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监管及预警技术指南.docx
《在产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监管及预警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产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监管及预警技术指南.docx(4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产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监管及预警技术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在产园区/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监管与预警工作的目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等。本指南适用于在产园区/工业园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监测监管预警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4157水文地质术语GB/T39791.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1部分:总纲GB/T39791.2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2部分:损害调查GB/T39792.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
2、估技术指南环境要素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GB/T5271.9-2001信息技术词汇第9部分:数据通信GB-T22240-2012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50296供水管井技术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HJ164-2020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T416环境信息术语HJ/T417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町/T418环境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规范町/T419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町460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461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维护规范町212污染物在线监控(
3、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353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町/T354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HJ/T355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511环境信息化标准指南町622环境保护应用软件开发管理技术规范DT/T014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33土壤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309地质环境监测标志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技术规定(试行)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技术指南(环土壤(2019)25号)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环土壤(2019)25号)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环土壤(2019)25号)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2019)水文
4、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报批稿)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在产园区/工业园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正在运行的生产区。3.2风险监管与预警系统平台集在产园区地下水环境信息传输、储存、管理、分析、展示和决策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平台,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地下水环境监管职能的需求。3.3污
5、染源造成地下水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地下水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地下水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或人体。3.4敏感受体是指容易受到污染影响的人或物所在的区域,通常为环境敏感区域。3.5环境敏感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外界污染源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下列区域:a)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b)除a)外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草原、自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等)、重要湿地、天然林,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
6、、越冬场和涧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c)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3.6地下水污染预警在地下水敏感受体受到污染发生之前,根据上游或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污染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污染对敏感受体所造成影响的行为。3.7地下水污染溯源运用地下水水位和污染物浓度的现场实际监测数据,以及现场调查和专业经验等辅助信息,利用地下水污染数学模拟模型进行反演求解,确定出地下水污染源的来源路径和来源范围,再进一
