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及其地貌.docx
《第14讲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及其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讲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及其地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4讲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及其地貌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下图,箭头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o50,-14o30,600,1 .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运动形式是()A.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B.大西洋板块持续性俯冲C.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D.加勒比板块持续性俯冲2 .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A.海岸曲折度增大B.平均高度减降低C.面积变小D.长宽比增大【答案】1.A2.D【解析】1.从图中火山锋的移动方向来看,是由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从形成的
2、三次火山锋的位置来看,应属间歇性运动,BD错误:根据图片中的箭头,板块移动的方向是从大西洋板块移动向加勒比板块,是大西洋板块主动俯冲到加勒比板块的下方,因此导致该地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是大西洋板块且板块的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A正确,C错误。故选A。2 .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大西洋板块俯冲至加勒比板块下方,该岛屿不断被抬升,其面积会扩大,BC错误;受板块俯冲挤压影响,马提尼克岛会沿火山锋方向变长,但其宽度受板块挤压影响会变窄,故岛屿长宽比会增大,D正确;海岸线的曲折程度受外力作用影响较大,受板块挤压作用影响较小,A错误。故选D。【点睛】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使大陆板块抬升,在陆地形成皱褶山脉
3、,在海洋形成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等。(2023全国模拟预测)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下图示意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及海岸线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0100O010203040503 .从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推知,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板块挤压方向主要是()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C.东北西南向D.西北东南向4 .相对于第四纪冰期,现代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扩展B.向海洋方向退缩C.向北推进D.向南推进5 .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盖消融,该地()A.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面上升幅度B.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面上升幅度C.陆面上升幅度
4、等于海面上升幅度D.陆面与海面上升的幅度变化不定【答案】3.A4.A5.A【解析】3.根据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可知,阿尔卑斯山大体是东西延伸的,东西方向延伸的山脉,是板块在南北方向挤压抬升的结果。故选A。4 .根据图中第四纪冰期海域分布和现代海域分布信息,图中不少区域第四纪冰期的海岸线离现代陆地较远,说明相对于第四纪冰期,现代的海岸线是向陆地方向扩展的。故选A。5 .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盖消融,地表所受重力减轻,陆面岩层会上升;冰盖融水入海,海水水量增加且水温上升,故海面上升。受陆面上升和海面上升的共同影响,导致海岸线变迁。从第四纪冰期到现在,海岸线是向陆地方向发展的,说明海面上升
5、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故选A。【点睛】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于非洲构造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构造板块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层岩石被挤压向结晶体的基岩及其周围而形成褶皱。(2022河南焦作统考二模)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是某区域构造等高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在甲、乙之间做海拔为120米的水平剖面线,与其相交岩层的年龄特征为()A.西部老东部新B.西部新东部老C.中间老两翼新D.中间新两翼老7 .图中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是()A.由西北向东南B.由东南向西北C.由东北向西南D.由西向东8 .该区域的岩层变形最可能是受到了
6、()A.南北向的挤压作用B.南北向的拉伸作用C.东西向的挤压作用D.东西向的拉伸作用【答案】6.C7.C8.A【解析】6.由图可知,甲、乙之间的构造数值中间高且空间范围小,说明同一岩层向上拱起,该处是背斜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C正确。A、B、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7.由图可知,断层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断层面两侧同一岩层海拔差异较大,东北一侧同一岩层海拔更高,若该断层为正断层,则断层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若该断层为逆断层,则断层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结合选项,C正确,A、B、D错。故选C。8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背斜,由图可知,断层大致东西延伸,可推测岩层受南北方向
7、的挤压作用,向上拱起,且局部断裂,形成断层,A正确,B、C、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点睛】断层示意图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2022四川德阳统考一模)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两处地质构造分别是()A.背斜、背斜B.背斜、向斜C.向斜、背斜D.向斜、向斜10 .温泉水温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降水B.岩层类型C.出露海拔D.水源深度【答案】9.C10.D【解析】9.读图,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处地质构造为背斜。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10 .读图,根据已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大气降水差异小,
8、所以温泉水温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不是大气降水,A错;出露温泉的地下岩层均为岩层C,所以岩层类型不是温泉水温差异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读图,温泉出露海拔差异小,所以出露海拔不是温泉水温差异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读图可见,温泉来自不同的水源深度,温泉的水源深度更深,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图示处地质构造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温泉的水源深度深及地下热水,同时温泉地下有断层,可供地下热水通达地面,所以水源深度是温泉水温差异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D对。故选D。【点睛】温泉是泉水的一种,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泉口温度显著地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天然泉水,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
9、的微量元素的矿物质泉水。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和储藏,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此利用断层也可以找水。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交通干线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该区域交通干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12 .关于该区域交通运输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修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B.布局交通运输线选线时仅需考虑泥石流灾害C.交通运输线的密度比华北平原大D.修
10、建交通运输线的难度很低【答案】U.B12.A【分析】11.从示意图可知,区域交通干线主要沿河谷分布,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 .从示意图可知,该地区位于山区,山区交通建设一般原则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A正确:交通线路选址要考虑地形条件、地质灾害、河流、距离、居民点、耕地等要素,泥石流灾害只是考虑因素之一,B错误;山区的交通线密度比平原小,C错误;山区交通线建设成本高,难度大,D错误。故选Ao【点睛】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2023河北秦皇岛统考三模)洋中脊是绵延于各大洋底的总长达八万公里的火山山脉。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
11、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下图示意大洋中脊扩张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深度(海平而以,卜km)13 .图中大洋中脊处()B.热液区多花岗岩D.洋壳不断向外扩张B.从O到P由新到老D.从O到P由老到新A.受水平挤压形成断层C.洋壳俯冲到陆壳之下14 .图中洋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A.从O到P先变老再变新C.从O到P先变新再变老【答案】13.D14.B【解析】13.山材料结合图示可知,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
12、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由此可推断,洋中脊处两侧地壳向外张裂扩张,为生长边界,A错误,D正确;热液区岩石多为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在远离洋中脊的地方,大洋地壳逐渐变冷变重,俯冲板块边界俯冲入地幔,BC错误。故选D。14 .从上题可以得出,大洋中脊处地壳向外扩张:结合文字材料对大洋地壳循环的描述可推测,大洋中脊处形成的岩石最新,越往两侧,岩石越老,最终在海沟处消失,形成大洋地壳循环。所以图中从O到P岩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由新到老,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板块 运动 构造运动 及其 地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6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