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媒体评论研究大纲简本.docx
《当代媒体评论研究大纲简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媒体评论研究大纲简本.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当代媒体评论研究大纲简本金梦玉(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本大纲针对本科教学使用,共研究生学习时参考。(2006年5月1日)第一版:2003年9月9日第二版:2004年5月14日(一)课程性质与要求学习新闻评论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关于事件的感受力,培养自己的分析事物、评价事物、表达意见的能力。新闻评论起始于情况的掌握。学习新闻评论,要求关于任何重大事件,首先要尽快获得资料、信息,掌握情报,其次,分析推断事件的性质,形成自己关于这一事件的表达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传播学看来,就是没有资料积存,就没有表达权。在这方面,优秀评论员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老新闻工作者林放在上班前,到茶馆去吃茶,熟
2、悉民声,为当天的评论题目打下腹稿;年轻的电视评论员白岩松掌握材料的方法;香港凤凰卫视的特约评论员阮次山每天7点到开始读报、上网、看电视等等,熟悉一天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背景资料,为他的评论做准备。有了这种训练,在其他情况上,我们就受用无穷。新闻评论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要求学生较为全面地熟悉新闻评论的特点、功能、源流与传统;掌握新闻评论选题、立论、标题、结构、说理论述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熟悉新闻评论各类体裁、样式的写作或者制作要求:掌握运用新闻评论常用体裁与分析新闻评论作品的能力。学习新闻评论课程的要求:1、学习典范新闻评论作品。2、学习评论背后的东西:评论动机、评论认识与概括的思
3、维机制(能力及表现)3、评论欲望:社会思维背景、社会心理。4、进行新闻评论的系统训练5、练习评论。大约4一6篇。(二)教学方法新闻评论课程学习的三字诀:“讲、评、练”。(1)结合教材,认真阅读与分析例稿,以加深对教材的懂得,并从评论作品选中吸取写作经验。(2)经常阅读(收听、收看)报刊、广播、电视评论;开展课堂讨论、辩论、分析等教学方式。(3)精心练习写作,做好作业讲评。本门课程全部作业共写作6次,包含小论文1次,分析评论作品2次;写作评论3次,其中1次要求上指定的网站论坛发表。(三)教材推荐教材: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参考教材: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作品选:典范新闻评论选(电子文档版本)(四)
4、课程考核:1、作业考核占30%;2、参加课堂讨论、辩论赛等,占10分;3、课程笔试占60分。4、上网、给报纸投稿发表新闻评论视其质量,能够替代作业考核、课堂辩论赛等,占50分。(五)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地位新闻评论的概念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新闻评论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与通常议论文的区别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第二章新闻评论的演变与进展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源流从古代论说文到报刊政论从报刊政论到新闻评论第二节著名评论家与评论传统王韬的政论梁启超的政论、时评李大钊的评论鲁迅的杂文邹韬奋的小言论毛泽东的新闻评论
5、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进展趋势小型化趋势融合化趋势个性化趋势开放化趋势多元化趋势第三章新闻评论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原则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标准第四章新闻评论要素第一节新闻评论内容要素第二节新闻评论结构要素第五章新闻评论的基本体裁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第六章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策划新闻策划与评论策划评论栏目的定位与篇目(节目)的策划第二节评论的选题评论的第一道工序选题的根据选题的类型第三节评论的立论立论的前提立论的要求第七章广播新闻评论第一节广播评论的特点广播的传播方式对广播评论的影响广播评论的个性特征第二节广播评论的特殊形式广播谈话及其类型评论员(主持人)评论与口头评
6、论音响评论及其种类第八章电视新闻评论第一节电视评论的特点电视传播方式对电视评论的影响电视评论的个性特征第二节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画面的类型与运用原则同期声的概念与表现功能屏幕文字的作用与运用方式解说与论述性语言的特点与要求第三节电视评论的特殊形式谈话类评论的特点与节日形态主持人评论的特征与表现方式电视述评的特点及其样式第九章广播电视评论的共性问题第一节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与立论第二节广播电视评论的个性进展方向第十章新闻评论写作的技法第一节新闻评论中的理、事、情第二节新闻评论说理的两个原则第三节分析与综合第四节夹叙夹议(六)课程讲义第一章绪论学习提示:1、本章重点:学习新闻评论的定义,掌握新闻评论的
7、特点。2、本章难点:熟悉新闻评论认识的不一致视角;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与政论性的核心。第一节新闻评论界说一、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性与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阐明道理、表达观点的意见传播活动,以言论文体或者节目样式为其要紧载体;也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评论类体裁或者节目形态的总称。1、通常认为,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类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但这种定义只是说明一种文体,对评论的懂得有三种角度:文体论视角一一约束思维,精确文本,载体要求;信息论视角一一内容是意见性信息,是关于社会问题、当前事件的观点、意见的表达;思维论视角一一新闻
8、评论有着特殊的思维要求,是不一致于新闻报道的逻辑思维与逻辑证明,在新闻评论选题、立论、论证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来;评价论视角一一社会学认为,评论是人类“评价行为”的外化。评论本质上来自社会的需要。评论的社会意义不只在于传播者传递了什么,还在于双向的交流能否进行,能否表达出个体的社会价值,能否通过资讯的互动达到人类智慧的高度整合。波普尔的“三个世界”论(物理世界/精神状态世界/思想内容世界)解释了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解释世界,是给世界提供意义的懂得与懂得了的意义。2、以上界说揭示了新闻评论的性质、对象、外延。二、关于新闻评论定义的认识。关于新闻评论的界说,仍然众说纷纭。这种状态说明新闻评论
