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环境保护5可特装发展结业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蹦院姓名黄泽平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级物理学(师范)班学号指导教师庄大春日期年月日可徽发展理论与藏歌黄泽平(吉首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才商要: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在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国外可持续发展观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概括总结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及其特点;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客及其趋向。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理论
2、框架;学科方向;研究内容1. 引言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迎来英国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那种“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工业化以来浮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使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纷纷采取环保措施,管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而演变成全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对环境问题的关往、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
3、范围内展开。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1972年,以美国Mead。WS为首的研究小组出版增长的极限,指出了地球的有限性,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和惟独一个地球的报告,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出版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SUStainabIeSoCiety)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负责制
4、定“全球的变革日程”,并于1987年在第42届联大通过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人类在探寻台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今天,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但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理论和实践上尚需开展长期深人研究和探索。2可翳发屐思想及其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尽
5、一致、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也就浮现了各种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据不彻底统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数十种之多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的深人理解,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2. 1WCED的端续瀛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给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伤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该定义体现以下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意指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某个国家不可能独立实现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这一定义的文字表
6、述具有浓厚的感情色采和伦理色采,可对其作出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推论.内涵丰富,可持续发展的其它许多定义基本上都是rfcHz7TfiY或3. 2国外脱具有木表性的可燃发展现3.1 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INTECO,HUBS,1991),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222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在生存于不超越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夸姣环境;人口规
7、模处于稳定、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集约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得到保护和改善、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新的工业和新的工作、经济从增长到持续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22.3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现这种观点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旨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Barbier,1985);自然贤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者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人(Pearee等,1989);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Z2.4可盘殿展的技术观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者
8、密闭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SPath,1989);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者技术系统;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各个参数的约束下,人均财富不能实现负增长(SoloW,1993)。2.3帼的可歌发屣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有别于发达国家,代表着发展中社会的普遍要求和利益,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要求。1.1 1可持馍发展中国式定义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伤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也应是既符合本国利益
9、、又不伤害他国利益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公平和国际公平,这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D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89)所强调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奉保障。1.2 2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具体定义江泽民同志(1995)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切实保护资源与
10、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赞资源和先污染、后管理的路子”。1.3 .3帼可持续发翩潞盟目标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其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以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安全。2. 4可麒发屐思想的内涵2.1.1 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系统共同构成复杂的人地巨系统,马世俊等称其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中的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扬弃人地二元论,树立“天人合一”的人地巨系统观,从整体上把握和解决人口、资源、
11、环境与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筒言之就是实现人地巨系统的最优化发展。242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与生产废弃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的价值观念、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抑制环境污染的发生,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2.4.3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2.4.4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阐述主张公平分配地球资源,即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
12、考虑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即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伤害后代人的利益。2.4.5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人类一方面要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2.4.6 从地球的同一性角度阐述人类惟独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要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合作关系。3可持续雕的理论框架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定义的不断明确,赋予“发展”以全新的内容。一门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跨自
13、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性的新学科一一可持续发展学正在孕育之中。可持续发展(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必然有其建立的理论基础。但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思想和理论正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无论如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应始终密切环绕两条主线: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化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济一社会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制。2.4.7 续发展的理论勘地球系与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垒球变化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宏观生物学、遥感技术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和
14、系统性的科学体系,其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总结地球系统的演变规律与机理,破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变化之迷,因此可称其为“全球变化科学。”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水、土、大气污染,适应、减缓全球环境变化,制定有关环境闫题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正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正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人类社会一致行动制定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涉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据。因此,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己日益得到公认。3. 2
15、可施廉的理论觐二一礴资源融论环境资源稀缺论(环境承载力论)。环境一方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及物质能量,另一方面容纳井消化其废弃物。随人类活动范围及强度日益加大,环境资源日见稀缺。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力限度(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抗干扰能力)时,就产生种种环境问题。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一是绝对性(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衡量和把握其大小)和相对性(环境承载力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不同而异,而且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其大小)的结合二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或者时间不同环境承载力不同)。环境资源稀缺论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深人研究环境的承载力状况,从而合理有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持续发展 理论 实践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6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