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巩固卷06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docx
《考点巩固卷06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巩固卷06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考点巩固卷06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考点()1植被和土壤(建议用时:15分钟)(2023浙江绍兴统考二模)河套平原某灌区的耕地与盐荒地相间分布,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1.68m,可自由流动。每年6月耕地灌溉时,耕地和盐荒地的表层土塌(040Cm)和深层土塌(大于40Cm)含盐量均发生变化。秋季农作物收割后,要对耕地和盐荒地一起灌水(简称秋浇)。下图示意该地6月灌水前后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土壤含盐量A.B.土层深度厘米)2 .下列选项中,与秋浇目的无关的是(A.补充土壤水分,有利于春季播种C.对表土进行淋盐,减轻土壤盐碱C.D.B.提高土壤温度,利于冬小麦
2、生长D.增加土壤紧实度,减轻风力侵蚀【答案】1.A2.B【解析】1.线地表含盐量很高,符合盐荒地土壤含盐量规律,不是耕地的情况,C、D错;和相比,地表含盐量低,深层含盐量较高,说明灌溉的水分将地表盐分从地表带到地下,使表层盐度下降,深层盐度上升,是灌溉前的情况,A对,B错。故选A。3 .秋浇之后,土壤水分上升,可以补充土壤水分,有利于春季播种;通过秋浇将地表盐分淋洗到地下,减轻土壤盐碱;水分减少土壤空隙,增加土壤紧实度,防止冬春季风力侵蚀土壤;A、C、D都是秋浇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内蒙古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主要以种植春小麦为主,不适合种植冬小麦,因此种植冬小麦不是秋浇的目的,B
3、符合题意,故选B,【点睹】水盐运动是指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华北水盐运动非常典型。华北地区春秋季降水相对少,盐分随水分蒸发回到土壤表层: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水对土壤冲刷大,又将盐分冲入土壤深处;而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因此盐分相对稳定。所以华北地区形成了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水盐运动特征。(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区有大面积富硒土壤。研究表明,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加强土壤中硒元素的吸附和固定。下图示意新平县哀牢山不同海拔样本土壤硒含量,采样点选择考虑了分布的均匀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海拔/m硒含量均值/(mgkg-l)样本数/个500m以下0.1
4、7382500-1OOOm0.2337881OOo1500m0.28234815002OOOm0.4920602(X)O2500m0.9711744 .随着海拔升高,影响土壤硒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坡度D.光照5 .推测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中,土壤硒含量最高的是()A.水田B.旱地C.草地D.林地【答案】3.A4.C【解析】3.结合表中数据分析,随着海拔升高,上壤硒含量的平均值不断增加,选项中只有热量是随着海拔升高呈递减的趋势,说明随海拔升高,土壤碑含量变化受热量的影响,A正确。而水分随着海拔升高是先增多后减少;坡度通常指的是山斜坡与地面成角的正切值,在山的跨度不变时,海拔
5、越高,坡度越大,由于山体般是不规则的,因此坡度与海拔之间不完全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个山体山麓到山顶所接受到的光照差别不明显,BCD错误,故选A。4.结合表中信息判断,在20002500米的海拔高度,土壤硒含量最高,根据哀牢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亚热带地区)和相对高度进行推断,在20002500米高度应为草地,C正确。水田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和地形较为平坦的河谷地区,A错误。旱地分布在水田以上至森林的下界,B错误。森林分布在水分条件比较好(多地形雨)的半山腰地区,以上为草地,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垂直地带性指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气温通常随山地高
6、度增加而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以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相对高度(般500米),山地就会出现垂直带的分异。垂直地带性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会受到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结构类型与基带(山体所在地理位置)及山地高度等有密切关系。(2023福建厦门统考模拟预测)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我国南南地区某干热河谷冲沟极为发育,沟内水流主要来自沟头。某地理学习小组测得该地一条冲沟(图)内不同样点的湿季土壤表层含水量(表),以此探究遏制冲沟进一步发育的生态修复措施。
7、为提高营造植被的成活率,该地生态修复通常选在湿季进行。完成下面小题。样点湿季土壤表层(030Cm)含水量甲13.1%乙7.4%丙16.2%T29.6%5.该冲沟中最容易发生崩塌的是()A.甲点附近B.乙点附近C.丙点附近D.丁点附近6 .推测乙点表层土壤含水量比丙点低的主要原因是乙点()A.下沉气流强,阴雨日数较少B.植被茂密,蒸腾较强C.径流流速快,下渗历时较短D.光热充足,蒸发较快7 .该地生态修复营造植被一般选在每年()A.34月B.67月C.910月D.12月次年1月【答案】5.A6.C7.B【解析】5.由图可知,甲距离沟头最近,在重力作用下最容易发生坍塌,A符合题意。由图可知,乙距离
8、沟头远,B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丙距离沟头远,C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丁距离沟口近,D不符合题意。故选:Ao6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两地植被的差异,B不符合题意。根据图示比例尺可以判断,乙丙距离较近,天气情况、光热情况差别不大,推测应该不是造成土壤含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D。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乙处受地形影响,流速快,卜渗时间短,因此土壤含水量低,C正确。故选:Ce7 .由材料可知,中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为湿季。降水的季节分配主要是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少,冬雨最少。为提高营造植被的成活率,该地生态修复通常选在湿季进行,因此在夏季进行,故选:Bo【点睛】崩塌是指山
