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碳中和专题报告:把握“双碳”战略下的行业机遇.docx
《2022碳中和专题报告:把握“双碳”战略下的行业机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碳中和专题报告:把握“双碳”战略下的行业机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2年碳中和专题报告:把握“双碳”战略下的行业机遇(一)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行业变革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生产的大规模扩张,化石燃料用量快速提升,全球碳排放量屡创新高,碳排放量的不断升高引发了全球性的气温变暖。近年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频发、海水酸化等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共同重视,各国政府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转变为国家战略,共同努力实现无碳的未来愿景。2008年,随着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的正式生效,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立法明确提出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发达国家。在这一法案的影响下,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众多
2、发达国家陆续提出“碳中和”的具体实现措施,并承诺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目前为止,不丹和苏里南两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碳中和“,法国、英国、瑞典、丹麦、新西兰、匈牙利6个国家已经立法,欧盟、韩国、智利、斐济等5个国家已经处于立法状态,中国、日本等114个国家已经发布了政策宣示文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产值增幅巨大,经济的大规模扩张带来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消耗。1978-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GDP复合增速达到14.09%,其中,第二产业(主要为工业)占GDP总量比重在30%-40%左右波动。近几年来有所下滑,2020年,我国第二产业占比下滑至34.38%。随着我国工
3、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98.93亿吨,同比增长0.89%,碳排放治不容缓。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2030年)中,我国需在生产端和消费端提高能效,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工业、建筑、交通部门电能替代,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型,努力实现碳达峰;第二阶段(2030-2045年)中,我国需依托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系统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并进入减排加速期,实现交通系统全面电气化,完成农业零碳化改造,推进工业领域减碳行动,同时,开展负排放技术应用
4、推广;第三阶段(2045-2060年)中,我国需以深度脱碳为首要任务,通过负排放技术和碳汇应用为必要的碳排放部门提供中和手段,从而兼顾经济发展与减排行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双碳战略的推进将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改变着行业的竞争格局,对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个传统行业影响最大,同时也催生了新能源、光伏、储能等一批新型产业的兴起。年初至7月16日,在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利好下,钢铁、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石化、建材涨幅处于板块领先地位,分别达23.53%、22.46%、20.61%、15.22%、14.92%、11.04%与3.49%。(二)
5、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加快行业格局重塑2021年7月16日,经过长期的试点准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线启动,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行业,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覆企业的碳排放量将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未来,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涉及碳排放行业将均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国际上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7年,芝加哥地区排放减量市场体系与新南威尔士州自愿碳交易体系的建立拉开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帷幕,随后,英国、日本、挪威、冰岛、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
6、多个国家加入了碳交易大潮,碳交易市场在全球各国蓬勃兴起。目前,全球已经约有38个国家级司法管辖区和24个州、地区和城市正在运行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已经愈来愈成为治理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始于2002年,主要可以分为三分阶段:第一阶段(20022010年),我国主要通过CDM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第二阶段(2011-2020年)中,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展开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兼顾经济发展与减排的双重需求,我国采用以排放强度为基础的设计,地区的试点为全国碳交易机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前两个阶段中,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发
7、展较为缓慢。2021年以来,国家、地方各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后,国家将从发电行业开始,逐步纳入所有碳排放的行业,通过逐步减少碳配额来提高二氧化碳的价格,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以此来倒逼企业进行自身的改造升级,引入清洁能源,推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早日实现。未来,我们持续看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直接影响下的电力、钢铁、建材、石油、化工、交运、有色等变革较大行业以及间接影响下需求端将大量爆发的环保行业。到205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39%,而202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仅为2605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5%;2050年我国风电发电
