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docx
《第三部分“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部分“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一、建设公平可持续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一)完善社会救助救济体系1 .建立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织密困难群众社会救助防护网,加强与相关部门数据信息的整合共享,提高精准识别和服务困难群众的能力和效率。延伸社会救助神经末梢,加强镇(街)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站点建设,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城乡社区的主动发现职能,推进社会救助从依申请受理向主动发现的转变。畅通“微循环开放大循环”,完善困难群众基础数据库信息,实现困难群众需求信息在不同层级和各相关部门间有效传递,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服务精准、及时、有效。创新发展救助服务模式,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探索和推动“互联网+
2、救助”“慈善+救助”“物质+服务”等多元化社会救助模式,完善分层分类梯度救助体系,实现“事前预防”和“事后托底”相衔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管机制,推动实现社会救助工作公正、公平、规范有序。2 .提升救助服务效率与能力。提升救助服务管理能力,强化民政部门指导、监督、检查等职责,加强对救助管理机构的日常指导和监督管理。制度化开展救助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依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受助人员寻亲工作机制,广泛运用DNA比对、人像识别、大数据等现代技术,降低滞留人员规模。强化救助管理属地责任,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推动区、镇(街)、村(社区)更好履行对流浪乞讨人员的街面巡查、发现报告、问询劝导、引导
3、护送等职责,强化属地部门的兜底保障职责。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机制,发挥区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救助服务体系,细化民政、公安、城管、卫健、市场监管和消防等部门的救助管理工作职责。建立受助人员异常情况强制报告、定期统计报告、负责人定点联系等制度。建立救助管理特邀监督员制度,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3 .优化征地超转人员保障服务。参与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修订工作。完善征地超转人员社会保障费用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做好超转人员医疗费汇缴工作,方便超转人员看病就医。持续做好精准慰问和救助工作。促进征地超转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和优化,加强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
4、程,提高精准服务水平。做好保障超转专户资金池可持续性的预警工作。(二)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体系1.夯实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引导以公办养老机构为代表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城乡特困、低保或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高龄、重度残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基本养老服务重点保障对象的养老服务需求。优化既有养老机构的床位结构,提升护养型床位比例,引导养老机构增加失能失智照护服务床位,“十四五”时期至少有1所护养型床位不少于60%的区级公办养老机构,至少改造成1所具备集中接受城乡特困老年人的三星级以上乡镇敬老院。探索改革乡镇敬老院管理体制,提升机构服务标准和规范。整合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力量,建立养老管理人才、专业技
5、术人才常态化培训机制,持续提升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实现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护理员数不少于50名。2 .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完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期集中养老床位、短期托养床位以及家庭照护床位等“三张床”,让老人享受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建成大兴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实施镇级敬老院设施改造提升计划,推动镇街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补充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托老所,完善并落实驿站建设运营扶持政策,提升驿站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通养老入户上门“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建成运营镇(街)养老照料中心20家,进一步优化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布局。制定家庭照护床
6、位实施方案,实现家庭照护床位服务项目多样化、服务标准统一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需求分析精准化,开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建设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老年人护理服务。创建镇街养老服务联合体,统筹优化区域养老资源,更好满足老年人对连续完整和优质养老服务的需求。3 .创新城乡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开展智慧化养老服务,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推广可穿戴电子设备等智慧设施应用,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应急救援等服务。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探索“物业+养老”模式,发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物业公司的服务优势,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供老年人活动场
7、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探索建立时间银行、农村互助养老、党建+农村养老等养老模式,完善农村地区“以院统站带点“养老服务体系。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助老志愿活动、慈善活动。挖掘老龄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为老服务岗位,鼓励支持低龄老年人帮扶高龄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老年活动,给予失独、失能、失智老人更多关怀,营造孝老敬亲的老年友好社会环境。4 .培育高品质银发产业。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老龄产业路径,依托临空经济区,打造面向全年龄人群,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的健康管理示范中心,推进国际康养社区建设。结合对口支援合作、京津冀(蒙)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等任
8、务,探索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休闲养老、健康养老等异地养老基地,为老年人异地养老创造良好环境,打造大兴特色养老服务品牌。推动老年产品用品研发应用,落实市级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示范推广和配置服务管理办法,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租赁、回收和融资租赁办法,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创新和配置服务深度融合。5 .强化养老服务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机构主责、部门协同、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实行“履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的责任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领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机制。加强消防安全、食品药品、非法集资等风险排查与监测预警协同处置,常态化开展养老服务安全综
9、合检查,提升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继续推动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和“七有”“五性”评价监测体系。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达标活动,全面实施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失信联合惩戒及退出机制。发挥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将行业监管与诚信体系相结合,实现“行业自律”“同业互助”和“同业监管”的新气象。(三)持续优化残疾人服务体系1 .落实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对符合条件申请养老助残券的残疾人实现“应享
10、尽享落实残疾学生和困难家庭残疾人子女助学政策。落实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补贴制度。落实严重精神障碍者门诊使用基本药品免费制度,优化免费服药目录。将陷入生活困境的残疾人纳入精准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及时开展救助。对符合特困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低收入家庭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二落实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政策,有效发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兜底功能。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持续做好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帮扶工作。2 .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
11、骨干的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社会化照护服务。落实寄宿托养补贴制度。加快推进康养结合照护服务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托养)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康复服务。完善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增强适度普惠养老服务和护理型养老床位有效供给,满足盲人、聋人、失能失智等老年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加快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网络。加强温馨家园、职业康复劳动站建设,为符合条件的就业年龄段智力、稳定期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日间照料等服务。3 .推进残疾人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养老机构实行分区管理、区域合作等模式,到2025年,实现建成
