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精神-铁人王进喜、王启民、秦文贵先进事迹.docx
《石油精神-铁人王进喜、王启民、秦文贵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精神-铁人王进喜、王启民、秦文贵先进事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O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O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O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2、,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J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在大庆会战初期,“铁人”王进喜为了保住钻机,不顾左腿重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3、,奋战3个多小时制服井喷。196O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O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
4、“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O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O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O5钻井队和12O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O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
5、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O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
6、“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2OO9年9月1O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OO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OO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王进喜被评为“1OO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科技铁人一一王启民1997年1月17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江泽民总
7、书和李鹏总理亲切接见了王启民,江总书记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大庆有了第二代铁人。你是科技战线的铁人,是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为大庆油田的持续高产鞠躬尽瘁,竭尽全力!这一年是他到大庆的第36个年头。青春献石油196O年,大庆发现了大油田,4月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王启民被校方分配去油田实习,担任葡田井试油队技术员,在这茫茫草原上,没有住房,大家盖起了“干打垒”。他们日以继夜地摸爬滚打,搜集资料和数据,为油井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年底,王启民在实习生中被评为唯一的二级红旗手。也是从这次实习中,奠定了他一生献身石油事业的思想基础。1961年8月,他和同学陈宝玲等响应国家号召,一毕业
8、就重返大庆会战战场。当时面临着许多困难,特别是技术,有的外国专家藐视中国,断言中国技术落后,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有的背信弃义,撤走了专家。王启民十分气愤,就和同事们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以此来激励大家的钢铁般意志。从这一年开始,王启民在大庆一干就是4O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探求高产稳产规律油田开发是一门科学。油田一开始就采用注水开发。国外流行的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但循这条思路开发,出现了负效应:地层压力下降,产量递减。1963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仅5%的严重局面。
9、大家愣了,油采不上来,油田命运堪虑。摆在面前的,似乎是一片茫然不可知的世界。但大家并没有气馁,下决心从实践中找答案。王启民和同志们一起,在阴冷潮湿的帐逢中,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油田开采的关键是保持压力,不能怕见水就不注水。王启民的见解得到油田领导的赞许,并要他带一个小组进行试验。试验小组选了一口含水达6O%的油田进行试验。不久,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O多吨增为6O多吨,而含水量却下降了。油田领导立即推广了这口井的经验。从而涌现了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一条中国式的注水开发的新路被闯出来了。7O年代初,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和科技人员一起又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进行调查、分
10、析、比较以确定调整采取措施的井号层位,编制施工设计方案。为搞清地下油水每个微小变化,他们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里,也就是在地层的夹缝里、在油和水之间,整整摸索了1O年。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到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又面临新考验。这时,国家经济形势严峻,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多出口一些!”是年冬,气温降至零下30,他同4名同事,顶朔风,冒飞雪,坚持在工地。由于长期在野外作业,王启民患上了类风湿强直性脊稚炎。医生说,这病,一生恐难治愈,还可能导致瘫痪。王启民没有被病魔吓倒,咬着牙,与病魔作斗争,
11、继续与同事们精心收集难以计数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掌握了千米以下的油、气、水的动态规律。就这样,穷十年之功,采集、分析了100O多万个数据,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新模式,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而且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摸清了油水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情况,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采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大庆石油出口量也成倍增长,最高年份全国每100元换汇就有大庆人创造的14兀。1978年,王启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
12、年的目标胜利实现了,油田领导又提出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当时,突出的矛盾是,经多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要采储平衡,继续高产稳产,必须挖潜力。王启民和同事们一起,刻苦钻研,得出结论是油田表外储层中潜力很大。表外储层,是指厚度在0.5米以下的薄差油层。大庆表外储层每口井、每个油层都有,如开采成功,就可变废为宝、增几亿吨储量。在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王启民和同事们进行了表外储层试验,但不少人认为含油性这么差,不具备开采价值,将它放到稳产规划中风险太大了,万一落空,则第二个1O年稳产这责任能担得起吗?这时,王启民的妻子陈宝玲忧心地对他说:“老王啊,螃蟹壳里、腿里的肉好吃
13、,螃蟹尖尖爪里的肉可不好吃,万一卡在嗓子眼里,嚼不烂、咽不下,到时候多难受呀!”但王启民决心依靠科技,继续探索新路。在各路精兵强将的共同努力下,先后闯过多道难关,测算结果是大庆表外储层的地质储量达7亿多吨。按可采储量2亿吨,每吨油1OOO元计算,等于为国家增加2OOO亿元财富。这个探索过程,历经七年的艰辛,经领导批准,共布井1万多口,使低透薄油层成为油田稳产的接替力量,然后又将力量投向差油层挖潜上。从而使油田增加地质储量2O多亿吨,等于又为国家找到了一个新的大庆油田。9O年代,大庆油田进入高水开发期,井里采出1O吨液体,仅2吨油,面临大幅度降产的局面。如沿用国外提液稳油的做法来继续保持55OO
14、万吨稳产,油田要增加液量1.6亿多吨。要处理这些液体,得大幅度增加基建工程量和投资额,企业难以承受。1991年初,在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全油田科技工作者,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王启民及时提出了“三分一优”结构调整原则和“挖液稳油”的新模式,经集体科学论证后,领导决定在全油田实施“稳油挖水”战略,并很快在全油田推广。它使大庆油田3年含水上升率不超1%,有效控制了产液量剧增的局面。5年多产原油6OO多万吨,经济效益达15O多亿元。1996年底,大庆实现了5000万吨连续21年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培养年轻人王启民认为:“科学的血脉是相通的,青年是这血脉永远搏动的动力J”要以甘为人梯的
15、精神去关心培养年轻人。”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1997年,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给他一个名额,要他去大会宣读论文。他组织科研人员准备论文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式,并由青年地质师赵轮清执笔,从初稿到定稿终审,由王启民负责,在署名上报时,他划去了自己的名字,又将名额给了课题组成员吕晓光,并把出席证挂在吕的胸前,对晓光说:“你去开会吧,好好宣读论文,为大庆争光!”1997年1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将铁人科技成就奖奖牌及1O万元奖金授予王启民。回到大庆,他将这1O万元献给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按:王为院长),作为研究院的科研奖励基金,以培养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爱家庭更
16、爱事业王启民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关心后代,但更爱事业。1992年,81岁老母患脑血栓病重,弟妹们几次写信给王启民,但繁重的工作重担,使他实在无法分身,他给家里汇了12OO元给老母治病。不久,老母病故,噩耗传来,王启民挥泪怅望南天,感到没能尽孝道。1963年11月,妻子临产在即,单位刘同书记要王启民陪妻子去北京娘家做产。但火车到哈尔滨,他又匆匆赶回大庆写年终油田动态总结。妻子在车上阵痛加剧,只能到锦州下车生产,后只身独自回北5O王启民因患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经常摔倒。1969年,病情发展到眼部,成为眼睛虹膜炎,幸亏抓紧治疗了3个月,才免于失明。妻子申请将他们俩调去北京规划院,商调函到了,王启民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精神 铁人 王进喜 王启民 秦文贵 先进事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