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某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一、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形势8(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81 .环境规划指标基本达到预期要求82 .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进93 .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10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继续加强115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12(二)存在的要紧环境问题141.进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142 .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143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仍较薄弱144 .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15(三)“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151 .环境保护面临的有利条件.152 .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加大.16二、指导思想与环境目标.18(一)指导思
2、想18(二)基本原则18(三)环境目标20(四)要紧环境指标201.环境质量指标202 .生态建设指标203 .污染防治指标21三、要紧任务21(一)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211 .夯实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工程222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233 .强化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与管理234 .持续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245 .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25(二)以污染减排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污染全防全控261 .积极推动多污染物协同减排272 .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273 .全面实施全过程管理284 .大力进展循环经济与低碳产业30(三)以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核心,持续推
3、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301.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312 .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313 .完善流域综合管理33(四)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331 .营造生态宜居城市332 .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343 .操纵城市噪声污染354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36(五)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361.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362 .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373 .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37(六)以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加强风险防范381 .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382 .优化调整化工产业布局383 .积极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3
4、94 .治旧控新防治重金属污染40(七)以保障环境安全为目的,提升环境监管水平411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412 .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413 .建设安全的核与辐射监管体系424 .建设高效的环境信息体系425 .建立与完善环保宣教工作体系43四、保障措施43(一)落实环境监管“一岗双责”规定43(二)强化环境法制手段441 .构建高效环境执法监督机制442 .拓展环境执法监督领域44(三)推进环境经济政策创新441 .推行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保险机制442 .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453 .逐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45(四)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461 .健全主体功能区环境政
5、策462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46(五)推进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均等化461 .促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62 .强化各级政府公共环保投入责任47(六)实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47-3LX.刖三“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推动跨更加展、提早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与有效实施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关于推动我市又好又快进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是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要紧阐明未来五年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根据。一
6、、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项环保工作,较好完成“十一五”环境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1 .环境规划指标基本达到预期要求在经济快速进展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状况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要紧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削减,多数环境指标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表1我市“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指标完成情况类型序号指标2010年规划值2010年现状值2010年完成情况水环境质量指标1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2闽江(我市段)
7、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大气环境质量指标3我市区空气质量API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4永安市区空气质量API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5辖区各县空气质量达到或者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比例)声环境质量指标6区域环境噪声7交通干线噪声生态建设指标8森林覆盖率9受保护地区占土地面积比例1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污染防治指标1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二氧化硫排放量14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15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 .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进饮用水源保护不断加强。一是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依法保护水源。及
8、时调整修订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完成乡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并经省政府批准,完成2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与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二是突出重点保护东牙溪饮用水源。建成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与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立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水源保护专项资金,有效保护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三是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将水源保护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县级以上水源保护区与建制镇水源地,实施水源地整治项目,搬迁或者关闭水源保护区内企业,完成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水源保护项目并通过联合验收。四是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了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制度,
9、制成了全市县级以上与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电子地图,提高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专项执法检查,有效保护饮用水源。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制定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成立了流域整治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与考核制度,连续五年组织实施闽江流域我市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共实施重点治理项目,推动工业、养殖业、生活污染、河道整治等一批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一是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施“退城进园”、“退二进三”,完成市区企业整体搬迁。二是突出抓好重点污染源整治,完成烧结机烟气脱硫、小烧结机淘汰、高炉出铁场除尘系统改造
