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移动》教学设计二.docx
《《小数点的移动》教学设计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点的移动》教学设计二.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内容: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61页例5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比较大小0.750O0.752.84O2.8402.541O24.512、观察每组题,看你发现了什么?前两小题一类一一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观察第三组数,看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大小就不同后)给出254.L你还会比较大小嘛?二、新投1、导入新课看来小数点不同,小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2教学例5出示例5图师: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妖魔无数,每次都是火眼金精的孙悟空降妖除魔,这不今天又遇到妖怪了(大屏幕出示图)(给点时间看图)唉,通过看图,你知道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多长吗?0.009米=9毫米 你知道0.009米是多长吗? 你知道9毫米有多长吗?(用手势、用尺比划)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对了,只见悟空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09米=90毫米 这个数有什么变化?(手势
3、)(用红笔添写0) 那你知道0.09米是多长吗? 90毫米里有几个9毫米呢?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原来的10倍,对吧? 它有多长你们知道吗?(用手势、用尺比划)可是,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9米=900毫米 这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手势)(用红笔添写0) 谁知道0.9米是多长? 它有多长呢?老师这有尺谁来找找。分页代码900亳米里有多少个9亳米?那这个时候金箍棒是原来的多少?还是打不到妖怪,悟空又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大了。9米=9000毫米它发生什么变化?9米多长?想一想,9000毫米有多长?现在这个金箍棒和原来比较呢?整体观察金箍棒
4、一直在发生变化(带单位读数)仔细观察,这些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小数点移动。从上往下观察引导学生式比较好,下面我们看0.009小数点移动一位得到0.09,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手势)谁能把你刚才的发现完整的说一遍?小数点继续向右移动,你又发现什么了?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和你的小组同学说说。这回,谁能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完整的说一遍?(大屏幕出示规律)自由读一读。大家想一想,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刚才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I观察的,那这样观察t,你又发现什么了?变小,小数点向左移动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9
5、缩小10倍得到0.9,0.9是原数的多少?谁完整的把你发现的规律说一说?小数点继续向左移动,谁来说(大屏幕出示规律)读读说的不错,谁能把刚才咱们发现的两个规律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三、练习同学们说的可真好,那老师再考考你们,好吗?1、书66页12题2、书65页8题3、书65页9题四、小结今天我们与淘气的小数点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谢谢大家!学习内容:教科书94页例题及95、96页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2题。学习目标:1 .能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 .知道折线统计图
6、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难点: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学习过程:一、知识连接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二、自我探索1、预习课本94页例题,完成下列问题。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温度?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折线图和统计表比,哪个能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2、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如何制折线统计图?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找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探究提升你能从例题的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
7、些信息?有何感想?四、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和强调的地方1、折线统计图是由线段将一些点顺次连接构成的。2、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五、巩固练习教材第95页“试一试”图。1、表中列举了哪些数据?2、制作折线统计图:描点一一连线一一注上数据。3、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六、达标检测教材第95-96页“想想做做”12题第1题:小红每分钟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第2题:(1)在书本中完成统计图制作。(2)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结:这节课我学会了教学内容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习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
8、交换律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L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40+56=96(千米)56+40=96
9、(千米)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三)自学检测1、填空387+425= () + 387300+600= () + ()甲数+乙数二()+ ()2、连线566850+BB+5068+56525+ () =137+ 525()+65= () +35偶数+ ()=奇数+ ()二、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
10、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二)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WWw.xxjxSJ.CN和结合律?(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三、达标训练1、填空题。(1) 360+482=()+360128+275=125+()(2) ()+78=78+149133+()=125+1332、连线。38+17547BB+471
11、75+38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89+91+11268+147+32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四、堂清检测(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1) 450+320=()+45065+95=95+()(2) ()+100=100+150250+()=125+()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1) 84+C=B+84(2) 10+20+30+40=10+(20+30)+403、简便计算。81+78+19679+132+121(二)堂清反馈:作业布置教材P30页习题。小学教学设计网板
12、书设计加法交换律40+56=96(千米)56+40=96(千米)a+b=b+a教学内容四(下)20-21页敲敲打打,编编唱唱和你知道吗教材简析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这个为目标,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深入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然后设计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所以在教学这节活动课时,我