9、是一种年轻的、尚未充分发育的体裁,仍处于进展、完善的过程之中。正确界定这种体裁,务必坚持历史的、实践的、进展的观点。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从新闻评论的定义看,新闻评论具有新闻媒体传播的共同特点一一新闻性;同时.,作为意见传播活动,又具有言说文体的基本特征一一政论性。有关新闻评论的特点,有多种说法:大致有3种说(新闻性、群众性、政治性);4种说(新闻性、政治性、大众性、战斗性)。一、新闻评论的新闻性1、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特定性、直接的针对性的统一。2、时效性包含时间与时机两个侧面。新闻评论有的时候也注重时间,但特别关心准确把握时机。时机是与绝对时间相对应的概念,要紧指事物进展
10、、变化的关键阶段,社会脉搏跳动变速的时候,人们注意力重心转移的时刻。把握时机,坚持“言当其时”的原则,既防止“马后炮”也防止盲目超前的倾向,是赢得预期舆论效果的保证。3、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强调把评论对象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分析、论述。也就是说,新闻评论不论论述什么,它的评论对象都是如今、此地、此条件下的此事(此人、此物、此现象、此问题等等),即都是“这一个:这是表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的前提,也是中肯揭示事物本质的保证。4、直接针对性指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假如说评论对象的特定性是评论分析、论述的出发点,那么直接针对性就是分析论述的落脚点了。5、新闻性
11、这一体裁特征关系着新闻评论内容的选择,同时也是它区别于通常论说文、政论文要紧界限。二、新闻评论的政论性1、新闻评论的政论性概括论说文、政论文的基本特点,其中要紧有:(1)明确阐述关于事物的看法;(2)以说理为要紧手段;(3)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2、阐述关于事物的看法与以说理为要紧手段,是一切论说文的共同特点,也是政论性的基础。3、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是政论文区别于其它论说文的要紧特点,也是新闻评论政论性的核心。只有坚持这一论述问题的特定角度,新闻评论才能与广大受众建立共同语言,才能引起他们的广泛共鸣,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与作为媒介政治旗帜
12、的作用。4、政论性这一体裁特征关系着新闻评论的内容表达,同时也是它区别于其它新闻体裁的重要分水岭。第三节新闻评论的性质与功能一、新闻评论的性质这种体裁一旦与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就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与党性倾向。这是阶级的时代观与社会观的集中表现。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性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政治工具,转变为社会大众利益的媒体代言人。言论具有的阶级性,是指其观点代表的利益特征。二、新闻评论的功能新闻评论具有认识、监督、阐释、协调四大功能。因此不仅新闻媒介,而且社会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都十分重视这种舆论形式。但是体裁拥有的功能与具体作品的实际社会作用,并不是经常一致的。二者是否一致,取决于掌
13、握媒介、运用体裁的人们的立场、世界观,也就是他们藉评论所表达的见解与主张是否顺应时代与社会的进展潮流。三、新闻评论的地位当代新闻媒介无不把新闻评论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特别重视政论与新闻评论的舆论作用。党与国家领导人在每一重要历史阶段都有关于新闻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四、从事新闻评论的先决条件写作者在知识上与写作能力上是比较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为高。在广播电视的评论性栏目,不管是主持人或者参与评论的来宾,都被期许为专家身份。这是由于评论是基于理性权威基础上。从事新闻评论务必加强专业知识与表达能力。1、专业知识。理想的新闻评论者是在专业领域中的通才。如在政治新闻方面,报社社论
14、主笔应该是对国内政治各个层面的问题,具备与学者教授等量齐观的专业知识,避免写出来的文章悖离学理。但是,评论主笔又不能像学院象牙塔中的教授,只钻研某些高深的题材,见树不见林。专业领域的通才是从事新闻评论的首要先决条件。2、逻辑思考能力。科学哲学的方法论是训练不可或者缺的。即从概念的界定、命题的陈述、到结论的形成,都务必符合逻辑,才能符合理性论述(discourse)的标准。多研读中外著名的评论文章,是强化逻辑思考能力,运用于评论写作上。3、明晰的表达能力成功的新闻评论都是基于良好的沟通(传播)能力,报章自然需要文笔典雅流畅的写作能力。广播电视的新闻评论需要的口齿清晰、论理有力的口语传播(SPCe
15、Chcommunication)能力。4、民主开放的态度从事新闻评论切忌刚愎自用的封闭心态(CIOSedmind),应有民主开放态度来汇纳多元声音,才能避免因偏见、刻板印象、权威人格(authoritarianpersonality)所可能带来的己见。关于不一致的意见,须抱着尊重与宽容的态度来接纳反省。这样才能展现民主风度,同时推动理性论述的公共领域之建立。本章思考与练习:1、新闻评论的定义有什么?差别在哪里?形成差别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认识新闻评论有四个视角?如何科学地认识新闻评论?3、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关于新闻评论文体有何重要意义?4、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关于新闻评论有何重要意义?5、新闻
16、评论工作者应有什么样的素养?第二章新闻评论的演变与进展本章提示:1、本章作为课程学习的知识性环节,要求认识到新闻评论进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中国新闻评论进展的基本规律。2、本章重点:中国新闻评论进展的源流;著名新闻评论家及其传统。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源流新闻评论在中国有着特殊的进展轨迹,它植根于悠久的政论传统,又与近代报刊的出现直接有关。每当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期,中国的新闻评论都处于最活跃的时期。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阶级或者先进政治力量的代表性人物,大都直接从事过新闻评论的写作,其中一些人还成为优秀的政论家。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以来,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
17、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掀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掀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察世俗上的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其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该报创始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产生了深远影响。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首推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要紧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政论是指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者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一致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