10、、锅炉煤改气及其他锅炉烟气脱硫、啤酒厂废水深度治理等一批整治项目。三是继续加强市区公交车尾气、饮食业油烟污染治理与噪声防治。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市区污水管网与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与生活垃圾焚烧厂正在建设。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力度加大。重新划定辖区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编制了畜禽养殖业进展与污染防治规划,出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资金筹措、奖励补偿工作方案,有力推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市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完成禁建区内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并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完成
11、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试点的推广。3 .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加强源头管理,减少新污染源。严格项目审批,强化环境准入与总量操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规划环评,促进环境资源的优化开发。完成煤炭开发、铅锌产业进展与氟产业进展的规划环评,完成经济开发区与台商投资区、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的规划环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与有序进展。实施过程操纵,强化污染防治。加强环保“三同时”监管,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与限期治理制度,实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抓好重点污染行业环境整治,开展污染源普查,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水平的提高。着力解决了铅锌企业整治、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治理、钢铁与水泥行业粉尘治理
12、、建筑饰面石材加工废水集中治理与小水泥产能淘汰,大力推进造纸行业、化工行业工业废水深度治理、零排放等工程,开展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污染减排,促进科学进展。建立了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责任考核制度,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等措施,认真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全市共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等要紧污染物“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在促进结构优化、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为我市经济进展腾出了总量指标。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继续加强自然生态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现有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出台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13、明确“生态立市”战略目标,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生态乡镇获得中央“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完成建制村的“家园清洁行动:通过创建活动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了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加快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流域生态保护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流域生态保护持续深化。编制并实施重点流域沿江两岸造林绿化规划,完成植树造林,建成国道、省道沿线绿化带。建成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平台,实现辖区干流水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的联网与监控。5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实施了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环境监察机构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完成重点企业的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建成市区重点企业视频监控
14、设施,环境监测与监察能力有所增强。不断加强环保办公及业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环境监测数据库信息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响应系统、环境风险及化学品信息系统、档案/资料查询系统等的运行管理与功能提升,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水平位于全省环保系统前列。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建起了我市也是全省环保系统第一块户外大型全彩LED环境信息大屏幕,环境信息的公布与公开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加强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演练与参与污染事件的实战锻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一岗双责”、一票否决、目标责任状、总量核查等措施,严格落实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扎实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了饮用水
15、源保护、重点流域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填埋场集中整治、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与造纸行业、化工(石化)行业、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专项检查等环保专项行动,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有效保护群众环境权益与辖区环境安全。“十一五”以来,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与生态破坏事件。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与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刊(播)发环保新闻报道,开展以纪念世界环境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环保十佳”评选活动,在我市政府网站进行“环保在线访谈”,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环境宣传教育影响不断扩大,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与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逐步
16、形成。(二)存在的要紧环境问题1.进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市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环保投入不足,污染减排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依然存在,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与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与交通、区位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市正步入科学进展、跨更加展的关键时期,各地进展的要求与愿望十分强烈,加快进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突出。2 .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市区湖库型饮用水源地呈现富营养化趋势,饮用水源存在安全隐患。局部地区重金属(铅)、化学污染等问题突出,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固。城
17、市噪声、扬尘、机动车尾气、饮食业油烟污染仍然突出,成为最要紧的环境扰民问题。园区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矿产等资源开发造成水土流失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破坏不容忽视。3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仍较薄弱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农村中小企业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到位造成的点源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基层环保力量薄弱,乡镇环保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待加强。4 .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环境行政执法手段未能完全习惯形势需要。环境
18、监测、监察、信息、宣教与核与辐射、固废(危废)管理在人员编制、经费、装备、办公用房等方面离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环境应急监测监控普遍存在自动化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监管能力滞后于经济进展进度。个别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对环保工作还不够重视,在制定地方经济进展政策、规划区域、经济布局与引进项目等方面,对环境因素与环境风险方面考虑不周全,引进项目把关不严,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进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主缺乏守法自觉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闲置、私设暗管偷排偷放污染物等恶意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工业企业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现象依然存在。(三)“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1.