13、们充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升与毫升”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敲敲听听,发现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再让学生量量填填,测试、调整发出的音,制成“杯琴”,然后让学生敲出乐曲并唱一唱,让他们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体验,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容量知识科学的制作杯琴,并能演奏简单的乐曲.,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2 .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教学重点制作杯琴,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教学准备筷子,不同质料的容器若干件,相同的玻璃杯7个教学过程一、音乐欣赏,引入新课1 .视
14、频播放教师事先录制的乐曲(用“杯琴”敲出的音乐),让学生利用己有的乐理知识,猜测一下是什么乐器奏出的声音。2 .在学生猜测答案不一的情况下,教师宣布答案,学生惊讶不己。3 .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杯琴”演奏乐曲谈话:教师刚刚学了一招,你们想看看我的表演吗?教师弹奏,学生听。谈话: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学生可能问到用的杯子是相同的吗?各装入多少水才发出这样的声音。4 .谈话: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尝试着制作这样声音动听的“杯琴”呢?设计说明:课前,让学生猜测出是什么乐器,学生兴趣很高,当老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所谓的“杯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外,教师的表演使这种气氛达到高潮,引发
15、学生思考,充分这为后面杯琴的教学埋下很好的伏笔。二、实验操作,体验“琴声”1 .不同质地不同的杯子提出要求:先拿出质地不同的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发出的音是否相同。学生小组活动引导小结:不同质地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水,发出的音不同。2 .质地相同的杯子等量的水提出要求:再拿出质地相同,大小相同的7个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声音是否相同。学生活动引导小结:相同质地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水,发出的声音相同。3 .质地相同的杯子不等量的水在这7个杯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再敲一敲,你们会发现什么?学生活动引导小结:会发现杯子里水越多,音越高4 .提
16、问: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学习“你知道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5 .二次合作,量量填填。提出要求:给杯编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音阶(高或低)doremiFasoLaci学生动手操作:边敲边量,杯子里水的多少与音量高低有什么关系?把水的毫升数记录下来。分页代码谈话:水是多少毫升的杯子,敲出来的声音比较像我们音乐中的DO?你们往1号杯里倒水敲一敲,听一听,等把声音调整好以后,再倒出水量一量有多少毫升,量过以后再倒入杯中。谈话:再在2号杯里加水,敲出声音RE,量量2号杯加水多少毫升。照这样依次做下去,请同学们观察并且讨论,相邻的两个杯子中的水相差多少亳升,它们的音比较准确动听和谐。提出要求:你
17、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杯琴的制作原理,下面就小组制作杯琴。各小组完成后,选派代表展示.。教师弹奏音1,2,3,4,5,6,7,学生听音后根据音的高低加水或减水。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直到把音调好.制作成功,分组演奏后集体合奏小星星。教师敲击杯琴,学生合唱。指定几人轮流敲击杯琴,学生合唱。总结:我们把这些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设计说明:敲敲听听”环节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子倒入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的音也不同。还知道杯中放的水少,敲出的声音高,杯中的水多,敲出的声音低。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调整容器里盛放
18、的水的多少,使敲击发出的音不同。学生初步掌握了“杯琴”的制作方法,并且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来演奏,学生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并且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极点。四、.编编唱唱,奏响欢歌才艺大比拼。赛前布置,说明比赛规则。小组排练。评选最佳才艺组,颁发奖状。编编唱唱”环节让学生现在不同的杯子倒入水,通过敲击了解发出音的高低,再通过调整,制成一个“杯琴”;先分组让学生试敲,再组织敲得好的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发表意见,评出最佳,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五、知识大储备提问:上完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同样发声原理的乐器结束语学生说说各自的见解学生可能:用的杯子是相同的,装了多少水就发出
19、什么样的声音学生活动,发现音不同.学生活动,发现水越多,音就越高.学生将本小组的作品展示每个小组把本组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让学生说这节课所学内容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体验美感受.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刚才的一次实验,学生不能把水的多少与音的高低联系起来,他们的发现只是表面的,粗浅的.所以安排第二次操作.让学生在数学课上适当的玩,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自编乐曲,体验快乐1 .尝试敲出简单的乐曲。2 .小组里一起唱一唱。3 .小组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合作小组。结束语.学生说说各自的见解学生可能:用的杯子是相同的,装了多少水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学生活动,发现音不同.学
20、生活动,发现水越少,音就越高.学生将本小组的作品展示每个小组把本组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让学生说这节课所学内容播放排箫和编钟的影像资料。解释基本原理。资料链接杯琴是通过在杯子中放入一些水来决定发出的声音的。放入的水越多,发出的音就越低。相反,水越少,音就越高。做杯琴,需要八个一样的杯子,把它们排成一字形。在放杯子时,一定要保持杯子与杯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发出的声音才不会被另一个杯子而吸收。最左边的是一个满水杯子,它是基音Do,依次向左边减水,音阶应该为Do,Re,Me,Fa,Sol,La,Seo刚开始音肯定不准,这样就要调整另外七个杯子中水的多少,我们可以用滴管来做加水和减水的工作。慢慢的调整好水
21、的高低音后,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就可以演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了。如果你没有7个同样的杯子,也没关系,只要用滴管少量调整。不过,不一样的杯子就不能再按照前面杯子的规律来放水了。教师弹奏音1、2、3、4、5、6、7,学生听音后根据音的高低加水或减水。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直到把音调好。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信息窗2第1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2 .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
22、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教学过程:一、拟定自学提纲自主预习1.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2. 出示学习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 移动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