9、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急剧的倾落运动。坡体越高,崩塌概率越大;高山峡谷段岸坡、河流的凹岸、冲沟沟壁、陡崖等处都是容易发生崩塌的地带。另外,坚硬且呈脆性的岩体容易发生崩塌。由软硬相间地层构成的坡体,其中软弱地层易遭风化,造成硬质岩层凸出而成“探头”岩块,容易发生崩塌。(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10、 .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9 .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冻土融化速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地表侵蚀强度增加A.B.C.D.【答案】8.D9.C【解析】8.结合材料“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保水能力,B错误;有机物累枳与地表植被有关与粉尘物质无关,A错误;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
11、C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可以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D正确。故选D。9 .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增强,错误、正确;高原冻土中存在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错误。故选C。【点睛】草毡层是指在寒冷温带气候条件下或者高寒草甸植被下,具有高含量有机碳的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成草毡状的土层,用符号“Ao”表示。草毡层通常呈不规则斑块状散布于地面,有机质含量可达10%30%,腐殖质组
12、成以富里酸为主。它有以下两个特点: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由于常年气温低,湿度大,冻结期长,植物生长缓慢,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很低,死亡后的根系难以分解,而以有机残体或粗有机质累积于土壤表层,形成软绵绵的草毡层;较长时间内的冰冻低温和较短的温暖季节内滞水还原导致根系盘结而不能卜扎。(2023江西九江一模)老强土堞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堞(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土壤孔隙度指土壤孔隙体积与土壤总体积之比。有研究表明,生物炭可以改善土煨结构,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种植区连续四年施加不同量生物炭地块的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据
13、图可知()A. 土壤容重与生物炭施加量呈正相关B. 土壤孔隙度与生物炭施加量呈负相关C. -2生物炭施加量地块土壤容重降幅最大D. -2生物炭施加量地块土壤孔隙度增幅最大11 .与未施加生物炭地块相比,施加生物炭地块()A.土壤污染程度低B.土壤紧实程度高C.作物生长周期长D.作物消耗水量大【答案】io.DII.A【解析】10.由图可知生物炭施加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土壤孔隙度随生物炭施加量呈正相关,A、B选项错误;读左图可知,该地土壤容重的初始值1-3(参考未施加生物炭地块数据)左右,连续4年施加生物炭后,&生物炭施加量地块土壤容重值最小,即其土壤容重降幅最大,C选项错误;读右图可知,该地
14、土壤空隙度的初始值50%(参考未施加生物炭地块数据)左右,连续4年施加生物炭后,-2生物炭施加量地块土壤空隙度最大,即其土壤空隙度增幅最大,D选项正确。所以选D。11 .施加生物炭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紧实程度,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可以减少作物消耗水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程度,A选项正确,B、D选项错误。作物生长周期主要与热量条件变化有关,与土壤结构变化关系不大,C选项错误。所以选A。【点睛】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或tm3)与同容积水重比值(同容积水的质量勺此时的土壤体积在数值上相同),称为
15、土壤容重。当土壤孔隙结构改变后,单位体积的烘干土便不能被称为土壤容重,应当称为干土壤密度,即土壤容重是单位体积烘干土在土壤结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特殊称呼。(2023浙江绍兴统考二模)大熊雨林分布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北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和海岸山脉的西侧。下图为大熊雨林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aq N12 .该地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A.针叶林B.混交林C.灌木丛D.硬叶林13 .相较于热带雨林区,大熊雨林地区()A.生物种类更多B.树木更加结实C.年降水更加多D.风化壳更厚些【答案】12.A13.B【解析】12.由图所示,该地区位于40。-60。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该气
16、候影响下以针叶林为主,不适宜阔叶林生长,因此并非针阔混交林,A正确,B错误。该地气候湿润,以森林为主,并非灌木,C错误。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下的主要植被类型,并不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 .热带雨林区分布纬度低,热量条件好,植被为常绿树种,生物种类更丰富,垂直结构更复杂,A错误。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大熊雨林区分布在40都-60。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量较热带雨林区少,C错误。热带雨林区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风化速度更快,风化壳更厚,D错误。大熊雨林地区热量较热带雨林区温度低,树木生长速度慢,树木结构更致密,且