8、量占比将达到33%,而2020年我国风电发电量仅为4665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所以单从发电量的维度看,未来30年光伏将增长15倍以上,风电将增长7倍以上。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风光发电开发建设(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6.5%左右”,预计2025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或达到600GW左右,年平均新增装机量达到65GW左右。我们根据能源局目标指引,按照2020年光伏发电量占风光发电量合计比重36%以及利用小时数1029小时、风电发电量占风光发电量合计比重64%以及利用小时数2097小时测算,“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达到6%时,光伏年均
9、新增装机为67GW,风电年均新增装机为47GWo预计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45-55GW,风电新增装机30-40GW。随着经济生产的逐步恢复,中电联预期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明显超过去年,同比增长7%-8%,2021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3.7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7.3%o国家能源局预计2021年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11%o户用补贴政策助力光伏需求。发改委公布的电价”征求意见稿”中提出,2021年新建的户用分布式电站依然享有0.03元kwh的补贴,可直接并网消纳,并且50kW及以下装机规模的自然
10、人分布式项目优先享有补贴资金的拨付。根据最新发改委价格2021833号文件指示,确保2021年户用光伏新增装机达到15GW以上,对应的补贴水平约0.033元/kwh。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开启分布式光伏发展新周期。自从6月20日国家能源局正式下发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始试点方案的通知以来,已有多省快速跟进,近日再添宁夏、湖南、青海,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已经达20个省市。因为需要政府的支持及各个部门的审批,整县推进的项目由政府指引,国企央企统筹建设的模式将会使项目推进更加顺畅。目前,国家电投、华能、国家能源集团、大唐等央企、国企已经快多国制定新能源扶持相关政策。
11、各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政策主要包括减税、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本土产业扶持计划、设立远景规划目标等。1-5月光伏、风电装机及发电量快速增长。2021年1-5月份,全国累计新增发电装机37.43GW,同比增长48.4%。其中,光伏新增9.91GW,同比增长61.1%;风电新增7.79GW,同比增长59%o2021年1-5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23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7%。其中,光伏6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风电23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7%;(一)钢材市场量价齐升,上半年行业景气度高2021年上半年,伴随新冠疫苗接种率提升,全球疫情出现好转。宏观经济逐渐复苏、吨钢盈利向好、置
12、换产能投产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中国上半年粗钢产量大幅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6月我国粗钢产量达到56333万吨,同比增长11.8%;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7月上旬我国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213.76万吨,环比下降5.56%,6月份全国粗钢日均产量312.9万吨,环比下降2.5%,粗钢日均产量呈现继续下降态势;7月我国钢材库存量1405.73万吨,比上增加29.12万吨。本轮粗钢产量增长主要得益于上半年钢材价格持续上行,吨钢盈利能力较强,钢企生产积极性随之提升。原材料成本维持高位、钢铁限产预期较高、行业供给预期偏紧等因素的综合作钢价具备较强支撑。产能释放叠加吨钢盈利扩张,钢铁企业盈利
13、获得大幅提升。需求方面,MySteel数据显示,2021年3-6月国内钢材周均表观消费量为1133万吨,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同期增长3.9%(剔除疫情影响),需求表现仍在发力。分品种看,今年板材(中板+热轧+冷轧)消费同比增长4.2%,长材(螺纹+线材)同比增长1%,板材强于长材。房地产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7.2万亿,同比增长15.0%;比2019年同期增长17.2%,两年平均增长8.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732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房屋新开工面积101288万平方米,增长3.8%;房屋竣工面积36481万平方米,增长25
14、.7%o上半年国内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速稳定、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增速均有所回落。尽管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出现高位放缓迹象,但需求总体或维持增长态势,进而利好钢材需求。汽车方面,2021年上半年汽车产销量缓慢下行,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示,上半年全国累计生产汽车1257万辆,累计同比提高24.2%,显著好于去年同期水平;较2019年同期增加3.6%,略好于2019年同期水平。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1-5月新能源车市场批发销量达86万辆,同比增长2.5倍。考虑到新能源车走势较好,且受芯片等问题影响较小,故2021联会预测新能源车批发销量或可达240万辆,利好板材市场。家电方面,
1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5月主要钢材需求家电产量由升转降。家用电冰箱、空调及家用洗衣机总产量分别为3712万台、10176万台及3618万台,同比分别增加29.2%、33.4%及37.3%。相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加7.23%、4.41%及17.73%o2021年上半年冰箱、空调、洗衣机出口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7%、25%与17%。进入2021年,三种家电产量增速较大,虽趋势上有所回落但整体维持增长;出口方面亦有所好转,上半年冰箱、洗衣机、空调出口增速较同期出现明显增长(YOY+27.3%、YOY+24.8%、Y0Y+16.5%),出口韧性较强。(二)“碳中和”促进环保炼钢技术发展20
16、20年我国粗钢产量约10.65亿吨,其中,以铁矿石和焦炭作为主要原料的高炉钢约占90%,纯电炉钢则仅占10%o这一数字与全球电炉钢平均水平33%、美国等发达国家70%相比均有较大差距。根据测算,生产1吨高炉钢需排放2吨二氧化碳,而生产1吨纯电炉排放600千克二氧化碳,碳排放差量约为2/3O因此,理论上使用全废钢电炉短流程具有显著减排优势。电炉钢使用的废钢是可以无限循环使用的绿色载能资源,是目前唯一可逐步替代铁矿石的优质炼钢原料。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废钢铁消耗总量6419万吨,同比增加2266万吨,增幅54.6%:废钢比23.68%,同比增加5.97pct;电炉钢比1
17、0.94%,同比增加2.88pct,废钢消耗量增幅明显。国家发改委7月1日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废钢利用量将达到3.2亿吨。据此测算,中国年废钢增长量为IlOO7600万吨,在环保限产和碳排放交易上市的叠加作用下,看好废钢市场价格。氢能炼钢和碳捕捉也是低碳炼铁的技术发展方向。由于氢元素炼铁过程中电解制氢成本较高,目前尚未成熟到可以大规模投产的水平。碳捕集和储存技术中,如何成功、安全、长期地封存二氧化碳、以及封存的二氧化碳如何有效利用尚待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多家钢企亦在积极发展氢气直接还原炼铁工艺,所用氢气或来自钢厂的含氢废气。(三)限产预期增强,供需格局向好钢铁行业是全
