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docx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docx(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晋政办发201516号附件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二。一五年三月集中力气推动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的战略举措。依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规划安排给山西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0年建成1900万亩。其中,2015年建成819万亩。为落实党中心、国务院的部署,依据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3)Ill号),依据省政府要求,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
2、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在深化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借鉴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山西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实力建设规划(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及各有关部门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已有成果,编制了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论证,充分征求了各有关部门看法,经多次修改,形成了本规划。规划在总结近年来我省农田建设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意义,梳理了现阶段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并以土地管理法、农业
3、法、基本农田爱护条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X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等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标准为依据,提出了“十二五”期末及“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建设标准,分五个类型区明确了详细建设内容和建成要求,测算了投资需求,明确了资金筹集的原则和渠道,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出了确保规划顺当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规划所述高标准农田(WelI-facilitatedfarmland),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
4、良好、抗灾实力强,及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规划是我省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基本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第一章农田建设成效及现状分析1一、耕地现状1二、农田建设成效2三、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6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8其次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建设目标10一、指导,限想10二、基本原则11三、建设目标13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14一、建设标准14二、建设内容19第四章区域布局及建设重点24一、区域布局24二、田间工程分区建设重点27三、建设任务支配30第五章
5、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32一、规范建设程序,严格项目监管32二、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竣工验收33三、明确管护责任,强化资产管护34第六章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36一、投资测算36二、资金筹措37第七章效益分析39一、经济效益39二、社会效益39三、生态效益40第八章保障措施40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40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41三、严格落实部门责任41四、切实加大投入力度42五、推动资金统筹整合42六、强化考核激励等相关机制43七、完善项目管理机制43八、建立技术支撑体系44附图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图附表附表1山西省2011-201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状况统计表附表2全省各区域农业基本状况统计
6、表附表3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基本状况表附表4分区区域特征及建设重点汇总表附表5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分区域建设标准一览表附表6-1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分县建设任务表附表6-2重点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分市分县任务表附表6-3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分市分县任务表附表6-4高标准农田建设分部门任务表附表6-5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年度任务表附表7总投资测算表附表8资金筹措汇总表附表87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资金筹措表附表8-2分部门建设资金筹措表附表8-3国土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附表8-4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附表8-5农业等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第一章农田建设成效及现状分析一、耕地现状
7、(一)耕地数量及质量状况。山西省是粮食自求平衡省,同时亦是我国水土流失严峻、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据国土部门统计,2013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6092.6万亩。其中,水田、水浇地1604.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34%;其余73.66%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旱耕地。全省基本农田面积5118.47万亩。依据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标准划分,全省耕地分为三等:一等地为高产田,面积为1544.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35%;二等地为中产田,面积为1677.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7.54%;三等地为低产田,面积为2870.7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11%。(二)中低产田状况
8、。按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改良技术规范,全省中低产田面积为4548.4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65%,划分为六个类型:盐碱型耕地324.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3%,占中低产田面积的7.14%;障碍层次型耕地381.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8.39%;浇灌改良型耕地460.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5%,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0.10队瘠薄培肥型耕地1858.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5%,占中低产田面积的40.85%;坡地梯改型耕地1204.3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9.77%,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4.73%;沙化型耕地3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25%,占中低产
