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振动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IHZ2OHZ。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OHZ100OHzo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IooHZ以下)既有
2、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1 .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钾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2 .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
3、,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可造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的、生物化学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脉搏
4、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一般人可发生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晕车晕船即属全身振动性疾病。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是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的,由于工作状态的不同,振动可传给一侧或双侧手臂,有时可传到肩部。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严重时可患局部振动病。(1)神经系统:以上肢末梢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
5、,皮肤感觉、痛觉、触觉、温度功能下降,血压及心率不稳,脑电图有改变。(2)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及张力改变,上肢大血管紧张度升高,心率过缓,心电图有改变.(3)肌肉系统:握力下降,肌肉萎缩、疼痛等。(4)骨组织: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5)听觉器官:低频率段听力下降,如与噪声结合,则可加重对听觉器官的损害。(6)其他:可引起食欲不振、胃痛、性机能低下、妇女流产等。3.振动病我国已将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振动病一般是对局部病而言,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气锤病和振动性白指病等。振动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长期受低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振动 危害 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0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