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导言.docx
《《物种起源》导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种起源》导言.docx(25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2 .初步了解“序言”的写法;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能力目标: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教学重点: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准确把握信息,筛选关键语句。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 .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2 .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一定还记得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播放视频:达尔文与进化论)二、解题:1.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2 .关于物种起源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
3、。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3 .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三、检查预习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达尔文学说是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
4、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学说给予很高评价。(播放视频: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四、研习课文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和注释。(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明确:(1)本文需要注意的
5、词语。 9琐屑:细小而繁多。审慎:周密而谨慎。趋向: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探讨:研究讨论。传布:广泛散布。(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课首检查用)(2)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并明确。五、小结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题第二课时一、筛选关键语句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句子,它集中地体现了文章的意旨,表示文章的思路,连缀文章的结构。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集中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明主要事理的语句。从结构来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
6、度句显示出文章的层次推进。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也是关键句。二、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明确:A.物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榔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打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不合理的。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明确:是要证
7、明第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榭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项;对于第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3)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教师要明确: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意义:我经
8、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三、根据课文中提供的信息,口头对达尔文作一个整体的评价。引导:第一段的关键语句,从“远航”(1831)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二段的关键
9、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这是指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三段的关键句有指出书本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第四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第五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
10、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第六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七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1.长期考察2.实事求是3.谦逊审慎4.决不轻率5.亲身实践6.不避缺陷7.亳不动摇。四、课堂小结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
11、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五、布置作业1 .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2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1 .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2 .背诵全文。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过程O第一课时一、题解与作家作品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
12、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 .
13、教师范读,正音。补充注音:2 .补充注释:(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3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三、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2 .课后练习二、三。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 .订正课后练习二、三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二、讲读课文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
14、暗的?明确: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口过午己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
15、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
16、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O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
17、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三、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
18、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讲读课文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梯自然。2 .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
19、二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3 .分析第一层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4 .分析第二层(1)指名学生朗读(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
20、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5 .分析第三层(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
21、”,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6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7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
22、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
23、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8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三、课文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种起源 物种 起源 导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