19、环境保护面临的有利条件一是环境保护地位持续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市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进展战略,环保工作从上到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注入了新的内涵。二是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市生态工贸区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养,增强了我市持续进展的动力与活力。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调整升级趋势,社会经济进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综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为加大环保投入、解决环境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我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随着生态市建设、节能减排行动的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有望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将
20、为实现“十二五”的环境保护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公众环境意识持续提高。环境宣传教育影响不断扩大,全社会关心支持与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有利于推动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5 .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加大一是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污染物持续减排压力加大。“十二五”我市工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仍将连续,重化工业特征将更加明显,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还需要较长时间,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将居高不下,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而“十二五”期间各地减排潜力下降,要紧污染物减排空间将逐步减少,实施难度将明显加大,同时国家已将氮氧化物、氨氮纳入减排目标,持续减排压力将不断增大。二是环境污染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21、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加大。长期以来,污染的不断积存已使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十二五”时期环境污染将呈现下列总体趋势:潜在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期积存的问题开始暴露;污染介质从以大气与水为主逐步向大气、水与土壤三种介质共存转变;污染来源从以工业与生活污染为主不断向工业、生活与农业污染并存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城市与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流域与市域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与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由于一些问题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难以得到全面解决,环境改善的滞后性与人民群众对
22、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将依然突出。三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环境问题更加凸显,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压力加大。“十二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的推进与城镇化的快速进展,必定继续占用农田、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并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与局部生态环境破坏。同时随之带动的工业化与经济进展与人口的集聚将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加剧水、气、声、固废污染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此外,随之带动的消费规模扩大及消费结构的转变也将给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私人交通工具拥有量持续增长,将加重机动车尾气污染与噪声污染;无线通讯设备大量使用、家用电器加速更新换代及农村居民家用电器消费量增长,由此产生
23、的电磁辐射污染与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总之,面对新的形势,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关于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应对挑战,努力将我市建设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务必通过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展低碳产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进展,从而实现全市宏观环境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二、指导思想与环境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深入实施“四市”进展战略。以加快转变、跨更加展为主线,以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根本出发
24、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推行工业污染全防全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进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进展的有机融合,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为提早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二)基本原则优化经济,保障民生。紧密联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妥善处理经济进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与民生有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社会与谐。统筹兼顾,同步改善。统筹推进城乡环境保护。注重城乡现有环境问题的差异性与改
25、善的同步性,把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作为有机整体,坚持城乡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我市区域环境的差异性,充分表达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强化环境保护措施的指导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突出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相衔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分区操纵,形成各具特色的进展格局。防治结合,重在预防。习惯进展的要求,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与“三同时”制度等措施,确保不欠环保新帐;通过加大污染整治、生态恢复力度,努力多还环保旧账。提高意识,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关系民生,大力弘扬环境
26、文化,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与法制观念,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增强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与监督权,推进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创新机制,强化监管。落实省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规定,创新环保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环保监管的责任主体、监管原则与责任要求,联手推进环境保护,共同解决环境问题。(三)环境目标全市要紧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操纵,城市与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国家级生态市标准,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建成满足小康社会要求的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四)要紧环境指标1.环境质量
27、指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一一闽江(我市段)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一一区域环境噪声一一交通干线噪声城市功能区噪声达标率2 .生态建设指标森林覆盖率一一受保护地区占土地面积比例一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 .污染防治指标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操纵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操纵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一一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 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三、要紧任务“十二五”环保工作将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与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着力点,即以改善环