12、2处各不少于50张床位的智力残疾人员社会福利机构,拥有1所不少于100张床位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加大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建设。“十四五”期间,推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筹建大兴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4 .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更好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效用。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为符合招用残疾人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办理条件的用人单位发放补贴。加大对就业过渡期残疾人学生实习见习的支持。大力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引导具备条件的各类医疗机构吸纳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就业。发挥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职业康复劳动站兜底作用,帮助残疾人实现帮扶性就业、辅
13、助性就业,鼓励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工艺项目职业康复培训。树立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5 .促进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加快康复辅助器具、康复教育、托养照护、生活服务、无障碍、文化休闲等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满足残疾人多元化、多层次品质生活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加快培育助残社会组织和企业,吸引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残疾人服务。优先扶持公益性、普惠性残疾人服务机构。6 .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水平。落实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坚持系统观念,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市慢行系统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等城乡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中统筹推进无障碍建设
14、。持续消除无障碍出行“断点”,推进平面过街系统无障碍化,做好交通枢纽、公交站台、老旧地铁站台无障碍环境提升,合理配置无障碍公交车、无障碍出租车。加快补齐城市居住社区无障碍短板,逐步解决街边门店的无障碍需求。依法推进宾馆酒店、商场超市餐厅、医疗机构、公园景区绿地广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实施残疾人、失能失智老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工程。(四)加强儿童福利保护体系1.健全儿童福利保护体制。全面落实党对儿童福利工作的领导。依法调整完善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机构建设,发挥民政部门牵头作用,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区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明确儿
15、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职能定位,确保儿童福利和保障服务工作协调顺畅、无缝衔接,实现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人救助保护机构一体化转型发展。2 .完善儿童福利保护制度。规范儿童收养工作,理顺各类托养关系。推动落实婴幼儿营养津贴、婴幼儿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项目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和提高困境儿童医疗保障、教育资助、机构养育等分类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困境儿童生活保障水平,完善落实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建立家庭监护津贴机制。完善困境儿童巡视探访机制,建立家庭监护支持和帮扶服务体系,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及时采取救助保障措施。加强对成年后孤儿的精准分类安置。完善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实施事实
16、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3 .加强儿童基本权益保障。加大对社区儿童主任、专业儿童社工的培养管理,支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按照专人专岗要求设立儿童主任,加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管理和激励保障。发展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引导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心理服务机构等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工作联动,依法处理儿童监护侵害行为。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功能,逐步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向社会化服务转型,面向辖区家庭的残疾儿童、重病儿童提供代养、康复、特教等服务。4 .建立健全儿童福利设施体系。完善区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依托区儿童福利机构,拓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功能。依法推进镇(街
17、)未保工作站建设,稳步推进社区(村)儿童之家等基层儿童福利和保护功能建设,为社区(村)儿童提供学习、托管、娱乐等服务,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服务。到2025年,每万人户籍儿童机构床位数不少于15张。加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的信息化建设。二、建设活力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深化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创新1 .提升基层政府治理和服务能力。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实施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继续巩固街道机构改革成效。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加快完善基层治理应急机制、服务群众响应机制和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加强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强化镇政府公
18、共服务职能和对涉及本区域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制定镇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把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纳入清单,明确服务对象、服务要求,推进乡镇行政执法改革。完善镇政府对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考核机制。2 .深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持续实施社区党建“领头雁”工程,大力培育先进社区党组织,树立优秀社区书记先进典型,建成20个社区书记工作室示范点。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小区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高水平推进“接诉即办:强化未诉先办、主动治理,推
19、动“热线+网格”深度融合,把治理单元从社区向楼门院延伸,到2025年,打造100个城乡社区楼门院治理示范点。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到2025年,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比例达到80%o做实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健全完善社区专员制度。3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继续推进社区议事厅建设,扩大“拉家常”议事会品牌效应。在全区所有社区普及“拉家常”议事会工作,实现多方参与、协商自治的“拉家常”议事会机制全覆盖,切实解决居民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形成小事简议、快事快议、难事众议,不断提升民政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巩固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功能,推动新建社区
20、配套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工加强“社区之家”规范化建设,推进社区各类资源开放共享。常态化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加强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对于条件允许的新建小区,逐步按最小规模500平方米配置。推进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打造“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服务空间场景。推行“综合窗口”“全能社工”模式,完善全程代办、上门服务等机制,实施社区弹性工作制,提高服务效能,方便群众办事。4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站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和管理,推动农村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者服务设施建设。建立村级议事协商会议、村民代
21、表联系户等制度,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进村级事务监督管理。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发挥村规民约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中的积极作用。(二)强化基层政权建设1.深入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创新。在分析区划设置沿革、现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行政区划,不断完善行政区划结构体系,调整街道设立标准,统筹考虑人口规模密度、地域面积、人文历史、街区功能、居民认同等因素,优化街道行政区划设置。5 .持续推进“撤村建居”工作。夯实乡村治理基底,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型、土地向资产转化,全面实施拆迁村“撤村建居二“
22、十四五”期间,完成130个村的“撤村建居”工作,切实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益。6 .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总结推广“红白理事会”“五老议事会”等经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按照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的指导意见,加大宣传,强化执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三)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1 .完善社会组织党建体系。明确将社会组织党建写入社会组织章程,完善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和业务共同发力。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推树一批社会组织党建活动品牌。2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推动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分类管理制度,分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部分 十四 时期 主要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