18、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解说,坐而论道。王韬、梁启超、严复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者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文章尽管也联系现实,但大都泛指普遍的社会现象或者积年痼弊,通常不针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以系统地阐发自己(或者自己所从属的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为要紧目的。但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报刊评论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逐步由报刊政论向各类类型的新闻评论过渡。1904年创刊的时报,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
19、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重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从这一时期开始,报纸从以政论为本位的时期,逐步过渡到以新闻为本位的时期,新闻评论逐步与通常的报刊政论分离。演化为一类由多种体裁构成的,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同时又为广泛的读者所能懂得与同意的以说理议论为主的文体,成为报刊上与新闻报道并驾齐驱的一种传播方式。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陈独秀、李大钊为新青年、每周评论撰写的政论、短论,毛泽东早期的政论与后来为新华社、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新闻评论,鲁迅发表的大量杂文,邹韬奋在生活周刊等刊物上发表的小言论,张季鸾为大公报写的
20、社评等,为我国的新闻评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与优良的传统。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新闻评论的进展大体经历三个历史时期,即从1949年至1956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时期,1957年至1976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与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在前两个时期,新闻评论以报纸评论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广播评论发育得还很不完善,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评论还未出现。在我国,广播电视评论的发育、进展与走向成熟,是近20年的事。中国新闻评论的进展历程说明,伴随着传播方式、传播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进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步演变为纵贯
21、古今、横畴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者缺的一类传播手段。第二节著名评论家与评论传统回顾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继承新闻评论的优良传统,离不开对著名评论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熟悉与研究、学习与借鉴。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根据他历年在循环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要紧是政论)整理出版的毁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的政论继承与进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章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的进展与政论文风的改观都起到了开拓与奠基的作用。其代表作有变
22、法、论今时势(收入毁园文录外编时改为中外合力以防俄)等。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也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有三个特点:L“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埋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其中第三条是其政论的突出特点。梁启超的政论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思路开阔,文笔犀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鼓动性。他在清议报上国闻短论专栏发表的时评,为时事短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等。李大钊是最早运用报刊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政论家之一,也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时事、写作评论。在李大钊用白话文写作的各类评论中,深刻的思想
23、与通俗平实的语言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他发表的大量时评性短论,文字精粹、表述浅显、内涵深邃,为今天的新闻评论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他认为政论家应具备“知识、诚笃、勇气”三方面的完整修养,主张执笔为文,一要做到“查事之精”,二要做到“推论之正,而二者之中,尤以据乎事实为要其代表作有庶民的胜利、新纪元等。鲁迅先生使杂文成为一种新型的报刊评论文体,并充分发挥其特有的“b首”与“投枪”的作用。他的杂文紧密结合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战斗性,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讲究说理艺术,既“短而有骨力又“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够移人情”。特别是其“论时事不留面子,硬痼弊常取类型的手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媒体 评论 研究 大纲 简本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