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97-2005 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docx
《GB 50197-2005 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50197-2005 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97-2005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openpitmineofcoalindustry2005-07-15 发布2005-10-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openpitmineofcoalindustryGB50197-2005主编部门:中国煤炭建设协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57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煤
2、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1972005,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2.2.1、3.1.4、3.1.5、3.2.2(1、2、3)、3.5.9(1)、3.5.14、3.7.1、3.7.4、3.7.7、4.2.2、4.3.11、4.3.12、5.1.3、5.2.4、6.0.10、6.0.13、7.1.2、9.2.6、10.2.2(7)、12.1.1、12.3.4、12.6.1、12.7.11、13.2.4、15.1.2、15.9.1、15.9.2、16.1.K16.1.2(2、3)、16.1.4、16.2.1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露天煤矿工程设计规范
3、GB50197-94同时废止。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五年七月十五日-XX.1刖三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件关于印发“二OO二二。三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原国家标准露天煤矿工程设计规范GB5019794进行修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露天煤矿的设计和生产经验,与相关规范标准进行了协调,并借鉴了国外的有关规范、标准,广泛征求了设计、科研、生产、院校和管理方面的意见,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最后
4、经审查定稿。本规范修改的主要内容:1.扩大了规范的适用范围;2 .褐煤、非焦煤和焦煤的经济剥采比限值分别由5m3/t、8m3tIOm3/t改为6m3/t、IOm3t15m3t;3 .“储量”改为“资源/储量”,其分类标准与国际接轨;4 .露天煤矿设计服务年限缩短;5 .增补了露天煤矿新的开采工艺内容;6 .增补了“以场地总平面布置”、“给排水与供热通风”、“环境触“、WF”和“限”等内容7 .对铁路运输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调整;8 .将“电力牵引供电”、“铁路信号”由章改为节,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调整,合并到“电气”章;9 .增补了地下水控制疏干水利用的内容。本规范修订后名称改为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
5、范,主要内容有:总则,基本规定,开采工艺,内部运输,排土场,边坡稳定工程,地下水控制,防水和排水,生产系统,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机电设备维修,电气,通信,集中控制、监测和计算机管理,地面建筑、给排水与供热通风,环境保护,技术经济,附录等。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内容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交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先农坛路12号,邮编:IlOoI
6、5,传真:024-24810245),以便今后修改和补充。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工业西安设计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煤矿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郑友毅马培忠张铁军李汇致王振平董宝弟杨涧国罗德权佟吉栋郭振文才庆祥李克民姬长生杨朝阳高岩王光武刘建华董光中王光荣李静师恩奎张振文刘勤福闫发尧董万江马志远柴书斌常富华杨如曾张玉霖吴顺从韩学增齐颖张万和孙洪津1总则(1)2基本规定(2)2. 1开采境界(2)2.2 资源/储量(2)2.3 设计生产能力(3)2.4 开拓运输方式和开采程序(5)3开采工艺(6)3. 1一般规定(6)3.
7、2间断开采工艺(6)3. 3连续开采工艺(9)3.4 半连续开采工艺(11)3.5 拉斗铲倒堆开采工艺(12)3.6 其他开采工艺(14)3.7 穿孔爆破(15)4内部运输(17)4. 1一般规定(17)4. 2卡车运输(17)4. 3带式输送机运输(19)5. 4铁路运输(23)1.2 排土场(27)5.1 一般规定(27)5.2 排土线规格(28)5.3 排弃方式及设备选择(29)1.3 边坡稳定工程(31)7地下水控制(34)1.4 1一般规定(34)7.2 地下水控制方法(34)7.3 水文地质计算(35)7.4 设备及附属设施(36)7.5 过滤器(36)8防水和排水(38)8 .1
8、采掘场排水(38)9 .2地面防排水(40)9生产系统(42)10 1生产能力(42)11 2破碎(42)12 3储煤(43)13 4装车(44)10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45)10.1场址选择(45)10.2总平面布置(46)10.3竖向布置及场地防排水(48)10.4场区道路(49)H机电设备维修(50)11.1一般规定(50)11,2机械设备维修(51)11.3电气设备维修(54)11.4库房(55)12 电气(58)12.1 1供电和变电所(58)12.2 采掘场和排土场配电(58)12.3 疏干、排水配电(59)12.4 生产系统和附属设施动力配电(59)212.5 电力牵引供电(60
9、)12.6 防雷与接地(61)12.7 铁路信号(61)13 通信(63)13. 1一般规定(63)13.2 生产调度通信(63)13.3 行政管理通信(64)13.4 有线电视系统(64)13.5 通信线路(64)14集中控制、监测和计算机管理(66)14. 1一般规定(66)14. 2集中控制和监测(66)14.3计算机管理(66)15地面建筑、给排水与供热通风(68)15. 1地面建筑一般规定(68)15.2 破碎站(69)15.3 机头站(驱动站、转载站)、分流站(70)15.4 带式输送机栈桥或地道(70)15.5 毛煤储煤场(71)15.6 行政、公共建筑(71)15.7 水源(7