28、境质量为切入点,以削减总量为重要抓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基础,以实现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在实现环境形势趋好的同时,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改善民生。重点应抓好下列七个方面任务。(一)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面开展生态县、镇、村创建工作,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严重水土流失区域治理,逐步建设一批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构筑海西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质量进入全省前列,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1 .夯实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全面开展生态县建设。以生态县创建为重要载体,以生态乡
29、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为细胞工程,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进展。按照我市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引导与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生态环境的乡镇、村率先达到生态乡镇、生态村标准,优先安排乡镇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内的乡镇、村开展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扎实推进环保模范城、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建设。以环保模范城的创建工作为重要载体,制定并实施年度持续改进计划,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深化“绿色学
30、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与“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社区、家庭,扩展到农村,深入到企业,普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进公众参与环保,扎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从全市生态安全角度出发,根据区域进展功能定位与经济社会进展布局,构建以源头水系、两翼连绵山体为要紧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协调经济社会进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固与平衡,形成全市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一是加强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闽江流域重要河流发源地与水源涵养地。二是建设沙
31、溪、金溪与尤溪的干流与要紧支流构成的水体生态廊道,加强流域综合整治,防治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严格操纵水电梯级开发,保持水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与整体性,确保水质安全。三是建设网状生态廊道。以生态公益林为基础,建设联系重要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廊道,促进生物迁移,保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联系,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以快速铁路与高速公路干道构成的绿色交通廊道,在干道沿线建设高标准的绿化带,减少交通干道对穿越区生态系统的干扰与影响。3 .强化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与管理将生态功能区划要求纳入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综合决策。所有区域经济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应与生态功能区划相衔接,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区划成果,充分发挥区划的引导
32、作用,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进展。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作为环境准入的重要根据。所有区域经济进展与开发规划、建设项目进入环境决策咨询、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与环评审批程序时,都务必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作为重要的根据,根据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保护目标、准入条件、保护措施等要求,进行认真论证,切实把好准入关。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指导明确不一致区域的功能定位与进展方向。根据我市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与开发程度与潜力,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合理划分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禁止开发3类主体功能区,并逐步建立健全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的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开展分区差别化环境管理,切实提
33、高环境管理水平与效率。一是重点开发区域。要紧包含各县市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与具有较大开发前景的低丘缓坡与河谷盆地,要充分考虑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进展潜力较大等因素,实行重点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产业集聚进展,同时严格操纵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为进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承载空间。二是适度开发区域。要紧包含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与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实行适度开发,适度进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符合生态环境功能的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三是禁止开发区域。要紧是指在自然保护区与具有特
34、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4 .持续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我市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逐步建设一批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减轻压力、休养生息”的方针,引导产业生态转型,以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建设水平,推进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基本建成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区的评估,加
35、强对自然保护区周边资源开发活动的监控引导,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面积型”向“功能型”的转变。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重点做好沙溪、金溪、尤溪流域干流、一级支流一重山造林、补植与封山育林,修复流域水源涵养林与水土保持林。加快推进“森林我市”建设。提高林地保护与管理能力,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更新,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加快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建设。5 .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根据省政
36、府各阶段的要求落实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严格河道采砂监管。运用土地价格调节机制,引导节约集约用地。严格矿山环保准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与保护力度,规范勘查开发行为,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机制,研究建立分类管理制度,促进矿业健康、有序、可持续进展。强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环保设施配套,建立监管制度,严格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推动全市生态旅游胜地的建设与可持续进展。进一步加强公路规划与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到公路建设的全过程,有效操纵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加强生态
37、环境监察。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者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实行生态环境监察,并建立监察制度,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全过程的跟踪监察,切实防范可能因开发活动产生的生态破坏。要实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行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监察,切实解决中小型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低与重审批轻管理的问题。推进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落实,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矿山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案件,着重解决危害群众健康与影响可持续进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坚决遏制矿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强化旅游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加大对旅游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情况的检查力度,重点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项