17、受到风化、淋溶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其树木更加结实,B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植被是指地球表面某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海岸线曲折,多峡湾。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火地岛西部和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葬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这些苔辞植物可以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分泌酸性物质。下图为火地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火地岛西部和南部适合苔葬生长的自然条件有()
18、极地东风,风力强劲生长环境潮湿冰川侵蚀,土层薄地形坡度小A.B.C.D.16 .苔辞植物生长使得当地()A.大气杂质减少B.土壤肥力改变C.昼夜温差增加D.冰川面积扩大【答案】14.C15.B【解析】14.火地岛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大,生长环境潮湿,错误、正确;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错误;根据材料“现代冰川发育”可知,因而冰川侵蚀强,土层薄,适合苔解生长,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 根据材料可知,苔薛植物具有固氮、固碳作用,吸收的是大气中含氮、碳等气体,不是大气杂质,A错误;苔葬植物可以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
19、分泌酸性物质,因而其可以改变土壤肥力,B正确;地表裸露会增加昼夜温差,所以苔辞植物生长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减小,C错误;冰川面积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苔薛影响小,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光照、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空气和水分是最重要的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植物生长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否则会导致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植株死亡。16. (2023陕西宝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美国“魔鬼塔”耸立在怀俄明州的平原上,高度有264米,塔身几乎直立,塔基部坡度较缓。塔身及顶部少有植被生长,而塔基及周边地区草木繁茂。研究表明,5000万年前,怀俄明州还位于
20、海平面下,岩浆活动形成火山颈,岩浆冷却结晶过程中收缩、断裂,产生大量垂直裂隙,形成多边形小柱体,后经过一系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如今的模样。下面左图为美国“魔鬼塔”的形成示意图,右图为“魔鬼塔”实景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五万年前的地平面(I)根据图文信息,说明“魔鬼塔”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2)分析“魔鬼塔”身部陡峭,塔基坡度和缓的原因。(3)“魔鬼塔”塔身及顶部少有植被生长,塔基及周边地区草木繁茂。推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4)有人认为“魔鬼塔”最终会消失,也有人认为“魔鬼塔”会慢慢长高。请对这两种观点做出合理解释。【答案】(1)5000万年前由于岩浆活动侵入海底岩层形成火山颈;后经过地壳运动
21、抬升,海洋变为陆地;后经外力不断的风化、侵蚀,火山颈周边沉积岩被侵蚀,而较为坚硬的火山颈岩浆岩存留下来,形成如今的“魔鬼塔(言之有理即可)(2)火山颈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垂直裂隙(垂直节理),形成多边形小柱体:后经外力不断风化、侵蚀,外围小柱体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脱落,魔鬼塔形成陡峭塔身;风化崩塌碎屑物在塔底部堆积,形成缓坡。(言之有理即可)(3)塔身及顶部土壤发育较差,水分条件较差,不利于植被生长发育;而塔底周围土壤发育较好,土层深厚,水分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生长。(言之有理即可)(4)消失:“魔鬼塔”岩石虽然坚硬,但外力风化,外力侵蚀作用下会逐渐变矮直至消失。长高:地壳不断抬升,而“魔鬼塔”
22、岩石坚硬,不易风化侵蚀,相对高度就会变高。(言之有理即可)【分析】本题以美国“魔鬼塔”为材料,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过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5000万年前由于岩浆活动,自下而上侵入海底岩层,侵入型岩浆岩形成火山颈;后经过地壳运动抬升,海洋变为陆地;后经外力不断的风化、侵蚀,地平面不断下降,火山颈周边沉积岩被侵蚀,而较为坚硬的火山颈岩浆岩存留下来,耸立在地表之上,形成如今的“魔鬼塔(2)火山颈岩浆岩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垂直裂隙,冷却过程中形成多边形小柱体;后经外力不断风化、侵蚀,沿裂隙节理发育,外围小柱体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脱落,魔鬼塔上部
23、形成陡峭塔身;风化崩塌碎屑物在塔底部形成堆积体塔基,.重力作用下形成缓坡。(3)塔身及顶部以岩浆岩为主,风化形成土壤发育较差,无法留存水分,不利于植被生长发育;而塔底岩石破碎,易风化侵蚀,周围土壤发育较好,土层相对深厚,留存水分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生长。(4)消失:“魔鬼塔”岩石虽然坚硬,但在外力风化,外力侵蚀作用下,只降低不升高,会逐渐变矮直至消失。或长高:地壳不断抬升,而“魔鬼塔”岩石坚硬,不易风化侵蚀,侵蚀速度比地壳整体抬升速度慢,相对高度就会变高。17. (2023秋江西南昌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树附生苔葬植物是指生长在活的树木或灌木树皮上的苔葬植物。习水自然保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 巩固 06 自然环境 整体性 地域 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6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