9、田面积的7.04%。这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薄弱,肥力水平低,抗灾实力差,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制约我省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提高的主要瓶颈,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二、农田建设成效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农业农机装备配套等方式,实行多种措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特殊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以工补农,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在农田建设方面的投资,先后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工程”、“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建设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节水示范园区建设等工程。从2
10、010年起先,我省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先后实施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据统计,2011-2013年,全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07.89万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建成169.55万亩,国土部门建成123万亩,农业、水利部门建成115.34万亩(详见附表1),为我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胜利阅历。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田、水、渠、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抗拒自然灾难实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四连增。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31.28亿公斤,基本实现了总量的自求
11、平衡。(一)农田浇灌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我省先后开展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小泉小水水源工程建设、浇灌水网工程建设,使全省浇灌面积达2129.66万亩。其中,耕地浇灌面积2074.18万亩(水利部门供应),节水浇灌面积达到1227.54万亩,占浇灌面积的57.64%。其中,低压管灌面积760.98万亩,占节灌面积的61.99%;渠道防渗面积314.81万亩,占节灌面积的25.64%;喷灌面积111.68万亩,占节灌面积的9.1%;微灌面积38.46万亩(包括膜下滴管面积10.47万亩),占节灌面积的3.13%;其他节水浇灌面积1.62万亩。浇灌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农田浇灌条件
12、的改善使我省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为保障粮食平安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了条件。(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我省农业科技应用步伐加快,通过推广良种良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深耕深松、旱作节水、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批稳产高产防灾减灾好用技术,促进了粮食的连续稳产高产,粮食平均亩产水平达到250公斤以上。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商品化供种水平达6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普及率达77.2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三)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我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平安水平稳
13、步提升。截止2013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3183.3万千瓦;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07%,其中小麦88.75%,玉米74.31%;全省爱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132.6万亩,2013年深耕深松作业面积达到1653.4万亩。三、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省农田建设有了肯定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全省农田建设还处于低水平整治阶段,工程建设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整体推动的格局,再加农田自然禀赋差,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呈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农田质量及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农田基础设施依旧薄弱。我省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主要为上世纪五、六十年头建设,梯田多
14、是上世纪六、七十年头修筑,农田节水浇灌设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头起先示范推广。自实行农村联产承包以来,农田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专人和专项经费维护,一些水利渠系、梯田、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损毁严峻。期间虽然实施了农田建设工程,但由于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效益衰减等问题依旧突出。现有浇灌面积中多数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大多灌排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农田水利“最终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占全省耕地面积70%以上的旱地,立地条件差,大多田块支离破裂、小而不平,水土流失严峻,农田防护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难的实力差,特殊是关键农时遭受自然灾难影响,极易导致大面积受灾。(二)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仍旧较低。一是
15、旱耕地面积大。现有中低产田中,旱耕地中低产田3780万亩,占中低产田的83.11%。这些旱地防旱抗旱实力差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缘由。二是坡耕地面积大。我省6-25的坡耕地面积达2184.95万亩。其中,己建成梯田面积980.56万亩(6-15面积728.85万亩、15-25的面积251.71万亩);未建成梯田面积1204.39万亩(6-15面积842.65万亩、15-25面积361.74万亩)。未建成梯田的坡耕地由于地形坡度大,田面不平整,大雨季节极易造成田毁苗亡和水土流失;已建成的梯田面积,由于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头修建的,年久失修,地填塌毁,水土流失依旧较严峻。三是盐碱地类型困难
16、,改造难度较大。我省现有盐碱型耕地324.53万亩。由于其具有地形相对平坦的地理优势,水肥资源、交通等条件也较优越,改造后增产潜力较大。但由于我省盐碱地属内陆盆地的盐碱地类型,盐分种类多而困难,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四是管理粗放,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及污染趋势加剧。东西两山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峻,农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只用不养或粗放经营,导致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比例严峻失衡、土壤蓄水保埔实力下降等问题特别突出;中南部盆地部分爱护地和菜地,由于过于追求高产出,盲目加大施肥量,致使土壤次生盐渍化趋势明显。另外,长期以来受大气环境、工业“三废”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全省的工业企业区