10、2)15.8 给水(72)15.9 消防、管道及设备(74)15.10 排水(75)15.11 采暖(75)15.12通风(77)15.13供热(77)16环境保护(78)16. 1一般规定(78)16.2 污染防治(78)16.3 土地复垦及水土保持(79)16.4 机构设置及投资(80)17技术经济(81)17. 1一般规定(81)17.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81)17.3 投资估算及概算(82)17.4 技术经济评价(83)17.5 技术经济综合评价(84)附录A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85)附录B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86)附录C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
11、(87)C.1预可行性研究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一)(87)C.2预可行性研究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二)(88)C.3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89)本规范用词说明(90)附:条文说明(91)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发展煤炭工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推广应用露天煤矿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科技进步,保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露天煤矿经济效益,实现安全生产和合理开采煤炭资源,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大、中型露天煤矿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小型露天煤矿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及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1.0.3露天煤矿建设工程
12、项目构成,应精干主业并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1.0.4露天煤矿工程设计,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高产高效为目标,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实行信息化管理,贯彻集中生产、减轻环境负担的方针。处理好近期与远期、以近期为主体的工程关系。1.0.5露天煤矿预可行性研究及可行性研究,应根据矿田资源条件、外部建设条件、可能采用的开采工艺、技术装备、地下水控制方法及市场需求、资金筹措、投资效果等全面分析研究露天煤矿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合理性。1.0.6露天煤矿工程设计,必须贯彻综合利用的方针,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对其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应加以回收利用或保护。1.0.7露天
13、煤矿工程设计,对环保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土地复垦工程,必须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1.0.8露天煤矿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基本规定2.1 开采境界2.1.1 露天煤矿的经济剥采比,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剥离物特性、煤质、技术装备、资源回收率、生产成本、产品售价等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褐煤、非焦煤、焦煤的经济剥采比分别不宜大于6m3/t、10m3t15m3t;2开采经济价值较低的低热值煤,应按其产品售价计算经济剥采比;3开采多种有用矿物的露天煤矿,应按其综合价值计算经济剥采比。2.1.2 露天采掘场境界,应按境界剥采比小于
14、或等于经济剥采比确定。对煤层赋存条件和地形复杂的露天煤矿应以平均剥采比进行校核。2.1.3 露天煤矿工程设计,根据矿山具体条件,可考虑露天和矿井结合开采的可行性。2.1.4 露天采掘场境界与相邻矿井开采境界之间,应设置境界煤柱。2.1.5 采掘场占地面积,宜按开采最终地面境界以外50m确定。当采掘场周围有输电线路、通信线路、道路、疏干降水孔及管网、防排水沟等设施时,可按需要增加相应的宽度。2.2 资源/储2.2.1露天煤矿预可行性研究,应根据批准的详查或露天矿田勘探地质报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露天矿田勘探地质报告进行,设计应对勘探程度、资源可靠性、煤质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15、及经济意义作出评价。2.2.2露天煤矿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分别根据详查或露天矿田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资源/储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及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划分露天煤矿资源/储量类型,分别计算露天煤矿地质资源/储量、露天煤矿工业资源/储量、露天煤矿可采储量和可采原煤量或毛煤量。划分露天煤矿资源/储量类型及计算露天煤矿资源/储量的具体规定,见本规范附录A、附录B和附录C。2.23煤层的选采原则,应根据煤层厚度、倾角,台阶划分,工作线推进方向,技术装备、开采方法和用户对煤质要求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可计
16、算煤层顶、底板分采和煤与夹肝层分采时的损失,不计煤层顶、底板处岩石混入。2.2.4设计开采地段内探明的、控制的资源量应达到下列比例:1露天矿田详查阶段控制的资源量,一般占总资源量的20%30%;2露天矿田勘探阶段,首采区资源量,应达到下列比例:1)大型露天煤矿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占首采区资源量的8O969O%;2)中型露天煤矿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占首采区资源量的70%80%。2.2.5露天煤矿的剥离量,应包括开采境界内剥离土岩和煤层组内大于最低选采厚度的层间夹肝层。对小于最低选采厚度的独立分煤层,没有使用价值的风化煤和劣质煤以及开采损失的煤量等,均应计入剥离量。2.3 设计生产能力2.3.