18、球范】内工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也是中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的7%,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8%左右,在降碳减排方面身负重任。过去30年,全球钢铁行业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广应用循环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吨钢综合能耗已降低50%。中国粗钢、钢材产量常居世界前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7%),较2019年同比增长5.2%,五年连续增长使得粗钢产量超10亿吨。生铁产量8.88亿吨,同比增长4.3%;钢材产量13.25亿吨,同比增长7.7%。我国钢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31个制造业门
19、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钢铁行业积极响应“碳中和”政策。2020年我国有近300企业实现了6.2亿吨粗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环保改造。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从2005年末的694千克标煤降至545千克标煤,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一)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为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材行业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推动建筑材料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3)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进建筑材料行业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4)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全过程节能管理。(5)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和产业率先达峰。(6)做好建筑材料行业
20、进入碳市场的准备工作。2021年3月,中国建材行业联合会基于行业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建筑材料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明确建筑材料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分为燃料燃烧过程排放和工业生产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碳酸盐原料分解)排放两部分。同时,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中要体现建材工业为全社会实现碳中和所作贡献,包括易燃可再生能源和废弃物利用量、余热余压回收利用量、消纳电石渣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碳减排碳中和产品(如低辐射节能玻璃、光伏玻璃、风电部件等)。建材行业尤其水泥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如何率先实现碳达峰,如何有效实现碳中和,是建材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二)建材行业碳排放
21、现状从各子行业来看,20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12.3亿吨,同比上升1.8%,其中煤燃烧排放同比上升0.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同比上升2.7%;石灰石膏行业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同比上升14.3%,其中煤燃烧排放同比上升5.5%,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同比上升16.6%;墙体材二氧化碳排放1322万吨,同比上升2.5%,其中煤燃烧排放同比上升2.4%;建筑卫生陶二氧化碳排放3758万吨,同比下降2.7%;建筑技术玻璃工业二氧化碳排放2740万吨,同比上升3.9%。从碳排放量结构来看,水泥碳排放占全行业碳排放总量80%以上,其中燃料燃烧排放占全行业燃料燃烧排放总量的75.5%,过程排放占全行业生产过程
22、排放总量的89.9%o水泥行业是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三)参与碳交易试点情况目前全国共有8个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6年,福建碳市场启动。截止2020年底,8个区域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4.55亿吨,累计成交额105.5亿Xi402020年12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配额方案、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核算核查等一系列文件,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搭建提供制度基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21年7月上线,首批从电力行业起步,后续钢铁、水泥、化工等八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从目前
23、碳交易试点情况来看,建材行业深度参与。广东碳交易市场中,2019年水泥行业碳交易量占比4.79%,2018年提升0.58%o上海2020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中包金山南方水泥、耀皮玻璃、宏和科技等建材行业公司。北京2020碳排放单位包地区部分水泥企业。(四)水泥:后续参与碳交易有望受益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2020年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12.3亿吨。要实现2023年率先碳达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随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普及,落后生产能力已基本淘汰,行业生产基数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单位生产能耗持续下降。2005年至2014年,水泥产量增长133%,煤炭消耗仅上升46%,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0
24、00万吨。后续通过节能降耗降低水泥行业碳排放空间已不大。(一)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有限,但细分领域排放强度突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2019年碳排放达98.26亿吨,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8.8%J所谓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前达到历史峰值然后逐渐稳步回落。而碳中和则是指通过节能减排、能源替代、产业调整等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目的。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碳中和是低碳发展的终极目标。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呈现排放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的特点。化工行业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约占6%,低于钢铁、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化工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以及石油加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中和 专题报告 把握 双碳 战略 行业 机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