7、步确认此路径和范围内的污染源个数。3.8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3.9地下水“一张图”基于GIS地图展示与查阅在产园区地下水相关成果的图件,实现在产园区地下水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展示、分析和管理决策。3.10空间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一般是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存储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3.11业务数据库存储各类业务数据的数据库,包括在产园区水文地质基础信息管理、地下水调查评价信息管理、智能分析、项目管理等各类业务的数据库。3
8、. 12信息安全为保护信息资产免遭有意无意的非授权的获取、损坏、操纵、修改、损失和使用,所采用的概念、技术、技术措施及行政措施。HJ/T416-2007定义7.1003.13网络安全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HJ/T416-2007定义7.1084总则4. 1总体要求4. 1.1以在产园区/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为主要监测对象。4.1.1 2开展地下水风险监管与预警工作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充分依托园区水文地质调查与风险评价成果,必要时补充调(勘)查工作量,在地下水流场、溶质运移机理分析和污染源分布综合
9、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编制监测设计方案,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后方可进行现场实施。4.1.3 制定监测设计方案,方案内容至少包括确定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设备与布设方案等。4.1.4 监测设备应优先选择符合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要求的普适型设备,可按照标准化、模块化方式集成多种水质指标监测仪器;结合现场情况与监测设计方案开展安装,组织监测设备现场验收,并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控与维修维护。4.1.5 加强标准统一的数据通讯与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已建系统及共享模式,实现国家级-省级-县(市)级-环保监察员互联互通和实时联动,深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实施预警与响应。通过监测
10、预警、预测预警与预警综合分析实施预警分级与响应。4 .1.6加强工作机制构建和运行。依托现有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明确风险监管与预警工作的技术支撑队伍与相关职能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与演练。5 .1.7加强自动化监测与人工采样检测的结合。地下水污染风险监管与预警工作应充分依托园区及所在属地地下水环境监管工作基础、实现技防与人防的有机融合,不能简单替代园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4. 2工作流程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监管与预警工作应包含监测方案设计、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系统平台建设、监测预警实施等工作内容。具体工作流程见图4.I0图4.1地下水风险监管与预警工作流程5监测方案设计5.1设
11、计原则5.1.1 综合考虑园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环境、重点/潜在污染源分布情况、园区地下水特征污染物等及现场条件进行监测设计,确保监测点位布设的合理性、监测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以及设备安装布设的经济性和监测数据的可靠性。5.1.2 应按照集约与集成原则进行监测方案设计,结合已有监测井或新建人工监测井,在线监测需充分考虑设备安装和运行的成效,保障监测指标数量、设备数量和运行成本的合理性。5.2监测点位布设5. 2.1遵循规范:遵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结合水文地质条件、企业分布、潜在环境风险及企业内部重点设施、重点区域分布情况;a)主要布设在重点排污单位所在区域,一般为土壤、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单
12、位;b)布设在重点设施下游并尽量接近重点设施;C)重点设施数量较多的企业可根据重点区域内部重点设施的分布情况,统筹规划重点区域内部自行监测点/监测井的布设,布设位置应尽量接近重点区域内污染隐患较大的重点设施;d)监测点/监测井的布设应遵循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且不造成安全隐患与二次污染的原则。5. 2.2平面布设原则5. 2.2.1优先布设在污染物迁移途径的下游方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上游、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两侧、内部以及周边主要敏感点均应布设监测点;地下水的流向可能会随着季节、潮汐、河流和湖泊的水位波动等状况改变,此时应在污染物所有潜在迁移途径的下游方向布设监测井;5. 2.2.2监测井的位置可
13、根据各企业、企业内部的重点设施及重点区域分布情况统筹规划,处于同一污染迁移路径上的相邻企业、设施或区域可合并监测井。以下情况不适宜合并监测井:1)处于同一污染物迁移途径上但相隔较远的重点设施或重点区域;2)相邻但污染物迁移途径不同的重点设施或重点区域。5. 2.2.3在产园区位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补给区等地下水敏感区域内及距离上述敏感区域Ikm范围内布设地下水监测井。5. 2.3垂向布设原则:监测井的深度应根据所处含水层类型和厚度、地下水埋深、涌水量及富水性等来确定,尽可能超过已知最大地下水埋深以下2米。5. 2.4专业布点原则:结合规范、水文地质条件、企业分布、企业内部的重点设施及重点区域分
14、布、平面与垂向布设原则,实施专业判断布点。5. 2.5监测模式配合:监测模式包括在线监测和人工采样监测。5. 2.6经济性原则:根据建设投入资金预算情况,进行成本核算,最终确定在线监测点和人工监测井的数量。5. 3在线监测指标选取在线监测指标通常包括常规五参(pH、电导率、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温度)和水位,另外需根据园区特征污染物的调查结果,结合地下水在线监测较为成熟的理化指标(如耗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和氯化物等)进行关联性分析,确定理化指标;另外可选择铜、银、铁、镒、六价铭等重金属指标。在线监测可根据污染物分布情况以及资金预算,不同的站点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在线监测。5.4监测设备选取5.
15、 4.1监测设备要满足项目对各监测指标的精度要求,根据监测精度需求选择监测仪器设备。在满足监测精度的前提下,宜选用运行可靠、功能简约、性价比高、安装便捷、易于维护、可实现自动预警的监测设备。6. 4.2监测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适应监测点的环境条件,具备防雷、防水、防尘及耐高低温等基本性能。7. 4.3监测设备应经过具有法定计量测试资质的机构校准或标定合格,且校准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5.4.4监测设备数据传输应遵循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可动态调整采样与上传频率等运行参数,适应监测需求。5.4.5监测设备原则上以有线供电为主,在不具备有线供电的区域,主要以投入式监测设