17、1露天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应根据煤炭市场需求、外部建设条件、降段延深速度、工作线推进速度、工作面数量、运输能力、设计服务年限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经多方案比选确定。露天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应以原煤或毛煤产量计算。2.3.2露天煤矿移交时的生产能力,应通过市场预测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移交时的生产能力不宜低于设计生产能力的下列比例:1大型露天煤矿:30%40%;2中型露天煤矿:40%50%。2.3.3 露天煤矿移交时,必须有足够的备采煤量。2.3.4 露天煤矿从移交生产至达到设计产量时,宜安排生产过渡期。生产过渡期限,可根据设备投入、煤炭市场需求和产量增长幅度等条件确定。过渡年限宜为13a。2.3.5
18、露天煤矿设计年工作天数宜按33Od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特殊气候地区需季节性工作或有特殊要求的露天煤矿,其设计年工作天数,在充分论证后确定;2设备的年工作时间,应以日历时间减去法定假日、气候影响、设备检修、工艺系统停运、设备故障等停产时间确定。2.3.6 露天煤矿的设计服务年限,应根据设计生产能力确定,并宜符合表2.3.6的规定。表2.3.6露天煤矿设计服务年限矿型设计生产能力(Mta)设计服务年限(a),不少于新建露天煤矿改建扩建露天煤矿大型210353024103020中型42015小型11010注:计算设计服务年限W,应考虑储量备用系数,般采用Ll仅2.4开拓运输方式和开采程序2.4
19、.1 露天煤矿开拓运输方式应根据设计生产能力、开采工艺、开采程序、煤层赋存条件、地形条件和总平面布置等因素,经多方案比选确定。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可按不同开采地段、开采深度和煤岩物料性质,选择不同的开拓运输方式。2.4.2 对剥离量大、煤岩流向分散或分区开采的露天煤矿,宜采用多出入沟开拓运输方式。2.4.3 首采区位置应按下列原则,经综合比选后确定:1首采区应选在煤层埋藏较浅,基建工程量少、初期生产剥采比较小的地段;2勘探程度高,煤质好;3内外排条件好,运输距离较小;4有利于地面工业场地布置;5有利于采区衔接过渡,便于矿山工程发展。2.4.4 露天煤矿采区宽度,应根据地质条件、设计生产能力、开
20、采工艺、工作线推进速度、运距和内排重复剥离量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4.5 露天煤矿采区过渡方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开采工艺和工业场地位置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确定。一般情况可采用如下过渡方式:1 重新拉沟过渡;2缓帮过渡;3扇形过渡。3开采工艺3.1 一般规定3.1.1 按采剥物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赋存条件和现代技术装备,露天煤矿常用的开采工艺可分为下列五类:1 间断开采工艺;2 连续开采工艺;3 半连续开采工艺;4 拉斗铲倒堆开采工艺;5 综合开采工艺。3.1.2露天开采工艺的选择,应结合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开采规模等因素,本着因矿制宜的原则,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并应遵守下列原则:
21、1保证剥、采系统的可靠性;2力求生产过程的简单化;3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经济性;4设备选型规格尽量大型化、通用化、系列化。3.1.3 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不应配备备用设备。3.1.4 当采掘场内有矿井采空区时,应配备专门探查和处理工作的人员及装备。3.1.5 开采易自燃的煤层,或采掘场有矿井的旧巷火区时,应设置煤层消防灭火设施,应有可靠水源并优先采用矿坑积水或琉干排水。3.2间断开采工艺3.2. 1地质、地貌复杂和运输距离较短的露天煤矿,宜选用单斗6挖掘机-卡车运输开采工艺。地质、地貌简单,当地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低以及采掘场走向较长,运输距离较远的露天煤矿,宜选用单斗挖掘机-铁路运输开采工艺。
22、3. 2.2单斗挖掘机和装载机采掘的台阶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土和不需爆破的软岩,不应大于单斗挖掘机最大挖掘高度;2需要爆破的岩层,不应超过单斗挖掘机最大挖掘高度的1.2倍;3采用多排孔爆破或爆破后岩块较大时,台阶高度不应大于单斗挖掘机最大挖掘高度;4采煤台阶高度,除符合上述规定外,尚应根据煤层厚度、倾角及减少开采损失和夹奸混入等因素确定;5当配备推土机辅助作业时,台阶高度不受此限制。3.23采掘带宽度,应根据岩性、煤岩分采要求、采掘设备规格和采掘方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单斗挖掘机-铁路运输开采工艺时,表土及不需爆破岩层的采掘带宽度,不宜大于单斗挖掘机站立水平挖掘半径的1.5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0197-2005 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 50197 2005 煤炭工业 露天矿 设计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