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张雷)公开课:老子的人生智慧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张雷)公开课:老子的人生智慧知识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老子的人生才智张雷南京高校第一讲道法自然一、老子的生平、著作和影响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J道德经、“自知之明,慎终如始”2、公元前2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更是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这样的诸子百家,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3、老子和孔子被美国的时代杂志列入历史上100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列4、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道为天地之本、万物
2、之源,中国人把相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5、老子在历史上对其事迹记述不多,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级再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也。”6、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7、汉代列仙传记载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望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以为是有圣人驾到的祥瑞征兆,不久见到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到了关前,于是有了五千四百六十七个字的道德经(成语紫气东来)8、两晋时期的道家学
3、者们杜撰了一部老子化胡经,说是老子西行去了印度,收下了释迦牟尼为徒才产生了佛教,这明显是道士们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而编造出来的9、史记中司马迁估计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又说活了二百岁,他认为老子长寿的缘由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还说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之后,周朝的太史僧这个人可能就是老子也可能不是,迷惑的他感叹:老子,隐君子也10、儒家礼记曾子问曾经记载了四次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的故事,第一次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在鲁国的巷党,其次次大约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在周都洛邑,第三次是孔子五十三岁的时候在沛,第四次在苦县11、其次次问礼史记记载孔子不远万里从鲁国道李耳求教什么是礼,事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
4、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雄。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12、老子著作被称为道德经,但一些学者认为应当是德道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韩非子在他的两篇注释老子的文章解老和喻老中也是先探讨德的问题;由此一些学者推断,魏晋以前德道经,德道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并未定论13、道德经得到广泛的流传得益于它运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尽管篇幅精炼,但是内涵深邃,言语古朴,给后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14、从战国以来,历代学者探讨和注释道德经的著作有
5、千百家,林语堂老子的才智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迷般的才智宝石,便传到变更繁杂的注释者手中”15、为道德经做注释比较出名的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他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神仙传中说“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16、东汉时期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创制了道教,他讲老子一书改名为是道德真经作为主要经典,从今,老子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天神一一太清道德天尊,民间尊称他为太上老君17、老子道德经还得到了历代皇帝们的大力推崇,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都曾经亲自批注
6、道德经;唐朝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德经列为科举取士的必读书目,清朝的康熙皇帝还将这部书列为是文武百官的必读书目二、道法自然1、道经开篇“道可道,特殊道;名可名,特殊名。无名天地之始(无中生有),出名万物之母。”“道”这种东西是可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名”这种东西也是可以讲得出来的,但是可以讲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老子看来,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个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它们都是天地万物和一切奇异总的源头2、老子的“道”和易经中的“易”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经在西方被翻译为讲解并描述变更的书,道是处于不断的变更之中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可以来诠释“
7、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动态地去理解道的深刻内涵4、道是虚中有实,“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作为一种存在看上去是恍恍惚惚,但在其中又有其形象、物指,它悠远模糊,其中却有精气,表现的如此真实值得信任的5、春秋时期晋国琴师俞伯牙弹奏的曲子是惟恍惟惚,楚国的樵夫钟子期能听明白,辨别出其中的象、物、精、信,说出琴声的主题,孔子叹颜回和高山流水,成了知音;庄子齐物论记载了庄周梦蝶,生和死、物和我之间的界限是惟恍惟惚的6、道的本体是虚空的,它的功用是中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
8、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河上公章句说明冲为中,在易经六爻之中居中位的二五爻吉辞最多,恪守了中庸之道;“道冲”是说道总是处于一种不溢不满的平衡状态,避开过犹不与,不要锋芒毕露,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7、三国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8、魏晋时期王弼道德真经注“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如同了凡四训I中所言“,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9、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产生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为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如同易经“易有太极,是生
9、两仪)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淮南子人间训I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月盈而缺月亏而盈;易经中的乾卦寓意了物极必反(亢龙有悔)11、道的运行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自由)然(就是这样)12、尚书人是万物之灵,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抱朴子“有生最灵,莫过于人”13、河上公章句“道性自然,无所法也”14、修道者可以历久弥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行识。夫为不行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10、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飕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J人与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合起来的,有道之人做事谨慎,境况警惕,举止庄重,形象潇洒,性格纯朴,心胸旷达,为人敦厚15、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次讲无为而治1、北京故宫交泰殿取自易经“天地交合,康泰美满”1748年乾隆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方印章全放在了交泰殿,大殿内挂“无为匾额2、安徽省无为县,北宋书法家米芾祖籍3、“无为”的本质是顺“道”而为(顺应自然、不妄为)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4、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为无为,则无不治”,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遵循客观规律5、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诫:“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J6、“无为”怎样实现天下大治,老子认为统治者不恣意妄为才可使民富国安“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章句“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麟,不敢挠,恐其糜也”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胜利;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