17、、城市郊区及污水浇灌区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平安缺乏基础保障。(三)工程建设管理现状欠佳,投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是缺乏统一规划。长期以来,我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均是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缺少整体功能上的考虑,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发挥。二是缺乏统一建设标准。各部门在项目实施中,主要依据部门的要求和资金规模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且多数标准偏低,措施不配套,及实际须要差距大,致使农田基础设施运用寿命短、整体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工程措施及农艺农机结合不紧密。多数农田建设重工程措施,轻土壤改良培肥等农艺措施和农机应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农业科技应用,致使基础
18、设施建成后的农田科技承载实力差,满意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四是建后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由于长期以来田间工程设施产权归属不明确,管护机制不完善,加之管护经费缺乏,致使建设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投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多年来,我省耕地质量水平低、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田抵挡自然灾难的实力仍需加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浇灌保障、田间灌排、保土保水保肥实力、农田道路等各项基础工程建设和耕地土壤肥力水平,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实力、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发呈现代农业、促进农夫增收的迫切要求,对实现国家粮食平安战略目标和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
19、的历史意义。(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平安的现实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日趋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保障供应的压力会日益加大,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肯定平安,必需切实变更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实力。我省“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粮食生产实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年均粮食总产比“十五”期间增产11.42亿公斤。“十二五”前三年,年均粮食总产126.OO亿公斤,实现了“四连增二但从长远来看,巩固现有粮食生产实力,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实力,保持稳定粮食总产和实
20、现持续增长的压力仍旧特别大。一是水资源利用问题仍比较突出。尽管我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兴水战略、开展了应急水源、农田水利浇灌等六大工程建设,“十二五”又启动了山西大水网工程建设,全省供水实力提高到91亿立方米,实现了“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水资源不再是制约因素,但已有的浇灌农田中,农田节水设施尚不完善,浇灌保证率多数不及75%;旱地中抗旱水源工程覆盖面积不足旱地面积的2%,浇灌保证率不足50%,水资源调蓄实力很低,有些地方在干旱、洪涝等自然灾难的重发和异样发生面前仍旧手足无措。二是耕地质量水平总体偏低。“十五”期间我省耕地数量明显削减;“十一五”以来,加快了土地开发力度,基本实现了占补
21、平衡,但城市和工矿建设占用的多数是浇灌设施较为完备的高产稳产农田,补充的耕地多处偏僻丘陵山区,粮食生产实力低下,导致我省高产田比例下降,由“十五”期间的30%下降为目前的25.35%。虽然近年来实施了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但涉及面积仅约占现有耕地的l3o因此,在水土资源紧缺的状况下,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粮食平安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呈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现代农业是先进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的有机结合,发呈现代农业是一个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目前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及粮食生产还是以传统的
22、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经营粗放,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单方水的粮食综合产出率平均不足1公斤,平均肥料利用率在30%左右。农业应对旱涝灾难的实力低,因各种旱涝灾难损失的粮食产量占全部灾难损失的50%以上,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目前仅占播种面积的61.07%,社会化技术服务难以大规模开展,促进单产提高的农业科技潜力受到抑制。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培育壮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地平整、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使农田具有较高的技术承载力和抗御自然灾难的实力,必将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及资源利用率、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创建条件。(三)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农夫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尽管农夫收入增长较快,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54元,比2005年的2890.7元提高147.48%但因我省农业大多局限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再加之近年来种粮成本偏高,农夫从事种植业生产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和城镇居民收入比较差距进一步加大。从20052010年统计看,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3.08:1扩大到3.30:1。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过程中,解决好农业、农村、农夫问题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十一五”期间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建设实践看,改造后的农田平均每亩至少可增产粮食50公斤,按户均6亩耕地计算,每户可增产300公斤,增收约60
24、0元。在晋南运城、临汾的部分地区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浇灌有源,有利于在宏观层面开拓冬季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复种指数潜力;在微观层面可扩展农产品有效供应和农夫增收途径,实现多种一季作物,增加一季收入。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还可以有效克服土壤障碍因素,提高土肥水利用效率,削减生产资料不合理投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此外,耕地质量和生产条件的改善,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增加农夫生产经营性收入;农夫通过投工投劳参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投资的40%可转化为农夫技工现金收入,并将有力促进运输、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夫在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夫整体素养和收入水平。五、高标准农田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标准 农田 建设 总体规划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