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docx
《2023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查阅了现有的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文献研究方向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了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由手卫生和无菌术、新生儿低体重、导管留置时间、置管人员经验及穿刺成功率、置管时的穿刺时间及输液接头的选择和消毒的因素,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新生儿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关键词: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进展Picc是指经外周血管置入,尖端位置到达上腔或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zPICC),其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
2、简单、易于固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与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静脉治疗和营养中1。有学者研究2,由于危重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抵御细菌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发生导管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Iline-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LABSI)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lCU)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新生儿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可危及其生命3oCRBSI发病率为2.3%o4,因此
3、,通过循证的方法来实施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置入、定位、评估及维护等前瞻性操作,以降低新生儿CLABSI的发生从而延长新生儿PICC的使用时间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1.CRBSl高危因素1.1 手卫生和无菌术护理人员在操作前未严格手卫生,无菌意识薄弱,韦艳红等学者5认为操作时因新生儿的哭闹,消毒不彻底导致残留的细菌可沿导管表面转移黏附或是定植在导管上,从而由穿刺点进入到体内引发感染。1.2 新生儿低体重出生体质量越低的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越薄,自身免疫力也越低,许燕萍等学者6研究出体重150Og的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1.3 PICC导管留置时间危重的新生儿经口喂养的热卡达不
4、到身体需求量,该群体需要较长时间应用PlCC维持全胃肠外静脉营养液输入,营养液的配制里又包含了多种高渗透压液体,华敏敏等学者7认为如果冲管不到位,细菌就容易黏附在管壁上不断繁殖;PICC导管在血管内留置期间会随患儿的活动摩擦,吕倩等学者8认为PICC留置时间21d,也是发生CRBSI的独立因素。1.4 置管人员经验及穿刺成功率新生儿目前置管多为盲穿,导管能否一次性送到位大多数依赖穿刺者的经验,新生儿相较于成人基本存在血管条件差的先天劣势,对护理工作者极具挑战,所以置入时,于娜9认为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罗珍10认为临床实践大多由高年资PICC专科护士置入,多次穿刺,会造成血管内壁、皮下组织损伤及
5、局部血肿,导致新生儿对微生物的防御力降低,导致细菌入侵血管发生CRBSIo1.5 置管时的穿刺时间操作时暖箱未采取密闭升温,导致新生儿皮温逐渐下降,血液循环导致血管塌陷,而张英等学者11认为PICC置管时新生儿的哭闹、躁动以及随时不确定的体位变换都会给操作者带来一定的难度,从而使置管操作时长难以控制,如果首次穿刺失败,反复的穿刺同时延长了无菌物品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很难避免微生物的零介入,朱晶文等学者12认为随着新生儿的置管时间延长可导致导管及附加装置的污染的危险而引发后期CRBSl并发症的出现。16输液接头的选择和消毒韩柳等学者13认为无针接头是发生腔内微生物污染的潜在部位,导管接头滤器处在
6、连接输液管路时,接头横切面容易被触碰过皮肤和导管接口处的细菌污染,如果消毒不当可能使导管接头将微生物带入到静脉管腔而引发感染,王霞等学者14认为频繁的更换输液接头,增加了管内腔暴露在空气的频次,也会导致感染机会的增加。2 .预防措施2.1 手卫生和无菌术护理人员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操作前应修剪指甲,在PICC置管及维护前均应实施手卫生操作到肘部以上,严格按照2021版美国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执行15,在PICC置管接触导管部位前后、重置和护理导管以及更换敷料前后均严格执行手卫生,置管处消毒后禁止触碰,保证最大无菌屏障,正确的手卫生结合无菌不接触技术可以有效减少CRBSIo2.2 新
7、生儿低体重对于低体质量儿,张月沥等学者16认为应密切评估低体质量新生儿导管局部情况、血常规及全身反应等变化,勤观察,姜敏等学者17提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皮下脂肪少,穿刺时可首选肘下血管易暴露且粗直,成功率高,同时避开关节,容易固定,可更好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2.3 PICC导管留置时间学者任爱玲18认为新生儿PICC置管期间,应每日观察患儿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皮温升高、变红等炎症,应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综合评估,经系统评估后在符合相关指征时进行更换或拔除。对于早产儿应加强护理,早日达到热卡量,由此便可停止营养液的摄入而早日拔除PICC导管,从而减少CRBSl的发生。2.4 置管人员经验及穿刺成功率
8、许莹等学者19认为置管前由各个PICC专科的高年资医护人员组成团队负责导管的置入与维护,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及护理风险;对于新生儿PICC护理人员,贺尹俊学者20认为定期开展规范培训是提高新生儿PICC护理质量的关键,由此提高PICC操作的熟练度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根据薄弱和关键环节制定专项专人管理系统,负责每日评估导管的功能性,以及分析导管可能预发的危险因素,从而避免导管相关感染;为提高穿刺率,张艳认为21新生儿行上肢静脉PICC置管有利于提高置管的成功率,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魏涛等学者22推荐优先选择经下肢静脉置入可降低总的并发症且一次性成功率更高,意见不-,有待考究,但由于
9、新生儿受血管、病情等条件影响,建议根据病情结合临床实际,选择成功率最高的部位置入导管。2.5 置管时的穿刺时间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指出23穿刺时长30min是新生儿PICC相关感染的保护因素,由此如何合理规划全程置入导管的时间是PICC操作者置管前应该统筹的关键工作,建议操作者置管前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并提前找出首选血管及备选血管做好标记,选择血管比较粗、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从而缩短无菌物品暴露时间,避免细菌吸附导管壁进入血管的危险性24,若穿刺过程不顺利或操作时间过长,应考虑重新消毒减少环境及无菌物品污染的风险25,新生儿血管壁薄,且弹性差,容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新生儿 PICC 导管 相关性 血流 感染 高危 因素 预防 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4855.html