38、目的生态环境监察。(二)以污染减排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以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重点污染行业、企业污染治理为重点,通过总量操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市场化机制,加强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确保总量削减目标的实现。1.积极推动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突出重点指标削减,同时以重点指标带动有关污染物指标的操纵与削减。在继续实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的同时,将氮氧化物、氨氮纳入“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并对总磷、总氮、颗粒物、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重金属等指标实施重点操纵,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力争做到全防全控。开展区域性特征因子总量操纵
39、试点,市区增加颗粒物操纵指标,重点突破并先行先试,鼓励各地进行总量操纵制度创新研究,并逐步将其推向适用。2 .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以结构减排为主,进一步推进石化、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与生产能力,大力进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坚决关停小火电、小烧结、小水泥、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制革等企业(生产线),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大工程减排力度,强化对减排工程、措施的监督管理。化学需氧量减排要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延伸到乡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
40、设;氨氮减排要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完善脱氮措施、工业废水稳固脱氮与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治理为重点;二氧化硫减排要在巩固燃煤电厂脱硫运行的同时,推行钢铁烧结机、工业大中型锅炉烟气脱硫、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氮氧化物减排要推行燃煤电厂、水泥厂脱硝设施建设。每种污染物确定重点技术方向,以工程推进为主,辅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完善政策制度、提升科技防治水平等多种措施,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着重发挥脱硫电价与脱硫效果挂钩、污水处理运营费与处理达标率挂钩、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区域限批等政策调控作用,实施非电行业脱硫与火电行业脱硝电价优惠政策,继续建立健全污染减排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减排工作步入规范
41、化轨道。3 .全面实施全过程管理推行全过程核查监管。统筹环境准入、环评审批、清洁生产、环境监察等多方面力量,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操纵、末端治理的整体防控监管体系推进。探索现场检查、在线监控、远程视频、远程中控等手段的整合与联动;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开展申领、核发、换发、撤销、吊销等信息网上动态公示制度试点,探索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减排核查等数据的关联协同。加强生产、排污、隐患过程全流程监管。对已建污染治理设施的排污单位,要求规范运行治理设施与在线监控设施,完善环保有关制度,健全档案台帐。同时,强化对燃煤电厂、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重点排污单位的中
42、控系统建设与完善,将要紧生产过程参数与污染物排放参数统一纳入监管,实时记录并规范建档,作为污染操纵与总量减排的重要核查手段。加强源头把关。严格环境准入,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能达标排放、不符合功能区要求、不满足总量调剂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把排污总量指标作为新上项目的前置条件,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对经济进展方式的倒逼机制,约束企业盲目投产扩产,限制地方经济粗放增长。坚持清洁生产要求,将清洁生产作为环评及其专家评审、技术评估、行政审批的重要原则。强化环保“三同时”监管,对新建项目开展“建设期环境监察”,督促排污单位切实履行环保“三同时”,规范建设环保治理设
43、施,对未按要求建成环保治理设施或者试生产期间运行不正常的,予以暂停试生产并限期治理。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综合整治。重点抓好火电、化工、冶金、建材、印染、电镀、食品、煤炭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与污染治理工作。加快污染治理设施的保护与技术改造,确保稳固运行、达标排放。加强重点污染源(包含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在线监控设备安装与联网工作,实现要紧污染物自动在线监测监控。推行运营管理机制,推进工业污染集中操纵区建设,做到污染物集中操纵、综合治理、达标排放。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在宏观决策方面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规划环评条例,突出抓好重点行业与区域开发规划环评,继续推进规划环评。
44、切实强化规划环评的执行效力,发挥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促进重大生产力合理布局与区域产业合理衔接,推动建立保护全市生态环境安全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4 .大力进展循环经济与低碳产业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与示范,优化资源配置,推行循环型产业链,建设2-3个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示范,结合我市“清洁生产示范城市”建设要求,在钢铁、冶炼、煤炭、建材与化工等行业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强化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抓好对印染、电镀、医药、化工、造纸、建材、电力、冶金及有色金属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低
45、碳化。在能源利用结构优化中,通过工艺改善与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综合能耗,逐步改变能源利用模式。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开展生物质能、风能等开发利用研究,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改善区域能源利用结构。逐步降低碳素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真正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三)以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核心,持续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以人为本,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继续加强重要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沙溪、金溪、尤溪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与生态良性循环。1.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落实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的要紧任务与重点工程,
46、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理,加快城市备用水源建设,确保城乡饮水安全。调查并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善水源地保护设施,加强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保护力度,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体系建设。加大水源地水质全分析工作,城市与县级饮用水水源地要开展水质全分析,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要实现水质基本项目的常规监测。健全与完善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贮备,增强藻类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藻类暴发应对措施的科学研究,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应
47、用力度,不断提高藻类暴发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报告制度。2 .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省、市、县有关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与管理,落实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实流域治理目标责任制,深入推进沙溪、金溪、尤溪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从严操纵工业污水排放。各重点流域沿溪两岸严格操纵新、扩建制浆造纸、制药、印染、制革、电镀、农药、铅锌采选、化工等重污染项目,与新、扩建增加氨氮、总磷等要紧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引导支持工业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进展循环经济。推行建筑饰面石材企业开展污水集中治理与废渣废料综合加工利用,促进集约进展与污染集中操纵。加强流域涉水重点排污单位持证排污与在线监控设施运行情况监管,监督中小企业加快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运营投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稳固达标排放,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的整体处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的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广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实现园区内工业废水全集中全处理。引导养殖业有序进展。实施畜禽养殖业进展与污染防治规划,并进行规划环评。鼓励生猪养殖规模进展、集约进展、有序进展。全面禁止在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