12、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J7、商朝相国伊尹一一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厨圣,在中华饮食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辅佐商汤,被后人尊称为第一个圣人、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元圣;伊尹本是陪嫁奴隶,帮助其歼灭夏建立商,之后的一些典章制度也是在其帮助下制定的,其次、三代君主也得到其辅佐;第三代太甲违反祖宗制度被流放,之后反思、悔过自新,被伊尹接回执政,商超又进入稳定发展毛传“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9、史记中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见到一妇人在坟前痛哭,孔子让子路去问她
13、,原是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便问虎患这么严峻,你怎么不逃到别处呢,她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告诫子路“苛政猛于虎”10、老子认为国家治理出现问题就在于统治者虚伪的慈祥后面贪欲的欲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大道废,有仁义;才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2、孔子弟子曾参(鲁)曾子,儒家高校。韩非子中记载“曾子杀猪守信”1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
14、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4、庄子:周文王在其管辖地视察,此地管理混乱、百姓怨声载道,见到一位钓鱼的闲逛尽心,觉得是一位贤人,假说自己做梦派其治理当地,钓夫以不治之方使当地复原太平,周文王封其为太师,询问其“无为”可否推广全国,但他连夜就逃跑了,这是因为他只是不以个人喜好来选择治国政策,根本不懂(百姓以自然状态发展,消退人为)庄子“闻在(自由)宥(宽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第三讲上善若水1、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老子认为水的本质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水
15、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孔子观水,水的德行、义、道、勇、法、正、明察、志向操守、擅长教化和感化水不拘泥于外在形式、万物,同等对待,洗涤和滋养万物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5、老子探望尝根,老师问他我的牙齿、舌头还在不在,老子明白舌头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它松软。6、老子“以柔克刚”:(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毅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2)水滴石穿、抽刀断水水更流、退一步海阔天空、太极拳借力打力(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毅。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
16、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4) “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5)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西汉开国功臣韩信胯下受辱7、“善为土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蔺相如礼让与廉颇负荆请罪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之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9、韬光养晦“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
17、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郭靖(谦卑)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J11、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儒家的“恕”,以宽容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J13、(纵囚归狱)唐太宗在批阅死刑犯的卷宗时感慨他们无法与家人团聚,下令390人回家团聚,观赏花灯,
18、最终免除了死刑第四讲知足常乐1、老子强调的“知足”与儒家的“中庸”一些相像,是指去除过分的欲望、终止过度的行为:(1) “知足之足者常足矣”(2)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3) “知足”并不是要求人们不要有欲望,而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主动的处世看法,人的本性是有欲望的,我们应当有理性来对过分的欲望加以限制(4)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永恒的“道”带给你的快乐才是许久的2、“知足”: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适可而止(1)“持而盈之,不知其己。揣而锐之,不行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J(2)“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19、J(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许久。”(4)商圣一一范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胜吴国;“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急流勇退到齐国,后被封相,却又退隐被称为陶朱公;“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5)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3、“安贫乐道”、“处其实而不处其华”:(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2)明朝胡久韶家境贫寒基本温饱但却每天感谢上苍赐予他“清福”,他能
20、够满足基本的人生需求(3)“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富”(4)涨潮幽梦录:“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气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书,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5)论语记载孔子对他最宠爱的学生颜回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孔子四个出了名的穷学生:子思、子夏、曾参和颜回(7)论语“土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J4、“知足常乐”、“致虚极,守静笃”5、“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虚静思想两层含义:(悟道之路)(1)人生修炼,解除杂念(内在私
21、欲、外部干扰)来达到人本性的回来(2)人生看法,万物都是循环往复,根是动身点,明白自身局限性,从而抑制非分之想,戒除焦躁欲念6、庄子:惠施前去吊唁庄子的妻子,见其敲盆唱歌,惠施指责他为何不难受,庄子答道刚起先也难受,但后来想到她本身就是没有生命的、也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只不过又变更为死,这种变更像春夏秋冬运行不止,她已安眠我却还哭哭啼啼岂不是不同天命么?7、“死而不亡者寿”、“放下”第五讲见微知著1、“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出自东汉史学家袁康越绝书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3、三国诸葛亮总结出了观人选人
22、之道:志、变、识、勇、性、廉、信:“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日,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日,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日,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日,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日,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日,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日,期之以事而观其信J4、韩非子说林:“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著而知怖,知天下不足也J(纣王象著,箕子望见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变知道将来他会奢华无毒、荒淫无道、性格残暴,断送了江山)视察微小的地方,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结果5、每一个浩大系统都是有多数个微小环节结合起来的统一体,不能忽视,防微杜渐6、欧洲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战士绝;战士绝,战事折;战事折,
23、国家灭。”要留意微小环节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8、“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J9、身体瘦小的沙丁鱼可以杀死鲸,轻视敌人,战胜自我的是高傲自大10、战国时秦横扫六国摧枯拉朽,嬴政想要彻底歼灭楚国,他问年少壮勇的李信须要多少人(20万),问老将王翦(60万),李信带领二十万大军虽在起先获得了胜利,最终却败逃,最终是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歼灭了楚11、做事要善始善终:(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时刻留意易发生祸害的环节,有征兆时就实行措施,避开更大的问题(2)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J(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J(5)新西兰很有前途的希特利部长因身上没钱用公务接待的信用卡买了两瓶酒,报账谎称是公务接待,被审计员发觉,立案调查,政府和民众都这起腐败丑闻零容忍(新西兰是透亮的国际所评定的,全世界最廉洁的国家)(6)三国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轻视小(7)梵网经菩萨戒:“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6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