16、备为主,可采用内置高性能电池供电。采用太阳能供电的仪器设备,配套的蓄电池容量必须保证监测设备在无日照条件下至少连续工作30天,在久雾久雨及6日照率小于30%的地区适当增大容量,太阳能电池板功率应与蓄电池容量匹配。采用一次性电池供电的低功耗仪器设备,在1小时采集和上报一次的工作频率下,应保证电池至少能供设备正常工作1年(即电池更换周期为1年)。5.4.6设备集成根据监测指标和设备选型实际情况,一般采用箱体式集成和站房式集成。箱体式设备实现通水、通电、微站地基基础施工,进电要求220V/5K肌并配备工业级空调。站房主体结构应能够承受风、雨、雪、冰雹、沙尘、太阳辐射的能力,并具有隔热、保温、密闭、防
17、火等性能。站房因需开孔后,应采取措施,保证其强度及防护性能。站房应能牢固的与地基相连。机房的组件、部件、零件、附属设备及其安装接口是标准的、通用的,监测站房采用整体吊装或散件发至现场进行拼装,确保运输方便、现场安装快捷。站房地基基础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设计,可采用条基圈梁基础或板状基础,预留地沟,便于布管走线。站房底盘是采用钢结构底座现场拼接的方式进行并利用膨胀螺栓将整个站房与地基固定,确保屋面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在外力作用下绝不能下陷而导致雨天积水、渗漏,屋面承载能力要求大于150kgm2。整个站房建议采用380V三相五线制供电,有严格意义上的零线和地线,分相使用。供电系统应配有电源过压、过载和
18、漏电保护装置,单相电源电压波动不超过220V10虬根据用电负荷配备合适的稳压器,保证电源电压的波动在仪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具备电源过压、过载和漏电保护装置。站房监测仪器供电线路应独立走线。站房尺寸不小于IOnl2,不大于15m2对站房系统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调试结果符合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HJ/T353-2019)和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町/T354)O5. 4.7遵循经济性原则:根据园区地下水监管需要、水质监测精度需求以及资金投入预算情况,选择较少的监测指标和价格更低的监测设备;或采取按重点、分批次进行建设。6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6. 1一般规定6.1.1 设备的安装
19、应保证监测设备的安全性,安装方法应符合监测设备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条件。6.1.2 设备安装应考虑监测设备的复用性。6.1.3 3安装应尽可能稳固、美观,整体宜采用绿、白、蓝等自行搭配。6.1.4设备维护方法应简单易推广,维护工作应做到准时、及时、长时。6.2基础施工6.2.1监测井建设遵照:水文地质钻探规程、土壤水动态监测规程、供水管井技术规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5.1章节一一环境监测井建设等要求进行建设;根据现场条件和监测设备(探头投入式和水泵采样式)选型等,确定监测井口径大小、深度、井台尺寸、井口装置等,并预留孔位用于水管铺设。监测井建设完成后,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洗井。6.2.2对采用箱体
20、式集成的监测设备,采用混凝土底座长*宽*高不小于140cm*120cm*20cm,对站房式监测设备,采用混凝土底座不得小于站房面积大小。6.2.3监测站点建成后,应参考地质环境监测标志(DZ/T0309-2017)设置标识警示牌,标识牌宜采用醒目标识及警告内容。6.2.4对于保护要求较高的监测点,可修建围栏、防护网等防止破坏。6.3设备安装6.3.1遵循规范: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町/T353)、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HJ/T354)o6.3.2设备安装一般采用箱体式安装和站房式安装,根据监测设计方案,将箱体式设备和站房式设备安装在指定位置。6.3.3井口需提供绞盘装置
21、和钢缆,用于绑定井下设备或装置,便于后续设备维修更换。6.3.4采用外置传输天线的设备应通过机箱预留开孔固定在机箱外侧。6.3.5对于抽提采样方式,需预埋采样水管。抽取的剩余水样通过引导管排放至污水管网。6.3.6外接电源及空调管路处配制防雨盒,入口孔为30-60mm,内衬PVC管,防止墙板损伤电源线。6.3.7设备安装完成后,应整理接线,收纳美观。对安装的所有监测仪器支架进行接地电阻测试,达到防雷设计规范。及时清理安装现场残余垃圾,保护环境。6.3.8设备安装完成后,现场应统一安装配备监测站标识,站点二维码应刻蚀、印刷或贴于仪器外壳或站房外墙明显处,并防止损毁。6.4联机调试6.4.1检查数
22、据采集、传输通讯情况,查看远程客户端是否收到测试数据及收到的测试时间、数据量,并检查分析测试数据的合理性。6.4.2如数据异常,依次检查传感器、供电电源、传输天线,排除故障直至传输正常。6.5设备验收6.5.1对照监测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检查监测仪器指标符合性、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6.5.2检查仪器设备工作状态,各部分组件安装是否齐全。6.5.3检查仪器设备安装记录表、资料归档、后续维护人员等信息。6.5.4检查仪器设备监测数据库,查看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6.5.5明确仪器设备服务周期,确保后期运行正常及维护及时到位。6.5.6对验收过程进行记录。6.6运行
23、维护6.6.1遵循规范: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355)、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技术规定(试行)。6.6.2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设备故障统计,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护,维护工作应及时上报系统存档记录。6.6.3每月现场巡检不少于一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实际水样比对试验和质控样试验,进行一次现场校验。6.6.4每季度检查太阳能充电面板,对有灰尘、积雪覆盖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清理;对树木生长导致太阳能电池板被遮挡的监测点,应及时修剪树枝。6. 6.5具备电量自动测量功能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观察仪器电池电量;无电量自动测量功能的仪器设备,应每月进行人工检查。对电量不足的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园区 地下水 污染 风险 监管 预警 技术 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