文书,旋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当教员。1924年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参加过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编辑时,认识了鲁迅、茅盾、丁玲等人。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并在193
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邂逅。抗日战争期间,在桂林与夏衍、宋云彬、孟超、秦似编辑杂文刊物野草,并出版杂文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1949年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1960年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二、默读课文,积累字词1 .生字注音(gn)弩(nu)匍匐(pufu)盔(kui)呵斥(h。Chi)蕙(x)2 .词语释义谄媚:卑贱地奉承,讨好别人。谄:曲意迎合。匍匐:使自己俯卧。这里指臣子俯卧在国王面前。畏蕙:畏惧,诚惶诚恐。昂头阔步:仰着头,迈大步。形容精神奋发的神态。恍然大悟:突
4、然醒悟过来了。三、语句分析学生自己挑选难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分析,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的准备:1 .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看不见一个人的脸,因为大臣见国王的时候,必须低头;在上朝朝见国王的时候,也必须匍匐在地,不准仰视“王”,只有国王说“恕你无罪”时,大臣才敢抬头视君。所以王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这句中的“头顶”是指伏地请罪的臣下摘去帽子的脑袋;帽指代文臣,盔指代武将。2 .或者所能够看见的都是谄媚的,乞求的。一旦“王”恕其无罪时,这些文臣武将才敢抬起头来见君,但是哪张脸敢对王露出“抗颜”呢?这些文臣武将只能顺国王之意,说王爱听的话,王不对,也得谄谀“吾皇圣明”。“伴
5、君如伴虎”,哪个文臣武将敢捋虎须被虎吃掉呢?真正有硬骨的海瑞进谏时,不也扶(即抬着棺材,以备王赐死)入觐吗?就这样,海瑞也不能不颂“吾皇圣明”。“乞求”,未必大臣们都向王乞求金银财宝高官厚禄,就是谏国王改正一种错误,臣也不敢不“乞求”王改。所以,能见国王的脸是谄媚的脸,“乞求”的脸。3 .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大臣在王的面前,不能有个人的感情表现,一切惟王之情绪是从。王悲伤的时候,你纵使快乐也得去与王一起悲伤;你死了爹娘而悲伤的时候,如果王要举行盛大庆典,你不能哭,还得笑,喜气洋洋。总之,在王面前,臣下不能将个人感情随意宣泄表达,因为臣
6、下是王的奴才。乐不敢乐,悲不敢悲,人性遭到摧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异化:由人异化为奴才。4 .我是民国国民。这句中的“民国”是指解放前的“中华民国”,此文写在旧中国时期。5 .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这句中的“世界”,应该指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世界”,“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这就是说,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不过都是一些奴才,这些奴才捧着蒋介石,把那个旧“世界”弄得不像样子;“大有待于改进”,是要改进到没有奴才的“世界”。然后作者又借“我”这假想中的“王”影射蒋介石,他不过是
7、一个“奴才们的首领”。那是蒋介石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据载,抗战时期,在重庆,国民党治下的一部分奴才曾给蒋介石献过“九鼎”。当时蒋介石“大怒”,质问奴才们:“这是干什么,拿我当皇帝了吗?”当时有人评论,蒋介石不愿承认自己是皇帝,但在他的奴才们的眼里,他已经是皇帝(或“王”)了。在那个“世界”里,蒋介石实际上就是他的奴才们眼中的“王”一一奴才们的头儿!所以作者说,他这个奴才头儿是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6 .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怎么理解这“暴君”与“明君”的统一呢?“暴”,指杀尽“奴才”;“明”,指扫除一切奴种,不给人间留下一个,叫
8、奴种断子绝孙,自己也不再当奴才头儿。这“暴”中寓着“明”,“明”才需要“暴”。这句中的“我”与上一句(第5句)中的“我”不是一回事,而是“假定又假定”“若为王”的“我”。这个“我”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改进”“世界”,必须把奴才消灭干净,反过来说,消灭尽了奴种,包括奴才的头儿,才能“改进”“世界”。7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不为王,才是最大的王,含着这样一个历史辩证法:不为王,世上没有任何奴种,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会完全复归。人,再也没有奴性,有的是真的人性,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人的生活,这才是最大的“王”:可以尽情发展自己的人性。8 .真的人们即没有奴性、人性
9、自由发展的人们。四、作业(略)第二课时一、结构分析请学生自由发言,划分层次,为分析中心和艺术特色服务。第一部分(15段)设想“我若为王”后的情景。第一层(第1段)由影片名引起“我若为王”的假定。第二层(24段)“我若为王”后,妻子儿女不管有无才德,都将受捧,成为贵人。第三层(第5段)“我若为王”,自己将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臣子们都将是一副奴才相。第二部分(68段)表达对王权意识、奴才思想的愤慨和铲除奴种的愿望。二、思路探索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假定事实”一一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依然是王后;一一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
10、子;一一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一一“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呢一一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一一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三、探讨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巧妙地表达了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憎恶和否定,对民主、平
11、等思想的强烈呼唤。不要求记住结论,要注重探讨的过程。四、艺术手法点拨教师提出基本点,学生分析。1 .排比段文章结构很是严谨,这在前面我们己经分析过了,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作者运用排比段,几乎是一气呵成地揭示了封建专制的王制是孳生奴性、迫使人性异化的本质力量。第二、三、四自然段,从不同侧面,严密地揭示了王制专制的反动力量。句式相似又有变化,如行云,如流水,语势流畅。2 .先扬后抑在三个排比段中,作者又取先扬后抑的方法,把奴性的“奴”字揭了个透:娼妓丑,但她若是皇后,奴才们也得捧,也得以之为美;白痴、丑陋、顽劣,都和“娼妓”一样丑,但他们若是太子、公主,奴才们照旧得捧。这种先扬后抑的写法,把“王制”
12、的反动力量、奴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写得形象而又深刻。3 .语言朴素、流畅本文语言朴素、流畅而风趣,有些词值得揣摩:“王是什么东西呢?”至高无上的“王”在作者笔下成了“东西”,作者对封建残余的轻蔑甚为鲜明。“捧来捧去”的“捧”,活活画出奴才们的那种媚态。“没有人敢说”,一个“敢”字就表现了王权专制的程度。“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这个“娇痴”更活现了奴才的可憎、恶心的面目。五、现实意义探索教师尽量不参与讨论,由学生挖掘课文思想的现实意义。结合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回忆上个世纪的“造神”运动,以及眼下的这风那风,“追星族”是不是具有那么一点“奴性”呢,李洪Z的“f轮功”等等。尽管本文写作时距我们已经半个
13、多世纪了,今天读来,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人们往往把个人专断只看做一个人的工作作风问题,同时在把民众抬成“真正的英雄”的时代,好像民众是永远没有过失的。作者见地深刻的是,民众甘当奴才,是专制主义的土壤,没有奴才,也就没有奴才们的君主。在封建时代,臣民在君主面前自称“奴才”。推翻了封建君主,“奴才”这个称号真成了“恶谥”。虽然人们不想当奴才,而且自以为当家作主了,但是几千年封建意识深深地浸入人们的脑筋,从心理到言行,不自觉地会成为奴才。1958年毛泽东说:中国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才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可见毛泽东是希望中国人民不但在外国人面前站起来,而且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也能够站起来。我
14、们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消除头脑中“封建的残物”,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教案点评:本文立意新颖,由一部影片的名字作引子,通过“假定又假定”展开联想,把尖锐、犀利的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先从语言入手,通过分析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了解作者的思路。再以课文中的议论为基本点,分析、归纳课文的思想主旨。教学目的一、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二、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三、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
15、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教学设想一、“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二、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三、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I、2两段。敦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2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
16、,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二、简介作者及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
17、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yin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三、课内预习。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
18、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一词多义:1 .“卒”:死。“卒葬之”。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2 “文”: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3 .“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 .“极”:尽,一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词性活用:1. .“舍”:筑舍定居。名
19、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2. “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3.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1 .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
20、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2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To3 .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
21、深思慎取”的依据。4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五、布置作业。1 .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2 .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第二教时教学要点一、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二、讲读课文第3、4、5段。
22、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二、讲读课文第3、4、5段。(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一词多义:1. .“观”: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景象。“非常之观”。建筑物的一种,读gud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2. “得”: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心得、收获。“往往有得”。融洽。“与公甚相得”。得到
23、,获得。“某得八焉”。(、均王忠肃公翱事)3. “夷”:平坦。“夷以近”。铲平、削平。“今操篁夷大难”(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4. “相”:帮助、辅佐,读Xidng。“无物以相之”。宰相、丞相,读Xid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互相,读Xidng。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古今异义:“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虚词:“以”:作介词用: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险以远”。表承接。“由山以上”。句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狗包弟 小狗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